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海岸新区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调研与对策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3-01-06
字体大小: 打印

开发区监察局 王 波


   
  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力和总体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青岛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在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宏伟蓝图付诸实施,逐步推进的大好形势下,笔者再次将目光投向西海岸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来,力图为西海岸新区做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献良策。
  一、在规划中务必彰显可持续发展特色
  作为一个地域面积296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的全新区域,务必要在规划阶段就瞄准国际水准,坚持生态优先、先设指标后开发建设的原则,按照百年标准来进行规划。同时,应最大限度地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现存的问题,克服始终制约青岛发展的诸多城市综合症。要实现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规划阶段真正落实生态理念,并努力付诸实践。
  (一)必须抓住能源和土地两个关键环节
  能源方面,新区建设所需能源必然有大幅度增长。首先应大力发展以电力、天然气为主的供能系统。应在用好黄岛电厂、华能董家口热电、大唐胶南热电等供电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泛能网络,充分利用新区现有的液化天然气码头优势,建设至黄岛、胶南、董家口等重点区域的高压输气管网。再者,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开发陆上或海上风电、太阳能、地源热源、海洋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综合能源系统,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加强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和智能化建设,打破传统能源相互独立、不可转化的弊端,实现多各类能源的统筹协调,循环利用。以上措施如能实现,可以对区域节约减排
   
  做出大贡献。
  土地方面,开发区前期的粗放式供地已造成后续项目无地可落的尴尬局面,在新区规划中必须加以有效克服。建议新区打破一个项目一块地一宗配套的旧模式,各园区集中配套建设水、电、汽、路等“九通一平”基础设施资源,提供后勤保障、人力资源供应、职工住宿等后勤服务;同时统一规划建标准化厂房,能够入驻的项目直接进驻,减少土地供应。以上措施如能实现,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可以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二)应努力打破传统地域界线,实现两地资源共享
  以水源保障为例,开发区自有水源严重不足,长期依靠引黄济青和胶南市吉利河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为例,原为胶南市红石崖镇,与胶南市王台镇相临,2004年划入开发区。经过开发区近年来大力投入,红石崖街道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先后建设了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和热源厂等,但该地生产用水一直缺口较大。而王台镇情况正好相反,水资源较充足而基础设施较欠缺。如果两地能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双赢。再以产业配套为例,开发区、胶南市现有产业关联度较低、上下游配套不够理想的现状,建议按照“零排放”的理念,充分考虑企业三废的综合利用,按照产业上下游配套的方式来进行产业布局,定向招商或两地调剂,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能源的园区内循环利用。
  二、在区域(项目)开发建设中始终贯彻生态环保
  (一)董家口港区疏港交通必须超前规划,解决好环保问题
  新区规划中的“双港”就是指开发区的前湾港和胶南的董家口港。前湾港已发展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2011年港口吞吐量达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300万标箱。建设中的董家口港已建成40万吨级超大型矿石泊位,112个泊位全部建成后,将形成3.7吨亿吨的年吞吐能力,相当于再造一个前湾港。
  前湾港的疏港交通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前湾港20平方公里的港区地处黄岛南、北主城区和西侧新城区的三面包围之中,平面式的疏港交通给周边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同时严重制约了港口自身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该港以矿石、油品、危化品等货物进出口为主,矿石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容易产生粉尘、扬尘污染周边居住区、商业区的问题,油品和危化品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容易产生跑、冒、滴、漏、异味,乃至严重的安全、环保、生态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群众的不满,长期困挠着港口自身的发展。
  新规划的董家口经济区按功能划分为港区、临港产业区、新港城(中心商务区)和旅游度假区四个区域,港区的疏港交通在北、西两个方向都不可避免地穿越其他三个区域,并造成一定的交通和环境影响。虽然目前港区只有沈海高速作为南北方向的陆路疏港交通线,南北方向的疏港铁路“青连线”和东西方向的疏港铁路线或在建设中,或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但从长远来看,与前湾港一样,疏港交通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在疏港运输方式的选择上,董家口港目前仍以疏港公路、铁路建设为主,同时建议应适度超前考虑海运和空运运输能力的培养和筹备;在运输通道建设方面,建议采用地下封闭通道,虽然前期投资较高,但后期运营期间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可降至最低。另外,无论采用何种运输方式或多种运输方式接力运输,都应做到无缝对接。
  上面所述,都是两个港口独立的疏港交通建设问题。作为新区整体而言,前湾港和董家口港分处新区南北两端,分别处于其他功能区的包围之中。应对两港间互通互补互调的运输量进行充分测算,对两港间的运输通道建设及其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考虑。
  (二)国际旅游度假区必须坚持限制性开发,优化现有生态环境
  规划中的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由海岛片区、大珠山生态片区、小珠山生态片区三部分构成。特别是海岛片区中的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地理位置较分散,分别由黄岛区、胶南市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管理,统筹难度大。近年来,随着海岛休闲旅游日益形成规模,岛上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生态链已出现退化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统一管理,限制性有序开发利用,宝贵的海岛旅游资源将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建议严格保护海岛岸线,重点保证公众休闲、滨海旅游的岸线需求;禁止布局工业项目或房地产项目;岛上原有的生产、生活设施要逐步离岸建设集中集约建设;新上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强岛屿自然修复和原生态保护。
  同时,建议尽快整合各片区分散的、隶属关系复杂的旅游管理机构,实现统
   
  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保护。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旅游管理机构不应独立存在,而应与各片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合属。
  (三)石化产业重点项目必须优先确保生态环境指标
  规划建设中的董家口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大型煤油为龙头,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发展乙烯和高附加值大宗有机化工产品,以及树脂、橡胶、化纤等合成材料,发展面向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轻纺工业的高端石化产品。计划布局200万吨乙烯、200万吨TPA、200万吨芳烃等石化项目。
  石化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但同时,石化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也是公众广泛关注的。如何确保石化项目顺利上马,而生态环境指标不产生大的变化,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黄岛区有过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和借鉴。
  一方面,项目选址至关重要。以黄岛区的石化产业基地为例,该基地选址在胶州湾内,污染物只能向湾内排放,对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湾内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地周边被村庄、社区包围,最近处小于500米的安全防护距离,近年来周边群众多次因异味、噪声、危险化学品运输、潜在环境污染危害等问题集体上访;仅从主导风向上加以分析,该基地正好位于青岛主城区和西海岸新区主城区之间,在东南、西北两个主导扩散风向上都将对新老城区产生环境影响。因此,董家口石化项目的选址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规避上述问题的重现。
  另一方面,产业链培育至关重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基地内各石化项目间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合理利用彼此的产品和副产品,最大限度地形成封闭的资源能源利用循环,减少污染物外排。仍以黄岛石化基地为例,青岛大炼油和丽东化工是两大龙头企业,一方面青岛大炼油由于氢气资源紧张,需要外购天然气来满足制氢装置的原料需求;另一方面丽东化工由于副产氢气没有用户,只能作为自用燃料烧掉,资源浪费,更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只有打破两个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能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石化基地整体的竞争实力。因此,在董家口石化基地建立之初,就必须认真研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项目。
  西海岸经济新区承载着“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主城区、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青岛”的历史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认为:再造一个青岛港,就是要再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这个新引擎应有别于老引擎,必须是一个低碳环保、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再造一个主城区,就是要再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幸福的新主城,这个新城区应该很好地解决老城区的一系列“城市病”,探索出一条新路;而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青岛,实现经济总量的翻番,更是要求我们全方位摒弃旧的发展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向海洋,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青岛西海岸将崛起一座高端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一流的幸福宜居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