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文广新局2016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6-11-24
字体大小: 打印

  2016年,市文广新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三一四一”文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文化创新驱动发展,构建起“一个工程和五个体系”的文化发展框架,即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和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让“青岛出品”叫响全国

  文艺精品是城市精神的生动诠释。强化青岛表达,讲好青岛故事,让“青岛出品”叫响全国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一)文艺精品扶持奖励机制不断完善。发布了《青岛市文艺创作生产引导目录》,明确创作导向和重点支持方向,进一步扩大扶持奖励门类,加大扶持奖励力度。2016年共征集各艺术门类申报项目300余个,充分展现了我市文艺精品创作的蓬勃活力。重点扶持的大型音乐情景剧《誓言》,在全省巡演近20场,共有4万余名党员干部观看,并应邀到中央党校进行汇报演出。首次启动影视剧本孵化计划,面向全国发“英雄帖”,征集优秀的创意和剧本进行资金支持,目前已有20多部剧本进入孵化计划。

  (二)大型舞剧《法显》成功首演。该剧由市文广新局组织赵季平、赵大鸣、杨凤良等国内一流艺术大师历时两年创排打磨,今年在国家大剧院和青岛大剧院成功首演。通过呈现“西行取经第一人”法显(比玄奘早200余年)自陆上丝绸之路出发、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最后在崂山登陆的传奇经历,再现了青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宣部领导观看后指出,舞剧《法显》震撼人心,要代表国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巡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欧洲时报等30余家海内外媒体予以大篇幅报道。

  (三)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文化惠民”,重大文化活动多点开花、绚丽多彩。2016青岛音乐节安排高水平音乐会9场,观众达1万多人次,再次擦亮“音乐之岛”城市文化品牌。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将于12月启动,邀请50位中英当代水彩画家聚焦“中英水彩艺术的对话”,搭建中英当代水彩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与即墨市共同举办“不朽的城雕”国际雕塑艺术节,汇聚了美国、丹麦、智利、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及作品,让市民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

  二、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文化生活,用优质文化供给照亮市民精神家园,是我们的使命和追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优化。78处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提供书刊借阅312万册次,举办各类讲座、展览500多个,服务市民超过800万人次。开展“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16700多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9万场,完成全市200个省定贫困村农家书屋出版物的补充更新,受益群众达1000多万人次。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不断升级。市民“五王”大赛(歌王、舞王、琴王、戏王、秀王)采取从现场到全网的运作模式,首次把公益文化演出活动搬到网络空间,参赛范围拓展至东亚和欧美,网民点击5000多万人次,比赛视频点播量达426万人次,“我与五王来PK”等活动更是深入民间,广受欢迎。开展微演艺“六进”公益演出活动近百场,以“快闪”形式为市民送上“文化祝福”。“不朽的城雕”国际雕塑艺术节汇聚了10多个国家的大师作品,为打造艺术之城争光添彩。 着力深化“领读100天、改变人生路”系列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700余项,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市。

  (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推出青岛夜色美、仲夏夜话、夜色青博等夜间演出、讲座、阅读、展览等服务,受益市民10余万人次,为青岛的夜色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开展“你买书•我买单”活动,与市民阅读需求精准对接,新增藏书6万余册,借阅率达100%。启动青岛文化云项目建设,将统筹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使市民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和电视接入等多种渠道定制专属的文化生活。

  (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4.9万平方米。总规划面积20万平方米的青岛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确定了概念设计方案,即将全面启动。市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将成为集文物博览、现代艺术、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标志和“城市客厅”。改造建成全省首家地市级少儿图书馆,为孩子们献上了一份儿童节“大礼”,截至目前已接待小读者15万余人。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打造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

  三、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城市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城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57.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99%,增速14.8%。

  (一)顶层设计实现突破。研究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引领性文件《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拟组建100亿元的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在体制机制、资金投入、发展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二)园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千万平米”工程共计建成投入运营面积为109万平米,累计竣工860.61万平米。《一回忆,就幸福》《C9回家》《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等3部动漫作品入选2016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 “海音书院”O2O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等4个项目和5家国有实体书店获2016年度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1500余万元。全市获得“绿色印刷”认证企业达到16家。

  (三)核心优势产业迅猛崛起。出台《青岛市影视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设立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年投入50亿元,对在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内完成主要拍摄制作的优秀影视作品给予最高40%的制作成本补贴。影片《长城》成为首个获得该项补贴的影片,在世界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万达集团联合在洛杉矶举办电影峰会推介青岛,吸引了美国传奇、狮门影业等9家美国电影公司携11部大片来青拍摄。国际化、多平台、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正在催生百亿级的影视产业集群,打造东方“奥斯卡”、国际化影视交易中心、影视艺术创新和技术创新平台的三大目标正在实现中。

  (四)文化经贸交流成果丰硕。举办中国创新设计文化展暨2016第七届中国(青岛)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展会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7万人参观展会,成交额2亿元。引进国内级别最高、规格最高、关注度最高的国字号展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展”,这是该展会首次在长江以北举办。

