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2016年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6-11-24
字体大小: 打印

  一、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教育工作亮点纷呈、成绩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深化改革,攻坚突破,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出成果、见实效,全市教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获批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山东省首个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列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和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在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中,刘延东副总理通过视频连线,对我市职业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职业教育再现“上青天”现象。市教育局被评为安全教育“全国示范单位”。

  (一)着力改薄攻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1.基本建成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圆满完成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定额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每生每年850元和2400元,五年来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9所(其中2016年60所),新增学位19万个。全市90%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572所幼儿园迈入省、市示范园行列。市内三区140所幼儿园实现就近招生,比去年增加50所。

  2.重点突破“大班额”问题和“全面改薄”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新增投入6000余万元保障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普通高中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城乡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每生每年500元提高至1500元。市、区两级投入75亿元,新建、重建、改扩建中小学55所,新增校舍135万平方米。五年来共投入225亿元,新建、改扩建760所中小学,新增599万平方米校舍,“大班额”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实施全面改薄提升工程,列入市办实事的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部完成改造,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95%的中小学达到市定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校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等办学模式,全市70%以上的中小学参与办学模式改革,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张。

  3.千方百计提高立德树人质量。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的质量监测评估,已经覆盖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品德发展、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学校机电、会计和数控等专业。开发了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促进不同潜质学生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开展分层教学选课走班的公办普通高中达到91.3%。2016年我市普通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本科一批达线人数首次超过万人。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艺术素养,全面推进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广泛开展“艺动城乡”活动。全市共有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02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了83所,数量居计划单列市之首;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我市共获得13个一等奖,较上一届翻了近一番。

  (二)加快结构调整,服务城市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

  1.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主动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启动十百千万工程建设,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新建工程和幼儿师专启动建设,青岛艺术学校新建工程进展顺利。在6所职业学校和4所普通高中学校开设普职融通试点班。推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15个中职学校的24个专业开展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新增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等3个学校实行中职、普通本科“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全市参与试点的中职学校达到11所,试点专业达到14个。新增9个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遴选了30余个有条件、基础好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建立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相结合、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招生与招工、入学与就业一体的育人模式。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获得37个金牌、53个银牌和24个铜牌,金牌和奖牌总数均创历史之最,金牌数较上一届增长了近50%。

  2.全面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出台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在资金、服务、用地等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2016年新增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0所高校来我市办学和开展科研,与我市正式签订协议的国内外高校(机构)已达26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市校共建的首批12个在青高校重点学科全部通过验收并达到优秀等级,三批共30个在青高职院校重点专业通过验收或立项,初步形成了在青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战略集群,高等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三)增强教育活力,教育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1.着力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研究制订《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开创国内学校立法先河,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权责。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完成全国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面推行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制度,优化了管理方式,实现从重事前到重事后、重审批到重监管的转变,保障和推动了学校依法、自主、规范运行,相关改革经验在《人民日报》刊登,在全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努力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的热情。出台25项举措,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按照每生每年小学650元、初中850元的标准,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拨付补助经费。推进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进一步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2016年新批准设立青岛为明学校等8所学历学校和36所非学历学校,共吸引民间资本16.2亿元,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优质教育服务。创新教育投融资方式,推动青岛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及五所高中租赁型人才公寓建设PPP项目成功落地,作为全市首批PPP重点项目之一,共筹集社会资本16.8亿元,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大力推动以“互联网+”技术为带动的教育融合创新。全面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平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全市 85%的中小学校、78%的教师和超过10万名学生、家长开通网络空间,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日趋完善。支持300所农村薄弱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全市90%的中小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在2016年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期间,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希玛塔先生和与会嘉宾的充分肯定。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模式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是唯一入选的副省级城市。教育部以《基础教育参考》青岛专刊的形式,面向全国推广我市典型经验。

  4.广泛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市中小学校与国外缔结友好学校近300个,双向交流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人员互访日趋频繁。在30所中小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分别组团参加中欧知名高中校长论坛等7个国际会议或活动,宣传和展示青岛教育成果。我市成为继北京之外第二个与外交部驻外使领馆阳光学校总校签约合作的城市。

