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市农委201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6-07-20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走在前列为指引,积极作为,奋勇争先,有力克服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加强粮食产能建设,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面对去冬今春异常低温和持续严重旱情的不利影响,强化科技和政策支撑,不断提升粮食产能,稳定了农业生产,保障了市民“米袋子”“菜篮子”。1.大力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统一良种供应、整地播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治、机械收获等“五统一”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建设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8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33.9公斤,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保障夏粮稳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2.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规划。以“一减两控三基本”为重点,实施 “一喷三防”专业化统防统治182.1万亩,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68个、推广面积102.3万亩。建设特大型农村沼气工程1处,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3.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振翅行动。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向社会推介发布17个农业主导品种与24项主推技术,建设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500个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2万亩,开展“千名科技人员下乡”行动,培训农民近2万人次,进村入户指导农户1.6万多户,防治小麦病虫草害598万亩次,挽回损失11万多吨。4.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43亿元,按照126元/亩的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农业政策性保险承保面积287万多亩,为农户提供了15亿元风险保障,已赔偿农民损失581.4万元,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全面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今年农业部、省农业厅抽检中,我市合格率分别达到97.5%、100%,居全国全省前列。经市政府考核评价和第三方调查,我市基本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标准,已正式向国家提交报告。1.禁用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认真办理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大会议案,市政府出台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规定,从5月1日起,对农产品质量有较大安全隐患的61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全市禁止销售和使用,从源头上确保质量安全。同步建立高毒高残留农药储备制度、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替代品推广激励机制,保证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规定落到实处。2.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强度。完善76个镇和300个村检测室设施,完成快速检测14.2万批次,占年度任务7成以上;完成定性定量检测765批次,覆盖全市9成以上农业生产企业。3.完善质量安全全过程追溯体系。将415家生产单位、2700个产品纳入追溯系统,“三品一标”基地全覆盖。将3300家规范化农资经营店全部纳入农药监管追溯系统,实现谁在卖药、谁买的药、买的什么药全程可追溯。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先后开展农产品安全违法犯罪“清源”行动、禁限用农药清缴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办违法案件256起,查获违法违规农资22吨,清缴高毒高残留农药110公斤。推行风险管理,建立0.5亩以上种植规模韭菜生产地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清单。

  (三)整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市政府出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动计划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意见,加快发展十大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1.积极推进农业大项目建设。今年在建过千万元农业项目72个,总投资超过392亿元,其中超过亿元33个。据统计,全市建成投产运行过千万元农业项目471个,总投资487亿元,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2.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工出口农业加快发展,1-5月份,全市实现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543.5亿元,同比增长9%;农产品出口9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平度市获批首家国家农业公园,全市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736家,已接待游客110万人次、营业收入2.1亿元,使7万农户收益。3.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新建村级益农信息社160处,通过12316热线、青岛农业信息网、手机短信等服务通道,发布各类信息1372条,发送手机短信288万多条,满足了农业从业人员多样化场景应用需求。农业电商发展迅速,上半年交易额突破25亿元。4.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今年开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7个,完成投资5.2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建成市级重点园区9个,累计建成农业园区700多个,带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到80余万亩,农民增收20%以上。

  (四)全面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历经三年努力,截止目前,已为93.68万农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涉及承包耕地面积487.1万亩,为600多万块承包地建立数字“身份证”,给农民吃上了发展“定心丸”。并以优秀档次,通过省委、省政府抽查验收组检查验收。2.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2401个村(社区)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90个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年度任务78%,累计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72万人,量化集体资产58亿元。3.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30.8万亩,经营规模百亩以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达到6100多家,生产合作、要素合作、服务合作等多形式的农民合作社达到8200多家,入社社员69.4万户,农户入社率达到49%。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700多家,8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4.完善农村财政、金融支农机制。进一步放活农村要素,今年农村集体产权交易2410宗,交易额达到5.1亿元。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引导基金,组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累计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四权”抵押贷款8.7亿元,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截止5月份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高于平均贷款2.1%。

  (五)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打造农民宜居幸福新家园

  1.扎实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开工集聚类农村新型社区30个,占年度计划60%。累计开工建设集聚类社区438个,建成社区227个、农民安置房37.5万套,已有11.8万农户、33.2万农民搬进新居。落实社区特色产业园区奖补政策,同步推进社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2.推动农村社区化服务规范提升。完成105个社区服务中心“八有”、“十进”建设,累计奖补新建(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748个,农村社区化服务新体系基本建立。开展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运转示范创建活动,创建规范化运行全覆盖镇(街)20个,提升规范化运行示范服务中心200个。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制定青岛市农业行业扶贫实施方案,精准对接、帮扶10个经济薄弱镇、37个贫困村(经济薄弱村),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推广农业新技术等四项举措,帮助贫困户2684户、贫困人口5471人加快脱贫。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尽管上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距离。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今年旱情发展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挑战,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对农民务工收入带来一定影响。

  下一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示范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实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粮油生产功能区、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和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持续提升粮食产能,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带。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农业领域执法力度,严查生产经营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推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完成20万批次质量检测任务,严禁不合格农产品注入市场。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加快品牌农业发展,打造青岛农产品整体形象,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电商品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扩大农村改革各项试点。五是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落实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2016-2030年),启动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完成6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任务,提升农村社区化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