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国近岸海水养殖区污染防控的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3-01-06
字体大小: 打印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徐兴永


   
  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大国,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近海养殖也日益成为海洋污染的重要污染源。部分近海养殖水域污染严重,威胁到近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到近海养殖环境和养殖产品的安全。
  一、近岸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现状
  一是水环境质量受营养物的污染严重。研究表明,水产养殖外排水对邻近水域营养物的负载在逐年增大,排出的氮、磷营养物质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水质的恶化,特别是水质的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缺氧及堵塞海洋生物呼吸器官,致使养殖鱼虾病大幅度增加。每年我国由于养殖病害造成的损失约100亿元。 二是化学试剂污染严重。在近海养殖中,消毒剂、杀虫剂、抗生素和疫苗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防病治病的唯一措施也得到广泛使用,由于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药物滥用现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三是硫化物污染严重。养殖环境中的硫化物是由于养殖区过量的有机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在微生物作用下还原海水中的硫酸根离子产生的硫化物。养殖环境底质中硫化物可通过释放、水体对流等方式进入水环境,从而影响养殖生物的生存。四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调查研究表明现在许多浅海滩涂的开发是在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技术的研究下大规模启动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盲目围垦或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现象。如大规模发展中国对虾的养殖,严重破坏了大片滩涂的生态平衡。
  二、海水增养殖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是高密度、大量投饵式的养殖方式,严重导致了养殖生态系统失衡。不当的人为操作,导致大量养殖污染物(如残饵)在养殖水域水体内不断地增加或沉积至海底中,容易引起水体下部缺氧,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并产生赤潮毒素,会造成大量的鱼、虾、蟹、贝类等窒息死亡。二是养殖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养殖废水直接进入养殖水域,加剧了水环境的有机污染程度。调查发现,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直接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有关研究表明,赤潮发生频率与沿海养殖产量有着密切关系。三是海水养殖中使用的治疗药物、消毒剂和防腐剂也已成为直接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因子。目前水产养殖使用的化学消毒剂、抗菌素、激素、疫苗等种类繁多,使用缺乏规范。在海水网箱养殖中,许多化学药物可以直接入海,如治疗皮肤病和鳃病的外用药;药物也可以间接入海,主要是通过饲料溶失和排粪等途径。
  三、关于防控我国近海养殖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方法
  一要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的方法对养殖区水环境进行处理。物理和化学方法一般包括换水、使用增氧机等,为有益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创造最佳条件。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大型海藻和经济动物混养和套养的生态养殖模式,改善养殖区水环境质量。二要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养殖容量。通过养殖容量的研究可将养殖密度控制在水体承载能力以内,使养殖污染物不至于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如水交换所能提供的物质循环通量、水体中其他生物对多余营养盐的吸收能力等。三要改进投饵技术,提高饲料质量。应大力开发和研制质量高,稳定性、诱食性、吸收性好,饲料系数低的全价配合饲料,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四要科学控制物种移植引进和药物的滥用。在引种时必须考虑引进种与本地生物种群的相互关系,必须建立健全引种管理体制。同时,要正确看待转基因生物,严格控制药物滥用。五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要尽快制定有关近海区域污染的专业法律法规,以及近海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标准、生物体内污染物评价标准等海洋环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