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金融系统积极把握“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发展机遇,以全面推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强化金融改革创新,发挥金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金融支持经济“新强态”力度不断加大,全市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持续加速健康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基本情况
(一)金融业发展步伐加快
上半年,随着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聚集效应的不断显现,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市金融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新增贷款规模创历史新高,连续六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增速在计划单列市位列第一;1家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在全省位列第一;不良贷款连续五个季度实现“双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支柱产业地位巩固确立。一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3.4%,高于全市GDP增速6个百分点;金融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比年初提高0.6个百分点,达到6.9%,创历史新高;增速高于服务业增速5.4个百分点;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年初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13.3%,对城市发展拉动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二是主要金融指标增长迅速。存贷款规模实现大幅增长。6月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117.7亿元,比年初增加962.03亿元,同比增长11.49%。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647.2亿元,比年初增加1070.4亿元,同比增长13.1%,连续七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贷款规模创历史新高。保险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45.2%。全市通过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719.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近500亿元。三是金融机构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国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信恩润实投资管理公司开业运营,青建集团财务公司获批筹建,全市新增金融机构8家,总数达到229家。普惠金融发展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末,全市普惠金融机构(组织)资产总额为4926.9亿元,较2014年末同比增长39.3%,增速在全省名列第一。四是资本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上半年,青岛康普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正式上市交易,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42家,在全省位列第一;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23家,总数达到80家;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增29家,总数达到347家。各类金融要素市场达到11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五是银行不良持续实现“双降”。6月末,全市银行不良率为1.74%,比年初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实现“双降”,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快速推进
今年以来,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把握“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发展机遇,全面加强财富管理资源聚集、创新发展、环境营造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创新政策深入实施。以市政府名义向相关国家部委报送财富管理试验区第二批创新政策清单,扩大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等20多项试点政策获得国家支持。二是开放合作有效拓展。与交通银行、国泰君安证券、太平洋保险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达成数十项合作意向。推进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卢森堡、西班牙金融及财富管理业界的深入对接,与澳新银行、麦格理集团等国际知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成功举行英国贸易投资总署金融业交流会,与英国特许证券与投资协会、怡和保险、标准人寿、伦敦证券交易所等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举办“青岛金融试验区准入特邀研讨会”和“青岛-釜山城市间金融合作会议”,在聚集金融及财富管理机构、资本市场合作等方面达成意向。三是教育科研全面铺开。青岛四十人研究院和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注册成立。青岛协同创新金融研究院、山东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揭牌运营。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金融硕士班和上财-伯克利全球金融硕士项目招生顺利完成。四是“财富青岛”宣传成效显著。积极构建“财富青岛”全媒体传播体系,新华社、人民日报凤凰网、BBC等境内外媒体推介平台有效搭建,“财富青岛”官方微博、TWITTER等新媒体平台上线运行,官方微博粉丝达到5万人,总阅读量超过150万次。青岛首次被纳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第79位,“财富青岛”城市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五是各类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成功举办2016青岛·中国财富论坛,成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风向标以及开放合作新平台。成功举办2016中国(青岛)财富管理创新创客大赛,发布中国首部财富管理城市蓝皮书,财富管理发展氛围愈加浓厚。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力
一是积极开展行长走千家活动,畅通银企对接渠道。印发《关于开展2016年度“驻青银行机构负责人走访千家企业活动”的通知》,安排全市36家银行机构走访企业1421家。此次走访采取“多对一”的原则,保证一家企业至少有2家银行机构走访。截至目前,各银行机构累计走访企业3334家次,共摸排融需求1055.3亿元,银企达成融资协议506.2亿元。二是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保障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持续加大对重点项目、民生领域及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重点项目贷款新增13.34亿元,同比增长67.42%,重点支持新机场、铁路、企业搬迁以及“一谷两区”等重点项目和区域。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189.81亿元,同比增长112.42%,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新增海洋经济、绿色信贷、战略新兴产业贷款共计214.13亿元,主要投向董家港、风力发电、轨道交通等企业和项目。新增制造业贷款89.49亿元,重点支持南车、赛轮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三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指导金融机构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综合提供融资和融智两套服务,新增境外贷款339.07亿元,助力青岛国际化城市建设。支持海尔集团完成中国家电企业最大海外并购交易,实现发放33亿美元,成为青岛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汇贷款项目。四是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银行机构持续加大对创新、创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56.76亿元,新增155.04亿元,贷款户数较年初增加1837户,申贷获得率同比提高2.55个百分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授信13.54亿元,助力创业创新。五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部署,大力支持县域涉农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720.46亿元,新增208.45亿元,同比增长14.35%,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25个百分点。县域贷款快速增长,新增181亿元,同比增长18.3%。六是积极拓展保险保障功能。上半年,全市保险业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51亿元,同比增长28%。出台《青岛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小麦和玉米保险金额由每亩300元提高至每亩500元,财政补贴比例由原来80%提高至90%。积极推进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试点工作,为23家企业提供贷款7760万元。七是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印发《银政企合作化解不良贷款专项工作行动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严控不良增量。积极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建设,专门处置不良资产的机构达到5家,有效加快了不良资产化解处置进程。按照全省互联网金融整治工作部署,成立全市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机构,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民营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仍然不足。面对L型经济走势,受企业盈利预期下降、扩大再生产意愿不强、大宗商品价格预期不稳、收储资金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民营企业家对经济发展持观望态度,信贷需求不足。
(二)银行不良风险防控压力较大。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企业经营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的形势下, 问题贷款将被下调为次级类,不良贷款下迁压力较大。近期,国内非法集资风险持续暴露,相继爆发了多起重大案件,风险防范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三、下步工作
下一步,全市金融系统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保持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开展“行长走千家促转型”活动。按照全市“调稳抓”活动工作部署,以全市“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转型升级企业、十个千亿级产业链龙头企、5000家重点纳税企业、10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家新兴、创新型企业为重点, “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加快推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招商合作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构建财富管理机构集群、丰富要素市场体系、推出政创新策清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各类金融合作、打造“财富青岛”品牌、实施综合监管创新、深化载体平台建设、提升规划课题研究、培育财富文化理念等十项工作。研究出台《关于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提升“财富青岛”影响力。
(三)推进开展金融支持精准脱贫行动。按照全市金融扶贫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对全市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参与精准脱贫工作进行部署,充分发挥金融 “输血”、“造血”作用,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投入,增强经济薄弱镇、村和贫困村发展活力,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按照全市普惠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研究制定《青岛市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意见》,瞄准小微、三农金融服务等主要领域,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各类群体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着力发挥保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用。贯彻落实《青岛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提高保险对经济社会的服务保障功能为重点,鼓励保险资金支持全市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等重大工程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支持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发展。
(六)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进全市企业境内外首发上市和借壳上市,进一步扩大新三板、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量。继续推动全市更多企业通过境内外发行债券、私募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渠道融资,推动全市企业利用定向工具、资产支持票据等新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扩大融资。
(七)持续深化银行不良化解处置工作。推动区(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力量配置,明确职责分工,进一步发挥信贷风险周转金、政策性担保企业等作用,努力帮助企业化解信贷风险,遏制不良贷款增量。
(八)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行为,保护合法金融债权,进一步提高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积极性。推进开展互联网金融整治活动,重点关注网络借贷中介服务机构、私募股权众筹、投资理财公司、交易场所等非法集资案件多发领域,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遏止风险于萌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