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业务职能目标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6-11-02
字体大小: 打印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016年度业务职能目标

序号

目标名称

目标内容

1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

研究制定加强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配套衔接,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优化全市就业结构。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按照国家和省部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市技能培训帮扶1万人;通过发放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等措施,帮扶城乡困难人员就业2万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实施青岛市大学生农村电商工程。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青岛籍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2%和100%。加强基层人社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争取房地产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分别增长10%和25%。

2

做好社会保险工作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抓好扩面征缴工作,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年征缴企业五项社会保险费330亿元以上。按照省统一部署,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妥推进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统筹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提高居民大病保险医疗待遇,起付标准由2万元降至1.8万元。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研究建立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机制。开展工伤预防试点工作。按照省统一部署,调整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建立日常稽查和专项稽查相结合的社保稽查机制,全年稽查参保单位2.8万户,参保职工76万人。

3

深入推进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

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百万人才集聚行动。制定实施“高端人才倍增计划”,推动高端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全面推行高层次人才“绿卡”服务模式。紧密对接市级重点产业,规划建设技能人才培养高端公共实训基地。设立10个市级专家服务基地,新增80个专家工作站。创新人才引进落户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软环境。聚焦10个高层次人才集中的重点城市,开展靶向引才招聘(推介)活动。创新举办“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系列活动,努力提升引才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青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推进青岛博士创业园内涵式发展,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优质创业项目30个。

4

做好外国专家和海外引智工作

培育推报国家级重点专项引智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项目。全市引进外国专家2490人,新增留学回国人员1965人。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出国培训力度,提升出国培训质量和效益。举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大赛,创新举办第16届“蓝洽会”。启动实施《留学回国人员来青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组织3-4场海外高层次人才推介招聘活动,设立2-3家青岛市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智力合作机制,探索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青开展离岸创新创业。

5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机关事业单位管理

按照中央部署,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开展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扎实做好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完成公务员公开考录,会同市委组织部做好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做好全市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工作。深化平时考核试点工作,在市级机关全面推行、区(市)及以下机关试点推行公务员平时考核。大力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促进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作风建设活动,做好“人民满意示范单位(岗)”选树工作,加强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计划和岗位设置政策,优化进人计划和岗位设置资源配置,不断推动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科学机制的形成。深化推进功能区职员管理改革和公立医院聘用制改革。按照上级部署,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提高人民警察工资待遇。

6

深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劳动关系政策体系。推进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指导。抓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做好企业落实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工资集体协议)备案工作,备案企业达到3.5万户。做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深化“仲裁、调解、预防”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年内争议案件按期结案率达98%以上。全面实行网上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年内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95%以上。

7

积极稳妥做好军转干部工作

健全军转干部安置服务机制,优化完善军转安置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做好军改期间军转干部工作,完成首批裁军期间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创新培训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做好新分配计划安置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全年集中培训270名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出台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政策。全面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保持全市企业军转干部群体稳定。

8

推进大众创业和返乡创业工程

深入推进“三创”战略行动,实施大众创业工程和返乡创业工程,全市新增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完善创业政策体系,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小微企业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大众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出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管理办法,鼓励政府、高校、社会创建一批省级、市级、区市级、街道级创业孵化载体,为创业者提供特色化、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平台支持。完善创业融资体系,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积极对接社会风投资本,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市级优秀创业项目遴选等创业服务活动。完善返乡创业体系,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以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等为重点,集成创业政策、资金、载体、服务等资源,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支持。

9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实施医保惠民重点项目,建立医保扶持的专业化诊疗中心和专科诊室,推进慢病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促进健康与慢病管理,加快惠民医保体系建设。深化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合作,优化医保资源配置,拓展医保个人账户功能,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探索重症失智老人“失智专区”管理办法。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扩大特药特材品种受益范围。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发放和应用,试点通过社会保障卡支付社会保险待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