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计生委2016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6-11-24
字体大小: 打印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实现“病有良医”目标和落实计生基本国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92岁,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明显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多次报道我市卫生计生工作做法。

  一、2016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真正让群众得实惠。今年以来,57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部展开,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规范药品集中采购,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首次出现双下降,共为群众减少药费支出14.69亿元。组织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集中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减轻群众负担5040万元。发挥医联体建设、集团化发展的载体作用,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落实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共有2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服务团队1768个,签约居民360万余人,中央电视台予以宣传推广。建成各种形式医联体487个,派出3012名医务人员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门诊服务12万人次,开展手术1363台次,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就近就可享受大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家诊疗服务。

  (二)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实现病有良医。与四川华西医院、北大医院和澳大利亚圆美溪国际医疗集团、韩国延世大学医院等28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42个学科、团队合作,专科建设、疑难病例、远程医疗、人才培养和医院管理等方面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引进196名紧缺高层次医学人才,招聘医学博士169名,医疗卫生院士工作站达到6个,群众在青岛就能得到国内外优质高效的医疗技术服务。

  (三)优化就医环境,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立医院东院二期和青大附院东院区综合病房楼主体竣工,新增床位900张。市八医东院区、眼科医院新院区项目落地。开展医院周边交通、环境和就医秩序三项综合整治活动,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开展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全年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门急诊服务5044万人次,提供住院服务122万人次,人民健康得到有力保障。完善市、区(市)两级质控体系建设,开展专题培训1.5万人次,全市专科(专业)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水平得到提升。

  (四)落实便民服务,推广智慧医疗。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建设覆盖全市居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预约门诊360万人次。今年所有市属医院实现就诊“一卡通”,市民在不同医院可实现统一预约挂号、诊疗缴费通用、检验结果互认,方便了群众就医,减轻了群众负担。启用“120”互联急救移动终端,实现了标准心电图实时采集传输和远程阅读诊断。开展服务百姓健康义诊、优质护理和中医“治未病”、“送汤药上门”活动,服务群众38.3万多人次。

  (五)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推进基层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稳妥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引导群众科学合理生育,全市合法生育率达到97%以上,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简化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手续,推行网上办理、村居代办的便捷化服务。积极应对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生育高峰,合理调配医疗服务资源,增加产科床位和岗位人员服务能力供给,全年医疗机构接生可达14.6万人,比去年增长84%,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建立市、区(市)两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畅通急救绿色通道,保障了生育群众特别是高龄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开展孕前检查、“两癌”筛查(宫颈癌、乳腺癌等12项妇幼健康免费服务项目,惠及群众40.82万人次。完善落实计生特殊家庭扶助保障政策,为外来人口提供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230多万人次。创新规范计生基层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和按需服务,计生工作逐步实现由管理向服务转型。

  (六)坚持重心下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在全国率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刘延东副总理做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光明日报》内参给予报道。实施镇街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32处镇街中心卫生院,11所镇街卫生院入选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810名,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积极开展健康扶贫,新建99家中心村卫生室,方便农村群众就近就医;组织10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32个中心卫生院、定点帮扶16处基础薄弱的乡镇卫生院,选派315名城市医师到基层开展技术帮扶,培养基层专业人员3868名。对1093名省级贫困人口实行分类包干救治,免费提供慢性病药物和诊疗服务。开展免费义诊和巡回医疗服务,组织专家队伍到256个村开展义诊,诊治农村居民31219人。

  (七)建设国家试点城市,打造中医药工作和医养结合“青岛模式”。作为全国唯一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年我市出台10多项中医药扶持政策,率先将中医门诊优势病种纳入统筹支付范围,推行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制度。新建80个国医馆,100个中医专病(专技)特色门诊,新增101家中医药医疗机构,全市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实现了中医药服务的全覆盖。制定了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若干政策,形成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六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医、养、康、护的有效衔接,167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家巡诊服务,62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我市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先后三次在国家卫计委、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国家、国际会议做主旨发言,打造出闻名全国的医养结合“青岛模式”。

