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市商务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实施国际城市战略为引领,以加快建立内外贸融合的现代流通体系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重点,突出“惠民安商”主题,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开放,推进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全市商务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92.9亿元、同比增长9.4%。“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实际到账外资45.8亿美元、增长10.01%;对外协议投资额114.4亿美元、增长4.9倍,中方实际投资额41.2亿美元、增长7.8倍。传统对外贸易加快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全市实现国际贸易总额2957.7 亿元、增长3%,其中六月份当月首次实现货物进出口、出口、进口“三增长”,货物进出口累计达到1992.8亿元、下降4.8%,出口成为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唯一实现正增长城市,服务进出口完成349.5亿元、增长39.8%,境外投资企业海外销售额615.4亿元、增长7.8%。
(一)加快推进国际城市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积极进展。2月份,市委、市政府发布了《青岛市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国际城市战略实施纲要》,确定了推进实施国际城市战略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牵头完成了《青岛市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2016-2017年)》,按照“国际化+”的工作模式推进实施100项重点工作实事,已经推进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通过,将于近期印发实施。印发了《青岛市国际城市战略指标体系》。6月初,联合浙江大学成功举办了基于“一带一路”大背景的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研讨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正式成立。目前,国际城市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已经明确,为国际城市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落实了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发展新空间。加快“走出去”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经贸合作行动计划,今年以来举办了6场“丝路对话”境内外经贸促进活动,上半年,对沿线国家投资15.3亿美元,引进沿线国家实际到帐外资13.9亿美元,与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035.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3.4%、30.5和551.9%;推进72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35个项目开工建设,14个项目正式签约,赛轮(越南)有限公司累计投资达4.6亿美元,成为我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大规模的境外投资项目。推进实施“拓展亚太、突破欧美、提升日韩、巩固台澳港、辐射西亚非洲”全球化开放战略,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带一路”综合贸易枢纽建设;启动建设欧亚经贸合作园区,完善国际经济合作伙伴城市全球布局,截至6月底缔结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城市(省州)总数达到35个;境外青岛工商中心布局不断拓展,新加坡、韩国工商中心运行良好,美国、德国工商中心相继于5、6月建成运行,启动日本工商中心筹建工作。
(三)深入推进商贸流通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力。实施首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进展顺利,全面启动15项重点改革任务,通过了商务部举行的中期评估,形成5项试点推广经验。率先完成商贸流通地方立法试点工作,3月1日发布实施全国首部《青岛市商品流通市场建设和管理条例》,商务部推广了我市经验做法。建立了内外贸融合发展的现代消费市场模式,深化探索内外贸一体化现代市场体系。积极试行“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监管方式等改革措施,前六个月实现出口增长1.0%。“千万平”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建设成效明显,开工建设项目120个,新完成投资163.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3%;竣工面积168.84万平方米,占年度计划的53.7%。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级“菜篮子”商品政府储备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储备调控和市场保供能力,上半年累计投放“菜篮子”政府储备商品超过1.5万吨。全力“内增外调”确保市场丰足稳定,每天进入市区的外埠蔬菜达到1000吨左右,市区日均上市蔬菜、猪肉分别达到2000吨、90吨,有效确保“菜篮子”商品物价稳定。
(四)积极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双向投资合作互动协调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利用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吸引韩国产业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澳新银行落户。推动现代服务业项目境外上市,其中青岛银行、青岛港集团和海尔智能健康在香港上市,中德生态园集团在德国上市。上半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63个,其中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105个(过亿美元大项目7家)。实施与世界500强及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行动计划,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美国固铂轮胎橡胶公司、庞巴迪、西门子、博世集团等11家世界500强企业签约外资项目12个,总投资8.62亿美元。对外投资合作持续高速增长,前六个月,全市完成备案对外投资项目121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14.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倍;中方实际投资额41.2亿美元,增长7.8倍。海外并购成为走出去重要形式,海尔集团以56亿美元并购美国通用家电业务,万达集团以28亿美元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落实《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工作方案》,重点推进16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国家级境外园区海尔鲁巴经济区正在推进二期规划,加快推进海信南非工业园、瑞昌棉业赞比亚农业合作园、华通集团中柬(青岛)产业园等国家境外园区确认考核工作。积极培育“青建+”等海外融合发展模式创新,青建集团与澳柯玛、饮料集团等20多个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在非洲设立了青岛名优商品展销中心。
(五)积极推动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年初获国务院批复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起草完成《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并报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6月中旬正式启动了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大平台,首批确定了11个重点产业园和11家示范企业。前六个月,我市跨境电商“一般模式”零售出口达710.7万美元、直购进口达6040万元;多式联运外贸集装箱运量同比增长1.5倍。实施“互联网+商务”行动计划,推动建立“互联网+便利店”、 “515+X”农村电商新型商业模式,西海岸新区、平度市和莱西市已签约运行我市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夏庄果蔬、晓阳春等实现线上线下交易融合,生鲜农产品网商平台达550家。优进优出取得新成效,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均呈现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前六个月,我市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升较大,完成出口860.4亿元、增长10.9%;对新兴市场出口完成456.7亿元、增长1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出口689.0亿元、增长10.3%。大力实施国际服务贸易跨越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对外文化服务贸易拓展、健康服务贸易培育、中介服务贸易促进等八大创新工程和七项保障措施,成功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前六个月,我市服务进出口总额52.7亿美元,同比增长39.8%。
(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园区经济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借鉴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经验做法,研究制定了《2016年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复制推广工作。制发了《青岛市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按照市域辖区、各类经济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三个层级分别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时间表,建立了联席会议等制度。目前,《实施方案》中42条改革事项全面启动,基本落地的有34项,正按照计划进度有序推进的8项。推进即墨开发区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好平度开发区、莱西开发区升级准备工作,推进青岛出口加工区与即墨国际陆港优化整合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加快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生态园和中韩创新产业园、中日创新产业园建设,推进即墨开发区行政审批机制创新试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贸下行压力加大。我市重点出口企业受国际需求不振影响较大,同时,国内原材料、水电等价格和物流、土地成本的上涨,使我市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线向外转移,部分外贸业绩“异地统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扩大消费压力较大。受大环境影响和居民消费节约意识的增强,中高端餐饮进入转型发展期,虽大众餐饮稳定增长,但未纳入限上企业统计。网购消费增长较快,对实体店销售带来分流影响。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全市商务工作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扩大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按照《2016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以实施国际城市战略为主线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组织贯彻好《青岛市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国际城市战略实施纲要》,深入实施《青岛市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2016-2017年)》。推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全面完成国家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任务。深化内外贸融合发展扩大消费,完成“千万平”总部商务区和商贸集聚区发展建设任务,启动《青岛市小微商贸企业创业创新示范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实施《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规范》青岛市地方标准,推动“菜篮子”工程升级发展。深化现代国际贸易指标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动外经贸转方式、调结构,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国家开放战略,加快青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发展,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深化巩固服务进出口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继续做好自贸区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的良好开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