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度业务职能目标完成情况
根据我市管理体制,市林业局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崂山、黄岛、城阳三区和胶州、即墨、平度、莱西四市建城区以外的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及林地、湿地、森林、陆生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今年的业务职能目标共7项,均已全面或超额完成。
(一)推进国土绿化,着力完善生态间隔体系。
编制完成《青岛市“十三五”生态(林业)建设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发布实施,着力完善生态间隔体系。组织北部生态屏障建设调研工作,做到与市委、市政府突破平度莱西战略,与全域统筹、生态间隔布局,与生态惠民、精准扶贫任务三个结合,拟制了《青岛市北部生态屏障区建设规划》。深入挖掘国土绿化潜力,依托村边、水边、路边,开展村庄绿化、水系绿化和通道林带建设;实施节点扩绿、林带断档补绿、可视范围多边增绿,提升绿化质量;加大财政投入,开展火烧迹地恢复工程;加强退化林分改造和森林抚育经营,增加乡土和彩叶树种,林下补植耐阴的灌木树种,形成复层的植物群落,有效提高了山林景观效果。全年完成新增造林4万亩,退化林分修复改造11万亩;森林抚育30万亩,火烧迹地恢复造林面积3000亩;新育种苗1.23万亩。
(二)强化依法治林,有效维护全域生态安全。
一是建章立制,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印发《青岛市林业局2016年青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2016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法治宣传工作考核细则》等文件;运用修编后“一张图”的成果,积极推进《林地利用保护规划》批复实施;修订完善《青岛市林业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编制《青岛市湿地保护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摸清资源底数,完成省级及以上森林公园、自然湿地与湿地公园范围、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林业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共办理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审核手续涉及18宗地,面积914.65公顷,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1.088亿元;核发木材运输证13700份,办理木材采伐1700余份。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综合执法能力。研究制定市林业局“十三五”普法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强《行政诉讼法》、《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等公共法律法规和新修订的《种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林业专业法律知识培训,举办林业系统行政处罚网上运行培训,累计培训120人次。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有效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破获涉林刑事案件21起,逮捕2人,取保候审12人,移送审查起诉3人;林业行政案件123起,行政处罚125人,结案率为97%;检查饭店、市场、山头林片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场所等106家,放飞野生鸟1068只,销毁网具963副。
(三)围绕中心任务,不断完善林业资源管理。
一是强化组织管理,不断提升森林防火能力。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四级联动和包战区机制,加强40战区标准化管理,强化森林火灾管控能力;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火灾扑救安全工作的通知》,提高了森林防火形势的分析预判能力;开展“人员大培训、队伍大练兵、岗位大比武、技能大提升”专项行动,各级防火指战员扑救技能得到大幅提高;市财政拨款2000万元在核心区域建成水灭火点85处,配备森林消防专用车35辆,灭火机等灭火设备4500台,新修防火通道195公里。
二是推进湿地修复,保护野生鸟类资源。开展胶州湾(胶州段)1.1万公顷湿地恢复工程,启动少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总面积612.5公顷;建立全市野生鸟保护联席会议和网格化管理制度,编制《青岛市野生鸟保护手册》,落实管理责任;利用无人机对鸟类主要迁徙通道实施全方位监测;持续推进鸟类环志工作,自1984年建站以来,累计环志放飞鸟类19目58科391种15.5万只。
三是科学防控,全面完成有害生物防治目标任务。完成林业有害生物电子分布图绘制、进行图像数据综合分析,建立完善数据库;利用无人机,对55万亩重点松林实施松材线虫病监测,人工普查松林120万亩,实现疫病疫情监控全覆盖;实施美国白蛾飞防作业215万亩,松褐天牛防治作业67万亩次,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2%以上,成灾率为0,无新增疫情出现;苗木检疫做到“全面、安全、及时、彻底”,共除治疫木5.41万株;完成苗木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800多万株。
四是落实政策法规,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贯彻落实方案》;编制完成《青岛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2016-2025)》;建成紫椴、崂山梨等珍稀濒危树种原地保存林675亩;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2处;制定《2016年打击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和假劣林木种苗工作方案》,对70余家苗圃开展林木种苗监查和苗木质量抽查,合格率为100%。
五是系统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财政拨款75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对13棵1级古树实施复壮救助,编制《青岛市古树名木救治复壮工作手册》。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古树名木微信平台和文化历史档案。
(四)创新管理模式,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一是推进改革创新。成立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对全市4个国有林场完成摸底调查,涉林面积13.14万亩,与省政府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编制完成《青岛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政府购买服务,利用财政资金,通过招投标等流程,选择专业有资质的公司承担起林地消长科学发展考核、森林植被恢复检查等专业性工作,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方式的转变;开展“森林和湿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课题研究,对青岛市生态林业建设成果进行了价值核算。
