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丹山岭“红色教育”​ 旅游开发的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6-02-23
字体大小: 打印

  招吉香  城阳区夏庄街道丹山社区

  2019年青岛市即将迎来解放70周年,为深入挖掘青岛红色历史文化,纪念为青岛解放抛洒热血乃至付出生命的革命烈士,宣传革命事迹,弘扬革命精神,现将发展红色旅游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丹山岭战斗遗址基本情况

  丹山岭,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西南,主峰海拔135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山石裸露呈丹褐色而得名。1949年5月3日,解放青岛战役打响。丹山岭因位于进入青岛市区的原李惜、李塔两条交通要道之间的特殊位置,成为国民党军队固守青岛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据点。5月31日,解放青岛的最后一战丹山战斗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32军94师280、281团全体将士参战。战斗胜利后,解放军共伤亡2000余人,其中500余人牺牲。此次战斗成功的粉碎了国民党破坏城市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企图拖美国下水、插手中国内战的险恶图谋。青岛解放后,有18名(有名烈士16人,无名烈士2人)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被就地埋葬在丹山岭上。为了纪念他们并教育后人,丹山村民在山下竖起18块墓碑。上世纪80年代后,烈士墓地又迁到丹山岭上,每逢清明,周边的学校、企业、村民纷纷前来祭奠。2000年7月,城阳区委、区政府兴建城阳烈士陵园。将散葬于区内16处临时墓地的118名烈士、26名无名烈士忠骨迁葬于陵园内,其中包括在丹山战斗中牺牲的18名烈士。

  丹山战斗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当地代代传颂。如,侦察员王嘉祥乔装长工卧底侦查敌情、连指导员雷风春舍身救乡亲、女战士徐玉珠敌堡前救伤员、小战士张克信冒死炸暗堡的故事都在当地家喻户晓。为缅怀先烈、慰籍英灵,丹山群众自发捐款在丹山岭上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将这场战斗作为教育后人、铭记历史的珍贵记忆。如今,当地的丹山小学依然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学生给烈士描一次碑文。

  近年来,城阳区实施多项工程不断优化丹山岭及周边生态宜居环境。2007-2009年,以迎奥环境整治为契机,实施了丹山现代林业示范园项目,共绿化410亩,种植各类苗木60余种、31余万株,铺设草皮8万平方米,修筑木栈道1300米,将丹山的地理风貌、林果资源、田园景观和生态林业等融为一体。同时,完成了丹山岭电视塔、奥运五环及山体亮化,成为青银高速公路上一道靓丽风景线。2014年以来,结合世园会周边环境整治,实施了丹山文昌阁亮化、彩叶林等工程,山区环境更加宜人。

  二、丹山岭战斗遗址开发建设的意义和优势

  青岛作为一座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不仅拥有繁荣的经济和碧海蓝天的自然风貌,更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从1923年8月邓恩铭建立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到1925年青岛日商纱厂18000名中国工人在共产党人领导下举行大罢工,从抗日战争中莱西花园头打响青岛抗战第一枪到解放战争中青即战役痛歼国民党守军,青岛均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上留下了浓厚一笔。解放青岛的青即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的最后一次战斗,青岛解放之后,江北大地再无战事。战役前期,毛泽东主席曾为解放青岛亲笔起草命令,使青即战役成为我军解放战争中面对复杂局势,准确把握战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丹山战斗作为青即战役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攻坚战,战斗过程曲折,战斗激战惨烈,事迹尤为感人,集中体现了青即战役在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青岛人民百折不挠、风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加快推进丹山岭战斗遗址的开发建设,弘扬青即战役的革命精神,是青岛不忘历史奋发向前的力量源泉,是时代赋予青岛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国内如西安、南京和省内的临沂、枣庄等地纷纷深入挖掘自身特有的红色革命资源和精神内涵,打造出如孟良崮战役旧址、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成为助推当地红色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事业跨越起飞的重要载体。目前,青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红色旅游产业开发相对不足,红色文化发掘研究和宣传教育没有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同步并轨,大量的珍贵史料沉寂在档案馆、烈士陵园等纪念场所及民间。传统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如海军博物馆、崂山纪念馆等,仅有一些简单的设施、纪念碑和为数有限的实物及图片,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都较为薄弱。而丹山岭战斗遗址,无论是从红色资源还是环境方面都具备了开展红色旅游的特质。在青岛市即将迎来解放70周年之际,做好丹山岭战斗遗址开发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岛城青年一代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熏陶的成长基地和党员干部锻炼党性,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学习阵地,必定会提升青岛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力,助推青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