  (五)文创拉动亮点突出。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将为市民文化消费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国际文化创客大赛共吸引10余个世界顶尖大学创客团队和500余个国内参赛项目,将评出“文创三剑客”、十大金牌和十大银牌文化创客等23个获奖项目,并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城市文化根脉保护更加系统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壮大发展的“金色名片”。通过全面梳理文化遗产资源,优化提升保护利用格局,更好地保存城市文化记忆,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文化特色。

  (一)启动滨海历史文化长廊建设。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滨海历史文化长廊”的概念,用“海城联动、古今交融、区带展开、梯次推进”的规划理念,编制了行动纲要,挖掘、梳理和整合青岛滨海历史文化元素,规划了“五带四区一轴”的空间建设布局,并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支撑,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

  (二)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使用管理的通告》等政策文件,切实提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组织实施“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示范区”建设工程,完成青岛德国建筑群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国家近现代建筑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制完成《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见》。实施重点文物修缮工程11项。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共登录完成95家单位共计199136件/套、528875件文物藏品。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建设项目完成主体施工。

  (三)博物馆城建设全面推进。推动电影博物馆、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贝林自然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建设工作。新增各类博物馆10家,全市注册博物馆总数突破70家。青岛市博物馆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全市文博系统共举办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114项,接待观众5万人次。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制定印发《青岛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评选公布青岛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青岛市2015年度非遗保护亮点工作及模范传承人,青岛市方言大赛被评为山东省2015年度非遗保护工作十大亮点。积极推进“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在全省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五、加快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城市文化形象不断提升

  文化形象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青岛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新型国际湾区都市的重要指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有利于全面阐释城市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一)集聚国际高端文化资源。与日本新潟、韩国清州共同成立了东亚文化城市联盟,共同搭建东亚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成功争取由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发起的大型国际媒体交流活动——2017亚洲媒体峰会在青岛举行。与国际戏剧协会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国际戏剧文化节落户青岛。青岛出版集团成功收购日本渡边淳一文学馆,探索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

  (二)全面启动“电影之都”申创工作。申创文本编写、申创活动策划、对外交流联络等工作进展顺利。在2016年9月联合国“电影之都”城市工作会议上,向目前全部8个“电影之都”城市全面推介了青岛。与英国“电影之都”布拉德福德就支持青岛申创“电影之都”、成立“青岛市驻欧洲电影办公室”、举办青岛和布拉德福德中英电影周等9个合作项目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为青岛成功申创“电影之都”争取了有力支持。

  (三)青岛交响乐团参加“中拉文化交流年”赴拉美巡演。受文化部委派,青岛交响乐团作为“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唯一的国内交响乐团,赴阿根廷、智利等进行交流巡演,通过一次次完美的演出,弘扬了中华文化,增进了中国与拉美人民的感情,获得了两国人民的盛赞和文化部的高度肯定。

  六、加快构建现代文化治理体系,文化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

  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一)探索开展文化发展指数治理。指数治理是当前政府治理的重要趋势,通过开展青岛市文化发展指数(QCDI)相关研究,制订了青岛市文化发展指数评价体系、青岛市家庭文化消费测评指数,在副省级城市层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中家庭文化消费测评指数在国内尚属首例。

  (二)行业管理更加规范。依法办结行政审批事项335项。圆满完成文化经营单位年审工作,通过年度核验换发许可证2097家,实现文化经营单位年审知晓率100%,现场勘查100%无遗漏,整改措施100%严格落实。组织完成我市16家全国号报纸、48家期刊、40家记者站、62家内部资料、1600多名新闻采编人员记者证、1417家印刷企业、824家发行单位、7家广播电视站、54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66家星级宾馆酒店内的境外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的年审工作。

  (三)文化综合执法不断加强。深入开展打击“侵权假冒”“剑网”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对近800家文化类网站建立定期网上巡查制度。加大对营业性演出的监管力度,加强网吧市场监管。检查出版物经营单位和印刷企业9387家次。开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拆除非法整治设施2320(套)。巡查文物保护单位326处。扎实开展“清源2016”、“净网2016”、“护苗2016”、“秋风2016”、“固边2016”行动,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6.21万余册(张),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799起,有效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

  (四)高度重视市民诉求。认真做好“两线一网”等市民建议意见的办理工作。2016年受理市民诉求事项402件,全部办结。对2015年“三民活动”中收到的186条市民意见,全部按期办复。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问题短板依然存在,比如: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与市民需求仍有差距、文艺精品力作不多、文化产业与先进城市对标差距明显,等等。2017年,我们将以“个、十、百、千、万”为目标,即建设一座国际文化名城,构建十大文化创新体系,打造百个文化产业发展聚集区,支持千家重点文化企业,培育十万名骨干文化创客,聚力创新求突破,担当作为促发展,谱写青岛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