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打造调结构稳增长的“青岛样板”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6-02-23
字体大小: 打印

  毕监武  青岛市社科院经济所

  调结构稳增长是青岛市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专家学者的代表,笔者全程参加了市政府的督查工作,并重点对城阳区、胶州市及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调研跟踪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可以预见能确保发展目标顺利完成。同时笔者也发现了许多创新性思路和成果,其中,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行精准调控,形成调稳创的“青岛样板”,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青岛样板:政府引导与调控在调结构稳增长的独特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但在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和政策措施方面,全国各地很不一致,导致发展增长的结果差异很大。比较各城市的实践,主要问题出在对市场化改革的理解上,因而在经济新常态来临后,部分城市政府部门出现了不想干、不会干、不能干等问题,导致经济下滑。而在青岛市,自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就统一认识,坚持“统筹、创新、开放、生态”的发展理念和原则,通过规划引导、政府动员、典型示范、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具体到2015年,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提高,发展层级不断提升,上半年已经交上不错的“中考”成绩单。并且可以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会顺利完成。总结全市的工作,着力通过政府引导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青岛样板”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注重长远性,厚植发展动力

  有强烈的国家担当意识,深深植入全市工作大局。总体上,为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明确提出建成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目标。具体工作中,如为了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明确提出要把“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落实到“以世界眼光谋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上,把“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落实到“以国际标准提升打造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上,把“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落实到“以本土优势推进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上,细化“弯道超车”的战略部署,推动形成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外贸、外资、外经、服务外包融合式发展新机制。

  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青岛综合交通网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依据青岛市的资源禀赋,明确了主导产业蓝高新定位。综合分析,虽然这些工作今年可能不能体现出来,但夯实了发展基础,甚至干了后三十年的事。

  (二)突出整体性,广拓发展空间

  各项工作全面展开。近年来,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战略支点城市,西海岸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蓝色硅谷发展规划获得五部委联合批复,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等试点城市。近年来先后承接的20多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百余项国家级试点任务,成为我市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坚实保障。

  重点板块突破发展。“一谷两区”成为重要引擎,如蓝色硅谷 这是我们发展理念和举措上重大突破,也是国内公认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引擎。建设蓝谷,通过最大限度地集中中国顶级涉海机构、聚集海洋研发人才,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培育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成果孵化中心、科研人才集聚中心,使青岛成为中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取得中国在世界海洋科技领域的平等对话权。

  (三)着眼创新性,壮大优势产业

  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高点定位、超脱同质、提升品质、跨越发展”的要求,确定重点打造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如成功引进了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上汽清洁能源客车、比亚迪电动客车、航天科工青岛产业园、(青北斗岛)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等一批事关长远的高端制造与新兴产业项目,实现了青岛为之奋斗多年的“生产轿车梦”。

  从2015年的效果看,城阳区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441.6亿元,同比增长8.5%。重点产业拉动作用明显,1-8月份,全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累计实现产值390.1亿元,同比增长23.6%。

  (四)强调针对性,培育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面上看,市经信委牵头,在全市实施企业技术中心、“专精特新”和“青岛名牌”系列培育计划,累计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30家、87家和305家,“国字号”创新企业数量居同类城市前列。从这次重点督查的情况看,胶州市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1000家企业实现深度两化融合。9家企业通过省级、43家通过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认定数量居各区市第一,拥有青岛市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174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1-8月份,千亿级高科技机电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820.4亿元,增长17%,高出胶州市工业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

  具体措施看,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胶州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政策文件。针对企业融资难题,设立1亿元的过桥资金。开辟绿色通道为百强工业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办理房产证,盘活企业资产,共组织9批253家企业补办房产证,总面积410万平方米,可解决融资23亿元。城阳区启动“双30”企业培育工程。选择中等规模企业、高成长性工业企业各30家,制定一系列培育计划,用3-5年时间,把中等规模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把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行业“小巨人”。与同类城市比较,这些措施更易于操作,有更多的“含金量”,发挥了很好作用。

  (五)凸显开放性,统筹国内外资源增活力

  机制体制创新是青岛市开放型经济方面建立的新优势。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挥国际投资促进咨询顾问机构作用,加快推进双向投资贸易合作。主要亮点是:在全国率先试点与11个外国城市(省州)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境外“青岛工商中心”在推进我市双向投资贸易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发挥地方城市资源优势密切跟进我国高层出访,建立了青岛服务国家对外交往大局工作机制。建立以“走出去”引领外贸转型、外资升级机制,支持我市外贸企业并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研发中心,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优化审批流程,将青岛市权限内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市)和经济功能区,试行经济园区投资便利化改革。

  (六)优化外部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体看,我市一直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协调改革的各个方面,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相互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总量、人均量和运行质量“三量齐升”;积极释放齐鲁文化厚重底蕴,促进文化发展;要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谐青岛;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验,建设美丽青岛,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在促进五位一体中增强了改革的协同力。

  从督查的实际看,胶州市积极构筑“无缝隙、零容忍、严处罚”的环境监管“绿网”,在全国首次实现了排污权交易与环保物联网的闭环联动,共完成第一批134家企业初始排污权的核定工作,填补了山东省排污权有偿交易的空白。全面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实现镇驻地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全市60%的村庄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成为青岛市空气质量最优的区市。

