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工作报告(文字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5-11-24
字体大小: 打印

  一、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市教育局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学有优教新期待,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我市承担的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任务达到11项,33项工作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表彰或推广。教育信息化建设、校园足球改革工作被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市召开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总干事博科娃评价:“青岛教育事业亮点多,在青岛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这样重要的活动并非偶然”。

  (一)扩增量、改存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1.从学校规划建设破题,更好地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建立督查考核和定期调度机制,推动《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年度建设项目落实。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0所,超额完成市办实事项目任务,全市85%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位达到71%,比2014年增加3个百分点,16.5万名幼儿在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5所,建成21所,青岛外语学校等5所寄宿制普通高中即将全部建成并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青岛艺术学校和盲校新校、幼儿师专启动建设。全市85%以上的普通中小学达到市现代化学校标准,达标比例比2014年增加25%,55%的普通中小学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40人以下;5所中职学校通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示范校总数达到10所,居单列市首位。连续两年将建设中小学标准化食堂纳入市办实事,514所学校建成标准化食堂,惠及47万学生。成立青岛市全纳教育中心,推行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等改革,为视障、听障、智障和自闭症儿童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我市在省政府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和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会上作典型发言。

  2.从农村教育破题,努力让城乡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市本级安排6.1亿元教育经费,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开展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至900元和1100元。积极支持平度、莱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共建成160个塑胶操场、806个专用教室,改造餐厅3万㎡,并投入2亿元为农村学校配备教育教学设施。坚持应免尽免、应助尽助原则,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新市民子女就学。投入1.24亿元,向6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新增1.5万个学位,安置14.5万名新市民子女入学。

  3.从办学模式改革破题,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市覆盖。全面推广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办学模式,采取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等合作形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全市一半以上的中小学参与改革试点,其中参与跨区域合作办学的优质学校达到30所,共扶持新建和发展中学校35所,扶持范围已由城区中小学扩大到平度、莱西的镇村中小学。

  建立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校出资人奖励和民办教育新上项目贷款贴息制度,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青岛加煌中加学校等一批优质民办中小学开办。引进国内名校管理团队来青办学取得突破,我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十一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展合作,推动青岛外语学校、青岛中学、青岛实验高中高起点发展,学生在青即可接受全国一流教育。

  4.从信息化建设破题,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出台《青岛市“互联网+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加快公共平台和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模式,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城域网骨干带宽从1G升级到40G,城乡631所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在同类城市中居领先水平。今年5月我市成功承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会议发表《青岛宣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科娃总干事、刘延东副总理致辞,92个国家的33位部长、20位副部长、18名大使,300多名国际代表和200余名国内代表参加会议,观摩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均予以报道。

  (二)抓内涵、提质量,努力教好每一位学生

  1.坚持全面育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推进德育综合改革。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立志、创造的重要途径,统筹各类德育资源,加强中小学生社会课堂建设,开展“百万学生看发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和“职教义工”社区志愿服务,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体验中形成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全市已挂牌设立300处社会课堂,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已形成制度,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推进体育、艺术专项教学改革。在全市普及校园足球、游泳和管乐、舞蹈、戏剧等课程,成立了全国首家校园足球协会,改革完善足球特长生招生办法,建立起校园足球推广工作体系和大中小学足球人才贯通培养机制,通过举办“市长杯”足球联赛、“一元看中甲”、体育节、管乐节、戏剧节等活动,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音乐厅,感受运动的快乐和艺术的魅力,掌握1-2项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建成“三创”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中小学创客教育联盟和导师团,建立普通高中与高校联合培养机制,为“小创客”们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在第28届中国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我市中小学代表队荣获24个一等奖,涵盖所有竞赛项目,占全国一等奖奖项数量的34%,一等奖获奖比率再居全国第一,并在世界第36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取得两金两银的优异成绩。

  2.提供多元选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多样化课程建设。出台了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推出了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分层设计作业等举措,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长需要。全市普通高中共设立37个特色班,多样化特色办学覆盖面达到68.5%,青岛15中等学校实现“一生一课表”。今年近1/3的普通高中学生进入普通本科一批次高校学习。

  努力提供多样化的成才途径。组织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普职融通和现代学徒制改革实验,继续推进中职与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学校贯通培养试点,为高中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同时,通过合作共建研究院等形式,快速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高端人才成长提供平台。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开始招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协议、山东科技大学共建协议正式签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德国波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正在洽谈中。我市具有中职、普通本科高校“3+4”和中、高职“3+2”招生资格的学校分别增加到8所和29所,具有与普通本科高校贯通培养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增加到5所,职业院校学生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近40%的中职学生通过一体化培养、春季高考形式升入高等院校学习。

