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上半年,青岛市文广新局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创新力,增强服务力,扩大影响力,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努力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2016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加强引导、突出重点,文艺精品创作凸显国家战略。
1.精心创排舞剧《法显》,并在北京成功首演。汇聚赵季平、赵大鸣、杨凤良等国内一流艺术大师组成主创团队,历时两年时间,深入调研、多次论证、潜心创排,精心刻画法显自苏门答腊登船至青岛崂山登陆的传奇经历,在舞剧创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法显坚守、执着的精神,弘扬了丝绸之路的文化精髓,再现了青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30余家中央媒体予以大篇幅报道。
2.继续完善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了文艺精品创作引导目录,明确创作导向和重点支持方向,进一步扩大扶持奖励门类,加大扶持奖励扶持力度。做好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参赛工作,组织推荐10幅作品参加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两个节目入围十一艺节“群星奖”决赛,以占全省四分之一的入围数量名列全省第一。
(二)落实政策、提升效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1.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将青岛市民五王大赛升级为东亚五王大赛,累计报名参赛人数超过10万人次、参赛节目达1.5万余个,采取全新的全网运作模式,参赛范围拓展至东亚乃至欧美,影响力日益增强。继续开展“走进经典”—微演艺“六进”公益演出活动,先后在火车站和万象城等场所以“快闪”形式为市民和旅客送去了惊喜。
2.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文化项目建设工程完成投资0.36亿、施工面积2.1万平方米,李沧、莱西等区市文化中心即将向市民开放。改造完成并开放了全省首家地市级少儿图书馆。继续推进“五馆一站”免费开放工程,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000多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5012场,受益群众近1000万人次。
3.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组织举办2016青岛市农民读书节各类阅读活动161项,参与农民群众3万余人。试点开展“你买书·我买单”活动,为市民在书城购买的新图书买单,使公共图书馆新增图书借阅率达100%。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2015年度全省唯一的“山东省首届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市”。
(三)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1.继续推进“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程。截止到6月底,全市“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程共计完成投资40.99亿元,施工315.93万平米,竣工40.3万平米,建成投入运营面积为14.1万平米,自工程开始建设累计竣工742.97万平米。
2.启动实施“国际文化创意港”打造计划。该计划重头戏之一“创客王中王”文化创客大赛已征集了包括世界顶尖创客团队开发的“脑穿戴设备”在内的4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10个世界顶尖大学创客团队与大赛组委会取得联系,30余个国内新兴创客空间提出合作意向,大赛将于9月份举办决赛和颁奖典礼。
3.积极推动文化经贸交流。举办中国创新设计文化展暨2016 第七届中国(青岛)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展会面积2万平方米,共300多家企业和代表团前来参会。组织青岛出版集团等参加山东文化贸易推介洽谈会、深圳文博会等重大展会。
(四)科学规划、强化保护,城市文脉传承更具特色。
1.强化保护,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使用管理的通告》,切实提升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启动国家近现代建筑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制完成《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见》。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登录和审核工作,共登录完成95家单位共计195311件/套、534415件文物藏品。推进栈桥回澜阁保护利用,指导市南区把栈桥精心打造成城市文化窗口,“五一”前夕成功对外开放。
2.凝聚特色,全力推进青岛滨海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工作。深入挖掘青岛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线路、文化元素,基本形成了“打造内涵丰富、辐射周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展示和文化共享的滨海文化长廊”的行动目标,构筑了“海城联动、古今交融、区带展开、梯次推进”的规划体系,确立了打造“五带四区一轴”的规划空间布局,并规划了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制定了保障措施。
3.加强扶持,全面推进青岛博物馆城建设。积极推动罗家营村史博物馆等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建设的实施意见》,促进博物馆长效健康。组织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全市文博系统共举办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114项,接待观众5万人次。
(五)聚焦高端,服务大局,对外文化交流亮点纷呈。
1.推动成立东亚文化城市联盟。3月份与日本新潟、韩国清州签署了《东亚文化城市联盟协议》,共同搭建东亚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并启动了中日韩诗歌创作研讨会等2016年合作交流计划。
2.争取2017亚洲媒体峰会在青岛举行。经积极协调争取,5月份举行的第13届亚太媒体峰会宣布,第14届亚太媒体峰会将于2017年在青岛举行。
3.争取国际戏剧文化节落户青岛。经积极协调争取,国际戏剧协会已于5月份和青岛签订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国际戏剧文化节将在青岛举办。
(六)强化服务,注重监管,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1.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依法限时办结行政审批事项,共依法限时办结行政审批事项128项。圆满完成文化经营单位年审工作,通过年度核验换发许可证2097家,实现文化经营单位年审知晓率100%,现场勘查100%无遗漏,整改措施100%严格落实。
2.加强新闻出版印刷行业管理。组织完成了我市16家全国号报纸、48家期刊、40家记者站、62家内部资料的年度核验工作。组织完成全市1600新闻采编人员记者证核验工作。完成近百名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工作。完成2016年度1417家印刷企业、824家发行单位的年度核验工作。
3.加强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管理。完成对全市7家广播电视站、全市54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66家星级宾馆酒店内的境外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的年审工作,完成对全市6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频道频率许可证换证工作。截止6月底,我市有城市影院48家,电影票房为2.71亿元。
回顾上半年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与市民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文艺创作缺乏“大作”“力作”的问题依然存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水平的步伐有待加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存有问题等,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在将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并逐步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注重供需对接,加快提质转型,构建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电子地图,推进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建设,开展“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办好“东亚五王大赛”,打造群众文化领域实至名归的“文化航母”。
(二)注重融合创新,加强扶持引导,不断激发产业发展动力。继续推进“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程,重点抓好影视传媒、创意设计、绿色印刷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做好第二批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第三批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评审认定工作。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发展模式,与青岛银行合作挂牌成立青岛文化创意产业支行,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全面启动实施“国际文化创意港”打造计划,继续办好国际文化创客大赛,在伦敦举办“对话剑桥”——中英文化创意产业高端论坛,实现中英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层次对话合作。
(三)繁荣精品创作,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青岛文化走出去。做好2016年度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品牌活动扶持奖励项目工作,对体现“青岛元素、时代精神”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和活动给予扶持和奖励。做好庆祝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节点纪念活动。打磨提高舞剧《法显》,争取赴“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和国家进行巡演,让法显精神、青岛故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继续办好2016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以文化交流带动青岛与日韩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
(四)统筹保护利用,彰显海洋特色,构筑更加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制定出台滨海历史文化长廊行动纲要。公布第十批市保名单、市级乡村记忆工程名单。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调查研究和考古勘探工作,全方位揭示青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完成我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引导和新建一批体现城市特色、文脉传承的行业、非国有和“乡村记忆工程”博物馆,出台进一步鼓励国有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补充意见,全面开创博物馆城建设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