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1-12-17
字体大小: 打印

   
  2011年,市科技局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战略部署,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组织百名专家编制完成《“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针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组织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大院大所引进和蓝色硅谷规划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达到4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将达到1.7万件和8800件,同比增长58.4%和29.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4000件和1200件,同比增长40.4%和58.9%,授权量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12区市全部通过国家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我市是全国唯一通过率达100%的城市,我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下面向各位市民代表报告重点工作情况:
  一、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产业领域,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57项,突破了高速列车、互联网家电、海洋仪器海上试验平台、大型臭氧装备、轮胎回收装备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获得14项国家科技奖励、97项省科技奖励。
  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组织实施了智能电网、大型飞机牵引、新一代高速列车网络控制、专用机器人、海洋防腐、干细胞分离等15项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展了百余项技术研发与新产品开发。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研项目700余项,研发投入9.2亿元,拥有研发团队近200个,预计实现产值180亿元。
  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与12区市联动,加快数字家电、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生物技术、软件产业、橡胶谷等12个高新项目产业化基地规划建设,提升基地环境、服务、配套水平。12个基地已聚集孵化了160家科技型企业,今年获批建设国家数字化家电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基地全年完成研发投入50亿元、拥有创新团队350个、预计实现产值达700亿元。
  二、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水平得到提高。海尔模具、南车四方、康地恩药业获批建设“国家家电模具”等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市总数达到7家;组织汉缆、中科院海洋所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专家综合评审。针对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组建市工研院,与日本电产等合建智能工业机器人等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是城市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我市与中科院签署了声学所、软件所、生物能源所共建协议,目前中科院驻青院所达到6家。加快建设了材料科学、海洋渔业、智能信息等6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合作研发高性能子午胎重大装备等一批先进技术。组建动力集成、非晶合金等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青岛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服务手段得到加强。组建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孵化面积4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0余家,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近千项。完善市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大型仪器共享、科技数据集成等服务功能,提供各类服务超过万人次,完成查新项目694项,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798项、交易额16.42亿元,为272家企业提供仪器共享及研发检测服务1200余次。
  三、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构建2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医药等新兴产业的4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与中科院、青岛大学等联合举办多场产学研洽谈会,组织500余家企业与40余家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对接。
  二是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科技项目400余项、新建创新平台14个、国家支持资金超过3亿元。完成60家市级、32家省级以及14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认定。各类创新型企业拥有专利总量超过1.6万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88项,获经费支持1.47亿元。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市中小企业滚动培育计划的作用,支持培育东软载波等177家发展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科技资金支持达8660万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力度,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400家,减免所得税7.87亿元。
  三是开展企业科技金融服务。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科技金融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优惠利率、实行审贷“绿色通道”等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联合银行、担保公司等组建1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获银行1亿元放大授信,实现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融资支持。
  四、发挥海洋科技创新优势,全力打造青岛“蓝色硅谷”
  一是做好“蓝色硅谷”建设规划。发挥青岛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优势,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蓝色硅谷”科技创新规划。通过实施科研机构集聚、创新型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培养等创新工程,把“蓝色硅谷”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人才集聚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
  二是加快国家海洋科研平台建设。今年8月份,科技部万钢部长考察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后,确定给予大力支持。经过努力,科技部、财政部已初步同意实验室建设方案,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海洋能综合试验基地500千瓦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项目及基地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加快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努力打造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
  三是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组织实施海洋防腐、船舶配套、海洋能综合利用等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构建海洋监测设备、海水种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创新与产业化进程,推进海洋仪器装备、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发展。预计全市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达400亿元,同比增长19%。
  五、开展科技惠民富民工程,服务农业社会公共事业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围绕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种业科技专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专项计划,培育优质高产抗旱花生、旱地小麦、特色蔬菜等新品种,其中青麦系列累计推广示范2000万亩。组织52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创新创业,带动特色科技产业做大做强。发挥农业110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培训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11万多人次。
  二是加强医疗卫生科技支撑。围绕实施全民健康科技专项行动,重点组织了公共卫生与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介入治疗与微创技术等一批医疗卫生技术研究,组织建设了消化疾病、高血压病、甲状腺病3个重点实验室,78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
  三是加强环保节能科技支撑。为培育低碳环保的经济新增长点,重点在环境监测和治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石化安全和储运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其中,利用废弃物研发新材料、餐厨垃圾资源制取生物燃料、建筑节能等技术攻关得到突破、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建成微藻生物柴油、航空煤油中试系统等三项产业化示范项目。
  六、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一是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完成《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起草工作,经人大审议通过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出台了《青岛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促进办法》、《青岛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等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二是优化知识产权创造环境。组织《青岛市“十二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制定《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指导意见》,实施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提升企业、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强专利申请资助力度,对7264项专利申请支持资金超过700万元。开展专利行政执法行动320次,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7起,处理专利侵权纠纷4起,打击了专利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
  七、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争取国家科技大项目支持。在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农业科技、社会发展、国际合作、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领域,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上百项,已获资金支持超过4亿元。其中,“面向龙头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示范”等一批重点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推动了我市科技创新层次提升。
  二是争创国家科技示范城市。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发挥我市产业技术优势,积极争创国家科技试点示范城市,成功获批“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并申报了“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有力提升了我市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八、强化科技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评议
  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全部网上申报、评审和办理,今年网上受理评审科技计划项目2269项,评审专家达到1200名。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31件,答复率和满意率达到100%。积极参加“行风在线”、“民生在线”、“网络在线问政”等政民互动活动,答复办理市民意见建议120余条,将30余条市民优秀意见建议纳入“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计划,认真推进办理。
  今年全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够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不够、企业创新意识有待强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氛围不够浓厚、科技管理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等等。
  2012年,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任务,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抓手,加强区市联动,调动全市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蓝色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知识产权推动、高端人才及研发机构引进集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等8项科技创新专项计划,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恳请广大市民监督我们的工作,对全市科技工作提出更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共同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