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既面临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以及蓝色经济区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一些领导干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识不强;区市之间竞争意识强于合作意识、融入意识、协调意识等挑战。因此,有必要分析青岛“十一五”城乡协调发展的成效与问题,明确青岛市“十二五”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提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维护青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加快青岛现代化进程。
一、青岛市“十一五”城乡协调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在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推动下,青岛“三农”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比较突出。
1.青岛市“十一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与成效。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民生、深化农村改革“三大主题”,集中力量实施“十项工程”,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明显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财政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明显优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2.青岛市“十一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差距。从总体上看,农业发展落后于工商业、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城市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重视城市建设、轻视农村发展,重视市民生活、轻视农民民生的现象以及城乡分割的观念、体制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特别是跳出青岛看青岛,问题和差距更加明显: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保障能力不强等。
二、青岛市“十二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思路
1.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一是“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2011-2012两年的目标);继而在2013-2015年实现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居民收入,逐步将城乡收入差距由2.5:1缩小为2.2:1左右。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社会事业更好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二是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农民收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2:1下降至1.7:1左右。体制机制建立方面: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青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坚持城乡统筹的根本方针,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加快形成青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青岛市“十二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要求,着眼于“富民强农、改善民生”,以“六个统筹”为着力点,以“五项机制”建设为突破口,以县域“五化”战略工程为切入点,以“五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力,大力推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
1.以“六个统筹”为着力点,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统筹青岛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形成城乡相互渗透、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居住点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城镇体系,真正发挥其在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统筹青岛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按照“要素互动、工农协作、城乡结合、三产融合”的思路积极探索并形成富有青岛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布局调整为核心,发挥区市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推进要素合理流动,实现青岛城乡产业融合和市场一体化发展。三是统筹青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有利于改善青岛县域和城镇的投资环境,促进县域招商引资和创业。在推进青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做到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市民与农民共享。四是统筹青岛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是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要把其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目标,遵循均等化、广覆盖、普惠性提高水平和公平性分配原则,对已有的公共服务完善机制、提高标准,对缺失的公共服务积极探索、抓紧建立。主要包括,加快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青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下大力气办好青岛农村教育事业,繁荣发展青岛农村地区文化等。五是统筹青岛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方针,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创业者的双向流动。六是统筹青岛城乡社会管理,给予城乡居民公平发展权。核心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取消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赋予农民平等发展权益;重点是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消除城乡户籍差别,实现户口性质、管理与公民待遇城乡一体化。
2.以“五项机制”建设为突破口,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是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也是“十二五”期间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由个人为重点的城镇化转向以家庭为重点的城镇化,真正让城镇化切实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以“三集中”模式为思路推进青岛城乡城镇化进程;把青岛城市化与新农村的建设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以两者的互促共进推进青岛城乡协调。二是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合作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青岛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通过“部门间对口”、“强区带弱市”、 “区市间互补”、 “区市间融合”等,形成社会各界支持青岛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通过财税政策、“飞地经济”合理调整项目引建方和落户方利益关系,建立各种要素在城乡、县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机制。三是完善青岛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包括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农业补贴制度、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积极探索新村建设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等。四是以城乡一体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的原则和思路,对青岛市相关政府机构按照大部门体制进行改革和设置,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设立青岛市城乡协调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改变协调层次低、统筹能力不强的状况。五是建立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中共最近下发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及三个考核办法为指导,结合青岛实际制定有利于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改进考核方式,扩大考核民主,完善“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社会化评价机制。
3.以加快县域“五化”为战略工程,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把县域和中心镇作为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主体,借助蓝色经济区及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实施的重大机遇,在各县域大力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战略工程,以此促进青岛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和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实施“五化”战略促进青岛县域经济发展,应当注意处理好县域“五化”之间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信息化”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市场化”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国际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五化”又是实现县域现代化的战略途径。
4.重点抓好“五大”战略举措,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城乡发展意识。建议市委将统筹青岛城乡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 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责任制和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农业农村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管”的责任体系,让“统筹城乡”成为各级领导做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原则。二是实施青岛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建设与完善工程。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十二五”战略任务。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的关联点,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启动消费的推进器。建议按照“四个优先”(优先支持规划组团中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区域的小城镇)的原则、“三个坚持”( 坚持提升能力、完善功能、稳定粮食生产)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青岛重点城镇建设。四是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更加关注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生产要素、人员、信息的交流;从城际快速铁路、区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入手,加快推进青岛与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之间的一体化,带动青岛地区城乡一体化;广泛开展青岛五市与上述地区诸城、寿光、海阳、乳山等县市的合作。五是以区市合作发展战略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心城区与农村县域合作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机制。通过财税地方留成部分的比例调整,调动区市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设立青岛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中心,让粮食大市(例如平度、莱西)逐年地稳定地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及其收益来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粮食大市的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