  3.强化师资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保障。坚持师德为先。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立师德、树师风、争做四有好老师”师德教育活动,组建“支教岛”教师团队,开展送课下乡53次,惠及2000余名教师;举办名师公益讲堂55讲,为7300余名学生及家长提供辅导。

  改革教师选聘方式。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全面推行教师招聘面试前置制度,确保选拔出符合教学岗位需求的人才。实施中小学教师聘用制改革,采用聘用制等方式补充教师3600余名,保障了小班化改革和农村学校音、体、美、英语等学科教师需求。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今年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分别达到36.7%和16.3%,其中骨干教师占32.8%,分别比2014年增长14个、4个和6个百分点。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

  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全员远程研修、中小学名校跟岗培训、高校高端研修等一体的培训体系,实施建设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平台、举办“岛城教育家成长”论坛、打造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系列举措,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今年我市中小学教师在全国各类教学大赛中获24个奖项,获奖数量居全省之首。

  (三)转职能、改作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坚持依法治教,改进管理方式,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从完善制度体系入手,出台《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解决了校企合作、经费保障等“老大难”问题,部分条款在全国具有创新性,为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撑起法律保护伞;围绕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城镇中小学大班额以及新市民子女就学等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出台32个文件,力求综合施策,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市教育局在2014年“三民”活动中共收到的441条建议,已全部按期办复。

  从强化行政执法入手,在全国率先推行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成立行政审批与执法处,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加大对非法办学、违法办学行为的处罚力度。今年共开展十余次现场执法,对3所办学机构进行处罚,并对招生广告进行了集中整治,维护了教育的良好秩序。

  2.坚持服务为民,提升工作效能,推进教育管理规范化。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出台教育系统加强党的建设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见,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风、政风建设。建立权力清单管理机制,全面梳理、公布教育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启动学校管理权限清单试点,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行为。建立行政审批便民机制,实行“互联网+行政审批”服务新模式,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最大限度地为学校、师生和家长提供便利,2015年市教育局审批事项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教育窗口被评为审批大厅“示范窗口”。建立区市教育重点工作公示、现场观摩制度和以创新为导向的机关处室、学校考核机制,改革创新指标在机关处室和学校考核中所占比例超过10%,鼓励改革创新,问责庸政懒政。今年教育“行风在线”满意率首次达到100%。

  3.坚持开门办学,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教育评价科学化。强化社会参与教育机制建设,向广大学生家长和企业分别致信,了解各界对教育的需求;召开新闻发布会7次,开展教育群众满意度网络测评2次,并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建立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第三方评价教育机制建设,依托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已经形成制度,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开展的教育质量监测已经在义务教育学段实施,改变了教育行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我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第三方和专业机构评价教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管办评改革试点城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2016年工作打算

  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农村教育薄弱、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创新人才培养、办学体制、管办评分离等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改革的深度、广度不够,实效性有待增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尚处于启动阶段,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针对以上问题,2016年我们将抓住制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的契机,以学有优教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现代化引领、国际化带动、信息化支撑、特色化发展”为基本思路,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为2020年我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着力补齐教育短板,保障市民共享更多教育成果。在资源配置等方面进一步向财力困难市和欠发达镇倾斜,支持平度推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创建攻坚工作,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统筹解决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造和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力争到2016年底,全市到省定办园标准和市现代化学校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分别达到90%和95%。

  (二)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全面激发教育活力。聚焦管办评分离改革,重点在清单管理和第三方评价教育方面进一步突破,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特色发展。聚焦人才培养改革,适应高考制度改革要求,将教育改革的重心进一步向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聚集,大力推进多元课程建设和分层教学改革,完善招生考试办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学校间、校企间、学校与科研机构间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聚焦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三)着力强化教育服务,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城镇化建设大局,进一步抓好《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的落实,解决教育空间布局不足问题,力争2016年启动1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工作,5所寄宿制普通高中正式投入使用,青岛盲校新校、幼儿师专等学校基本完成主体建设。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开展职业教育“十百千万”工程第一期建设,围绕全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大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培育力度,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争取设立教育国际化实验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引进力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建立完善在青高校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市校互动共赢,推动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我市聚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完成一期工程并正式招生。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加快出台政策措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为广大市民“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更多优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