  二、完善“青岛样板”,率先实现调结构稳增长,在国家层面有更多担当的思考与建议

  尽管今年我市的经济工作可以交上满意的答卷,但明年和整个“十三五”时期依然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如受“三期叠加”影响,工业发展既要面对老困难旧矛盾的交织缠绕,又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叠加冲击,稳增长难度更大,防风险任务更重。为此,必须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坚定政府主动作为的自信,加大调控力度,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大胆先行先试,形成完善“青岛样板”,努力推动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统一认识,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更有作为

  各级政府部门要理直气壮抓经济,壮管控底气。首先要从理论上彻底弄明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当认识到,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因为市场本身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及时补位,进行合理调控和干预,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实践的关系,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具体到我市,原有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传统的发展模式内生动力正在逐步消退,在面临城镇化潜力、科技创新动力、改革开放红利、市场化活力等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投资出口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动力不足、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环境容量和节能减排空间不足等下行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胆先行先试。为此,建议2016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有政府引导与督查在调结构稳增长作用的“青岛样板”的经验总结,体现自信,扩大影响。政府的智库要深入研究,从学理价值和实际意义等方面系统分析,提高政策分析与设计能力。宣传部门要广造声势,增强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践行“三严三实”,加强制度创新,把寻标对标作为破除“红瓦绿树综合症”,创新调控举措的重要方法,同时,在市级层面要健全安全体系,最大限度保护奋发作为的部门和干部。

  (二)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合理摆布

  优化存量,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要做大做强家电、橡胶、钢铁、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支持海尔、海信、青啤、软控等加快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竞争力,抢占行业制高点,持续推出国际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努力打造世界级的大企业;支持青钢、双星等加快搬迁改造和园区集聚,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钢铁、橡胶等产业基地。改造提升机械装备、服装、船舶等传统制造业,引导其加快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领域延伸,通过产品升级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转型再造,支持即发、红领、汉缆、捷能、武船、双瑞等重点企业提升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加快西海岸新区、胶州、即墨等区市产业集聚,努力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高端产业和特色产业方面。要将增长潜力大、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比较优势强、环境效益优的产业作为海洋高端产业选择的重点方向。按照规模效益性、海洋产业关联度、技术进步、市场潜力四个标准和增加值比重、产业关联系数、技术进步贡献率、需求收入弹性四个主要指标体系,结合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与海上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高端位置的蓝色产业,充分发挥“一谷两区”三大平台的作用,培育形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方面,要立足基础优势,围绕重点领域,加快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节能产业,以节能家电和商用冷链技术装备、半导体照明、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等领域为重点,环保产业以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功能性环保材料和涂料等为重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再制造、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海水淡化等领域为重点,节能环保服务业以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污染治理设施一体化运营服务、BOT等特许经营服务等领域为重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一批装备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和成长潜力的骨干企业。

  (三)精准调控,牵住结构优化牛鼻子

  坚持把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既利当前稳增长、更惠长远调结构的关键举措,用足用好技改贷款贴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扩大“技改贷”融资服务规模,滚动扶持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引导企业提高内涵式投资比重,优化全市工业投资结构。

  以打造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为重点,每年滚动推进300个左右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确保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等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设立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瞄准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等高端制造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关键缺失环节,精准发力,重点引进主机与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培育北斗导航、工业机器人等一批产业高端项目,储备集成电路、航空装备等国家重点布局的关键支撑项目,培育新的工业增长极。

  顺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中心。顺应制造业竞争向高附加值领域演化的趋势,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争取打造全国一流、链条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设计制造基地和新兴的汽车制造及配套基地。

  (四)创新引领,突破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要发挥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城市的优势,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努力使青岛占据发展先机,立于不败之地。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释放小微企业和草根的创新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全面链接、融入和引领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革命浪潮,提高我市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形成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的新格局。推广城阳区“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突破瓶颈”的经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园区“二次创业”以及创新创业步伐。跟踪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增强企业研发能力。

  要突出优势,建设面向国内外的海洋经济发展合作交流中心,着力引进大企业、大型科研院所和著名国际海洋组织,集聚高端要素和高端人才,加强与国外海洋学科交流,把青岛建设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研活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

  (五)措施具体,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针对我市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多,缺乏在行业发挥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等问题,推广胶州市经验,重点做好“三进三促”服务经济发展活动工作,统筹推进“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专项行动。确定2016年度各区市百强企业培育名单,予以重点扶持。建立企业数据库,实行企业负面清单制度,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切实解决企业经营存在的难题。深化“两化融合”,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引领企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组织企业申报“专精特新”、技术创新、首台套技术装备等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增强工业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六)开放引领,建设国家级服务中心

  发挥青岛在全国大区域中政治可靠、中央放心的优势,与各部委更紧密合作,在国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促进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经济稳定增长等项工作,发出中国的“青岛声音”。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把青岛建设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国际合作工作平台和会议中心,开展外交进行系统研究,为高层海洋外交做好准备,全面落实海洋国际合作项目,参与海洋问题谈判与磋商,密切海上执法双边和多边磋商。

  按照国家对我市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布局中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定位,努力打造 “一带一路”倡议重要门户城市。推动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支持企业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农业合作和科技研发,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参与沿线国家港口运营。拓展“经济伙伴城市”全球布局,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