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史志办以第二轮修志工作为龙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现了志书、年鉴、市情网站、史志馆和史志资源开发利用的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2011年度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今年5月23日,在省政府组织的“齐鲁新方志奖”评选中,《青岛奥帆赛志》、《青岛广播电视志》等9部志书获优秀基层志书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7,《青岛年鉴(2009)》、《市南年鉴(2010)》等6部年鉴获优秀综合年鉴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8。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再次荣获全省史志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全省史志工作座谈会上做典型经验介绍。
一、圆满完成《青岛市志》大事记卷出版任务,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市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入总纂和出版发行阶段。
一是完成《青岛市志》大事记卷出版工作。大事记卷是续修《青岛市志》的开篇之作。全书63万字,458幅照片,全面记述了青岛建置1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大略。该书专记部分选取88个青岛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的重特大事件。纪略部分以编年体的形式,全面记述1978~2005年青岛市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年表部分简要记述青岛自1891年建置以来至1978年的大事,让读者全面了解青岛建置120年的发展历程。5月3日,我们举行了《青岛市志》大事记卷出版发行仪式。该书在体例创新、内容编排和印装质量上得到省史志办领导的高度评价。省史志专家评价说:“《青岛市志》大事记卷的创新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出一种可供参考的具体模式,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扎实的创新理念和实践。”
二是完成《青岛市志》经济管理卷、综合城建卷征求意见稿。在《青岛市志》大事记卷之后,市史志办立即组织了经济管理卷、综合城建卷的总纂工作,先后完成了经济管理卷68万字、综合城建卷65万字的征求意见稿。并在10月和12月,分别召开了由市老领导参加的专家评审会,为明年出版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完成《青岛市志》文化卷140万字的初稿编纂,启动了社会卷、经济(一)卷的总纂工作。
二、《青岛年鉴2010》获第五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特等奖,全市年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完成《青岛年鉴2011》出版发行。全书110万字,20个栏目,在保持既定风格的同时,对相关条目及内容做了调整,突出了存史、资政功能。《青岛年鉴》以全国一流年鉴为目标,认真落实征、编、校、审制度,严把政治、史实和保密关。自1988年创刊以来已连续出版24卷,成为宣传推介青岛的重要窗口。今年9月,《青岛年鉴2010》获第五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特等奖。
二是区市综合年鉴工作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在数量上坚持整体推进,全面指导。12区市全部开展了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普及率达到100%,比全省高出50个百分点。在质量上瞄准全国一流,实施精品工程。《市南区年鉴2010》在今年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荣获特等奖。
三是加强年鉴代理和指导工作。完成了《青岛卷烟厂年鉴2010》等栏目设置和组稿工作,指导市委统战部等单位进行部门年鉴编写。今年,我市共有30多个市直部门、企业开展了年鉴编纂工作,全市年鉴工作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启动《青岛市志》精编本工作,地方志文献整理再添新亮点
根据市长办公会精神,启动了第一轮《青岛市志》精编本的编修工作,通过增、改、删、纠等办法,将69卷、1400万字的首轮市志精编为8卷、700万字。将第一轮编修的城市志进行精编工作,这在全国地方志界尚属首创。为了保证志书质量,我们聘请参加过第一轮修志的专家和有关专家学者参与编修,组织召开了2次专家研讨会,对篇目框架进行了认真地研究推敲。目前,先期启动的4卷进展顺利,已完成约400万字初稿的编写工作。
今年,各区市史志办积极组织开展地方志文献的整理工作。即墨市史志办公室历时两年多点校整理,将清古籍本《即墨县乡土志》(手抄本)正式点校出版。该志是明、清两代即墨县编纂的最后一部地方志书,本次整理将点校本和影印本合二为一,成为一部集可读与收藏于一体的珍贵历史典籍。同时还完成了《雄崖所古城》整理出版。胶州市史志办完成了《胶州志》影印出版工作。
四、基层修志工作整体推进,全市史志工作实现率先发展
一是区(市)志续修工作进展较快,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今年10月,完成了《莱西市志》出版工作。全市已有崂山、即墨、城阳、李沧、莱西等5部区(市)志出版。今年还完成了《平度市志》、《黄岛区志》的总纂工作。
二是街道(镇)志、社区(村)志编修,成为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崂山、即墨等区(市)积极组织街道(镇)志、社区(村)志编修工作,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今年,崂山区编纂出版社区(村)志21部,共计出版已达63部。崂山区“村村修志”工程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坚持修志用志结合,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果。完成了青岛市情网站的升级改版工作。改版升级后的青岛市情网,栏目设置达到23个,市情资料达到3亿多字,访问量790万人次,并成为青岛政务网的骨干数据库。出版了《李沧区人大志》、《崂山区图志·风物卷》、《崂山区档案志》等地方志成果20多部。做好《史鉴》、《即墨古今》、《崂山春秋》、《城阳新视听》等史志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其中,市史志办编辑出版《史鉴》4期,每期发行1700册,在传播历史知识,提供资政参考,弘扬地域文化,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推动我市新方志馆建设方案的落实。根据我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推动有关部门,努力将方志馆建设列入我市文化中心建设规划。
五是开展志书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活动。组织向全市130多所帆船运动特色学校及为青岛奥帆赛作出突出贡献的部分部队官兵赠送了《青岛奥帆赛志》,为奥帆知识和运动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加强对社区文化的支持,有计划、分批次地向全市160多个街道(镇)赠送志书。
五、加强地方志立法调研,推进《青岛市地方志工作条例》立法工作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完善史志工作法规体系,我们于8月份启动了《青岛市地方志工作条例》立法调研工作,3次组织12区市史志办主任和青岛市志、年鉴有关撰供稿单位共60多人座谈,征求对《青岛市地方志工作条例》立法要点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人员依据国务院和山东省的两个《条例》内容,认真研究《青岛市地方志工作条例》立法要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已完成条例计划项目建议的上报工作。
全市史志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史志业务工作发展不平衡、史志理论研究不够、史志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地方志事业发展和我市文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在认真听取吸收各位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进力度,推动全市史志工作有一个新的更大的进步。
明年,全市史志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第二轮修志工作为龙头,以质量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现地方志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工作目标是:完成续修《青岛市志》经济管理卷出版工作;完成《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出版工作;完成《青岛年鉴2012》出版工作;指导完成区市做好史志工作,编纂出版基层志书、年鉴15部;完成《青岛市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市情网站的建设,推动读志用志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