  (四)坚持惠民共享,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1.精准帮扶特殊群体接受教育。启动第二轮精准帮扶工作,投入2.1亿元,保障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全市中小学生午餐和农村音体美教师不足等问题。投入1.23亿元为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出台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投入1060万元,支持5所特教学校开设自闭症儿童教育实验班,推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3项改革,建立省内首个全纳教育资源中心。努力做到“应入尽入”,解决新市民子女入学难题,全市新接收2.6万名新市民子女就读,占一年级新生总数的29%。

  2.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启动乡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工程,为乡村中小学补充近800名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选派120名骨干教师赴农村及对口帮扶地区支教;通过在青高校“大学生支持乡村教育志愿服务行动”,首批招募117名在校大学生赴平度、莱西等地农村学校支教。推进农村小学全科师资“3+4”普通本科对口贯通培养改革,首批招收100名学生,培养一批具有乡村情怀、能够留得住的优秀本土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的短板。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制定落实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全面实施乡村教师年度免费体检制度,黄岛区、即墨市等区市通过开通教师班车、发放交通补助等方式,妥善解决了乡村教师上下班问题。平度市改造和新建210间约6300平方米周转宿舍,保障了广大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3.切实抓好教育惠民项目。新建200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连续三年共投入建设资金近3.7亿元,建成723所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惠及77万学生。统一为审批注册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联合市应急办组织8万名中小学生开展安全应急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安全应急意识,提升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加强部门联动,学生防溺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坚持开门办学,出台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工作实施方案,李沧、崂山等8个区(市)的中小学校运动场地向社会开放,其他区市正在逐步向社会开放,为市民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更多好去处;出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快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各类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共同建立的青岛全民学习网点击量已突破440余万人次,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五)强化作风转变,教育行风建设再上新水平。

  1.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全面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结合教育实际,创新实施“讲教育故事、创岗位先锋、建过硬支部”三项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神聚力,推动教育改革突破。制定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函询谈话和主办事项事前风险预报评估制度,改进了对招生考试、职称评定等52项重点热点工作的监督方式,确保公平公正。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对涉嫌的违法行为进行了30余次现场执法调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维护了教育的良好秩序。

  2.积极践行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谋长远、求创新、促发展,编制青岛“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教育改革发展。将市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作为制订政策、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对2015年“三民”活动提出的505条建议以及通过行风在线、民生在线、网络在线问政等活动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归类,统筹安排好工作,建立限期督办机制。2016年,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标准化食堂建设等工作纳入了市办实事,将解决大班额等问题纳入市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将扶持普惠园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等工作纳入教育改革重点项目,出台了相关制度文件,加大推进力度;对预防学生溺水、校车安全等事关校园及学生安全的问题纳入部门协作推进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集中整治,还会同公安、交通部门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发动广大市民关注校车安全等。省教育厅公布的《山东省关于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进展情况通报》显示,我市新增教师、学校建设竣工数等八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3.积极锻造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支教岛志愿服务团队获得首届全国最美教师志愿服务团队称号和“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群体奖(唯一一个),2位教师获得“2016年齐鲁最美教师”荣誉称号,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我市教师的风采。健全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在第二批齐鲁名校长和第三批齐鲁名师评审中,我市14名校(园)长、13名教师入选,均位列17地市首位;共有140名中小学教师在国家、省级教学大赛中获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2017年工作打算

  2016年全市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实现高水平、有特色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市民对“学有优教”的期待相比,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和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仍显不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2017年,全市教育工作将紧紧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全面实施青岛“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教,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公平普惠、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的期待。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以推进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围绕当前我市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开放联动、合作共赢的机制,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各司其责、协同推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

  (二)提升优质教育供给能力,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教育服务。根据二孩政策实施后适龄儿童就学需要,修编并落实好《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解决教育空间布局不足和师资不足问题,完成2017年省定解决大班额问题目标任务,同步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新一轮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工作,稳步提高全市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所占比例,建立统筹推进全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内涵发展水平,保障广大少年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厚植青岛教育特色优势,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继续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协调推进复旦大学等已引进项目运行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等相关校区建设,打造教育、科技和人才新高地。进一步培育职业教育特色,对接“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加快推进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设,打造一批品牌职业院校。坚持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两翼发展,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等试验,在95%的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为广大市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更多优质选择,不断推进青岛教育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