  (八)坚持防控结合,积极建设“健康青岛”。积极应对“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加强疫苗使用管理,全市接种门诊未发现“问题疫苗”,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维持较高水平。市办实事卫生项目顺利完成。在全省率先免费为适龄儿童增加疫苗种类并接种脊灰疫苗5.5万剂次、水痘疫苗6.9万剂次;完成为60岁以上无牙颌低保人群安装义齿项目。作为全国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深入推进骨质疏松健康促进、减盐防控高血压、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等项目。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监测处置各类传染病门急诊病例80.32万例,全市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

  (九)积极推进社会办医,满足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市政府出台加快社会办医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积极作为、靠前服务,简化医疗机构设置登记服务流程,打造明确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社会办医和非公医疗机构发展。新审批设置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181家,累计投资26.5亿元,增加床位4184张,初步形成了政府举办为主、社会举办为辅的多元化医疗格局。

  (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对6家大型公立医院开展全面巡查,坚持立查立改。加强医学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选派23个重点学科的56名医学骨干和优秀人才赴国外进修培训,我市39个学科荣登全国学科百强榜单。弘扬“催泪红包”精神,成立万人志愿服务队,打造万名医护人员流动血库,建设医德高尚、爱岗敬业、技术精湛的卫生计生队伍。

  二、“三民”活动意见办理情况

  自去年“三民”活动以来,我委对市民代表提出的289条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一一分解,迅速调查落实,主动与代表沟通,已全部按期办复。市民集中反映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合理规划医疗布局、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工作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任务,制定责任目标,全力抓好改进和落实,提升了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市卫生计生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新进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卫生计生工作离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待和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公立医院改革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工作仍需下大力气,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等。2017年,我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己任,围绕建设“健康青岛”,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积极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使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资金保障可持续。规范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推进医院集团化发展,在集团内部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以全科医师签约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为突破口,争取在“点”上有特色,在“面”上有突破。

  (二)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加强远程会诊体系建设,推动远程病理和影像诊断。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重点,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升诊疗质量,不断优化费效比。加强日间手术质量精细化管理,保障医疗服务连续性。

  (三)加快建设现代医院制度。建立实施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考评机制,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精细化考核。加快建立区域性病理诊断、影像检查、医学检验中心,开展集中检查检验服务。推动二级以上医院现有检查检验、消毒供应等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开放,节约公共经费,减轻群众负担。完善临床质控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标准化的专科(专业)医疗服务规范,打造绿色生态、人文医疗。

  (四)积极推进卫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着眼于为民服务、扩容升级,进一步提升医疗资源承载能力。开工建设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立医院东院区、青大附院东院区等重点项目进度,推进市第五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加快市妇女儿童医院危重症救治中心、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等项目进展,推进市民健康中心、眼科医院和北部医疗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资源。

  (五)加大引医和对外合作力度。加强宣传推介、创新引才方式,采取不同类型、管用有效的合作模式,不断引进高端医疗机构、学科团队、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与层次。做好社会资本办医的支持引导、审批管理工作,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为社会办医健康运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推进新一轮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在各级各类医院推广应用诊疗“一卡通”,实现居民就医全市“一号通行”。启动新一轮人口健康信息项目,推进省、市、区市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便民惠医辅政。启动医疗健康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智慧医疗”、“智慧医院”。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为医疗服务和群众健康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七)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以深化国家级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委抓手,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落实中医药医改特殊扶持政策。探索开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大力支持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推进中医药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遴选2-3个中医药工作基础较好的区(市)开展政策创新、先行先试,建成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

  (八)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发展。制定和落实全面两孩相关配套政策。做好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后生育引导、政策衔接工作,加强出生人口监测,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加强妇幼保健服务,增加妇幼服务资源,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计划生育家庭优惠政策,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让群众放心满意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与不懈追求。一年来,我市卫生计生工作得到了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今后真诚希望广大市民继续关心支持、监督帮助我们的工作。新的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全力深化改革,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为“健康青岛”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