  其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丹山位于城阳区东南端,紧邻青岛市区,距市中心20余公里,距城阳区城10公里;东有青银高速公路,西靠黑龙江路,是进出青岛市区的重要出入口。

  (二)自然、民俗资源丰富。丹山风景秀丽,山体为花岗岩构成,通体赤红,有“碧血照丹心”之意,曾被评为“青岛十景”之一。1972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慕名来丹山参观旅游。旧时丹山,每年二月初三举办“桃花会”,八月十三逢“山会”,形成上世纪青岛市民一年两次游丹山的传统。

  (三)革命遗迹保留比较完整。虽经炮火洗礼,但目前丹山岭上仍有部分国民党部队修筑的水泥碉堡、暗堡和交通壕,弹孔清晰可见,保存较为完整。1956年,丹山岭被中央军委批准作为军事要塞进行规划设计并于同年展开建设,1975年全面完工。该工程围绕整个山体表面构筑了上下两道堑壕,堑壕各段均有暗交通壕相连通,工程浩大,目前依旧保存良好。

  (四)战斗事迹感人。在此次战斗中,我军指战员英勇顽强,战况激烈,期间发生了很多鲜活感人的英雄事迹,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五)有利于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丹山岭东临崂山西麓有名的风景区石门山,山下有法海寺、下书院,财帛沟、霸王台等文化遗址分布其间;世园会、太和山庄风景区等近在咫尺。丹山附近的居民增收项目有云头崮千亩茶园、少山红杏采摘园区,以及山区农家宴等,丹山开发红色资源的开发将带来大量客流,带动居民增收。

  三、丹山岭战斗遗址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不足。丹山岭现建有小型纪念馆一座和由社区居民自发设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场地较小、设施简单、保存资料不完善,也缺少红色教育题材和场地景点。除了在重大纪念日或重大活动时才有人参观瞻仰或搞一些纪念活动外,平时利用很少。我市宣传、 文化、 党史、旅游等部门对革命遗址的宣传还显不足,广大市民对丹山岭战斗遗址以及围绕这些遗址发生的历史事件、相关重要人物却所知甚少。导致全社会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合力,革命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尚待挖掘。

  (二)史料挖掘和保护亟待加强。青岛解放战役距今已有67年,当时参战的指战员和其他亲历者、见闻者都年事已高,有的无法取得联系,有的身体条件不佳,有的已不在人世,第一手资料的征集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社区目前正处于旧村改造阶段,原有村庄建筑和历史遗迹、遗物很多散失,抓紧时间对革命事迹和历史遗迹、遗物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很有必要。

  (三)资金投入乏力。建设红色文化涉及党史研究、旧址保护、爱国基地、旅游开发、红色文艺、老革命及其后代的联系等诸多方面,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建设、运行周期。同时因其又属社会公益性项目,招商引资较为困难。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区市自身力量无法实现,需要集合全市社会各界的资源。

  四、保护、开发丹山岭战斗遗址的对策和建议

  丹山岭战斗遗址是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以“丹山战斗”为题材,深入挖掘丹山岭战斗遗址遗物,恢复战斗场景,建设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红色培训、军事体验等多样项目,结合周边旧村改造和开发建设,修建休闲公园,打造标志性建筑,将丹山岭建设成为集红色教育、休闲观光、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融合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兼具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打造青岛红色文化的新地标。

  (一)建立丹山岭战斗遗址开发的统筹机制。将丹山岭战斗遗址开发建设作为青岛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项目,并纳入全市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财政支持,社会参与的资金募集机制,对开发建设进行持续的投入;要由市委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党史、宣传、民政、档案和各区市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对丹山岭战斗遗址进行全方位地研究、挖掘、整理、整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突出旅游产业链条开发建设。以国家支持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多样化推动红色教育为契机,因地制宜采取最优保护手段,以景观开放、遗址展示、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等模式,促成丹山岭战斗遗址红色旅游项目与当地人文资源的深度融合,展现丹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文化品位,提升革命遗址知名度,使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开发和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加强艺术宣传创作工作。宣传、文化部门和城阳区要加大对丹山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突出其对岛城解放的历史意义和独特地位,提高在青岛市民和外来游客的知晓度。在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和消费需求的,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产品,如影视作品、红色曲目、小说、微电影等文艺作品的创作,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红色文物的展览等。创作中既要有浓厚沉重的历史感,又要赋予更多的青年一代容易接收的现代感,从而以大量精品化的红色文化产品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