二是举办林业创客大赛,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孵化”。与半岛都市报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以“点亮绿色经济 创新生态之路”为主题的林业创客大赛。共征集洪润林业等40余个创客项目,引进投资机构对获奖项目进行扶持,其中一等奖获得兴业银行贷款2000万元,成功搭建了林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支持林企建立病虫害研究中心和植物医院,建设青岛董家口国际木材交易产业园,搭建从原木贸易到港口物流粗加工(木材产业园)至生产加工销售的木业全产业链;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启动青岛森林医院项目,整合森林资源与大健康产业,探索建立林、木、养三体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丰富了林业产业内涵,为实现青岛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实施品牌引领,着力培植龙头企业。以“三宝”(蓝莓、茶叶、食用菌)产业为龙头,采用“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成食用菌四大生产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11家、专业村35个,年产值10.2亿元;采取“公司+合作社+支部+农户”的模式,林农以土地、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参与,发展油用牡丹种植园1000余亩;采取电商拉动,发展经济林1.2万亩,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青岛汉森菌业有限公司林下种植基地被评为“全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隆辉农业蓝莓采摘观光园被评为全省第二批“山东省十佳观光果园”。
(五)发挥林业行业优势,推进精准扶贫。
一是开展退耕还林还果,实现自主脱贫。对全市510个经济薄弱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其中山区村172个,25度以上坡耕地7.4万亩,15度以上坡耕地15.11万亩,粮食单产水平较低,适于开展退耕还林还果;二是政策扶持经济林木种养,带动产业扶贫。对后韩南等4个市级经济薄弱社区分别给予100万元的资金扶持,根据林农种植规模分别给予60万元至120万元的资金补助;采取集中供苗等方式积极开展“经济树种进万家”活动,向177个村庄送出石榴、樱桃等幸福树60余万株;从“创建省生态文明乡村示范县”专项资金中列支200万元,用于一般村庄绿化工作奖补;大店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三是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开展科技扶贫。组织林业系统高级和中级工程师深入到镇、街道,通过经济林实用技术讲解、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林业科技帮扶,全年开展林农课堂8期,林间培训50余次,累计培训林农2800余人次,普及了林业科学种养、防虫防病等新技术,成为林农脱贫致富的有效助推器。
二、市民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主办件6件、会办件5件,面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办理服务热线、民生在线、网络在线问政、政府信箱等市民意见建议102件,全部按期办结;上一年度的“三民”活动,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16条,有效建议16条,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造林绿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8条);二是森林防火(共6条);三是保护生态,打击违法犯罪(共2条),截至2015年12月7日,已全部按期办复。
三、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青岛市现代生态林业建设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现有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可造林用地越来越少,现有林地林木资源保护难度增大;二是林业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三是林业产业未形成规模,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四、2017工作打算
2017年,青岛市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推进实施四个规划(《青岛市“十三五”生态(林业)建设规划》、《青岛市湿地保护规划》、《青岛市北部生态屏障区建设规划》、《青岛市木本粮油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以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及质量为主线, 抓好两个重点(国土绿化与资源保护),提升五种能力,促进青岛市现代林业全面发展。
(一)开展国土绿化,提高生态建设质量。
实施“三个规划”,完善城市生态发展格局。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推动通道绿化和水系绿化向乡村延伸,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推进生态修复,提高森林质量。
(二)推进林业改革,完善林业治理体系。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落实《青岛市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指导相关区市编制改革的具体方案,确保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以国有林场改革为牵引,研究探索已建成万亩林场管理、保护、经营的措施和办法,加大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资源管护水平。
一是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严格落实包战区和网格化制度,积极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和清除活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二是提升林业综合执法能力。以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营造平安林业为主线,积极整合林业执法力量,建立以森林公安为主体,相关处室相配合的执法体系。三是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加强 “监测、检疫、防灾减灾”三个体系建设,丰富物理、生物、人工等无公害防治手段,实施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褐天牛等重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四是要提升林业资源管理能力。运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成果,继续做好林地变更调查,严格执行林地定额和用途管制,依法审批办理占用林地项目手续,守住生态红线不动摇。五是提升林业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经营模式创新和新产品推介;引进和培育技术,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优秀企业,加大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