
市地震局2016年度业务职能目标
序号 |
目标名称 |
目标内容 |
1 |
加强震情跟踪处置与安全保障 |
牢固树立震情观念,制定和落实“青岛市2016年度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强化震情动态跟踪,加强对重点地域震情的监视监控与重要时段的震情安全保障工作;切实执行24小时震情值班;高效处置地震事件,快速有效地向市委、市政府上报震情(灾情)、趋势判定意见;加强数据资料分析和研判,做好周、月、年度以及特殊时期和重要时段的震情会商工作,会商报告质量保持省内前列。 |
2 |
做好台网系统运行维护与区域分中心建设 |
强化台网系统运行维护及管理,加强测震、强震、前兆三大台网系统的精细化管理、运行与维护,确保整个台网系统高效、可靠、连续、优质运行,系统整体运行率、数据可利用率达95%以上。 实施区域测震台网分中心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速报水平和信息发布能力,整合监测资源和数据,提高观测数据共享、利用和服务能力。 |
3 |
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系统建设 |
以大震或有感地震发生后,能快速发布地震烈度、地震预警、震害快速评估等信息,向政府快速提供应急决策依据等为目标,完成青岛市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青岛行政区域内台站选址工作。 |
4 |
强化地震监测工作法制化管理 |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推进地震监测工作法制化管理,加强地震观测环境与监测设施保护工作;认真组织地震群策群防及观测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
5 |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 |
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提高事中事后监督管理能力;积极参与我市重大建设工程的评审工作,提出抗震设防意见;加强地震行政审批窗口管理,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推进优化服务;组织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宣传贯彻和培训;组织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抽样调查工作。 |
6 |
扎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
召开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全面提升地震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能力;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完成我市重点地区地震应急专项方案及局应急岗位分工,做到责任到人,有序高效处置地震灾害;组织全市地震系统应急工作检查,进一步夯实地震应急准备;拓展信息沟通渠道,创建全市地震应急和灾情速报群;加强全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志愿者队伍业务培训,提高地震应急技能力;加强对区(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的指导,以办理政协提案为契机,继续推进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
7 |
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
推进应急标准化实施,完成地震应急值守标准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以实战提升能力,组织全市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和地震现场工作队专项演练;指导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加强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志愿者队伍实战训练,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实效;健全地震现场工作队运行机制,促进地震现场快速应急能力的提高。 |
8 |
拓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
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期间,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展板等手段进行宣传;举办“地震开放日暨沧口应急避难场所启动仪式”活动,在市图书馆举办地震科普知识展览;编制《地震知识问答》、发放地震科普宣传材料;积极开展“五进”活动,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开展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工作。 |
9 |
完成沧口公园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
本着“综合利用、节约合理”的原则,依托沧口公园升级改造,同步完成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排污、应急卫生防疫、应急通道、应急标志、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停机坪和应急洗浴设施等综合设施,达到国家标准,建设完成我市首个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示范推动其他区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逐步完善。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