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1-12-17
字体大小: 打印

   
  去年我们向市民报告时,如实指出了“财政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民生保障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等问题。2011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下大力气逐项予以解决。
  首先是在政策上用更大的力度,支持经济、帮扶企业和培植财源,夯实了财政增收的基础。预计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66亿元,增长25%左右。
  其次,在资金上以更多的投入保障民生,今年市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达134亿元,增长2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新增24.1亿元民生支出,提高了城乡低保、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新农合等8项财政补助标准,扩大了低保与物价联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5项财政保障覆盖面,确保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具体报告今年财政工作及资金使用情况:
  一、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出实招,全力以赴改善民生
  一是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市财政安排“三农”支出34.9亿元,增长26.9%。投入8.2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面对1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及时筹措并拨付1.1亿元支持抗旱保苗和保障人畜饮水。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4.2亿元、良种补贴9730万元、农机补贴资金7900万元,为85万户种粮农民直接增加了收入。
  二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市财政安排教育经费15.3亿元,增长128%。其中:首次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设5000万元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努力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安排4.95亿元,用于全市100万平米校舍抗震加固和重修改造,支持构筑安全校舍;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亿元,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农村教师工资进行补助,目前我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居全省首位;通过以奖代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2亿元;政府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亿元,全面建立覆盖各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4万人次学生受益。
  三是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投入,为群众健康生活保驾护航。市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9.5亿元,增长26.1%。投入2.5亿元搭建全民医保框架,将城镇居民医保(70万人)和“新农合”(450万人)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达60%以上(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将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5元,同比增长66%。支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平均价格水平降低35%。安排8400万元支持三医迁建和妇儿医院二期工程,极大改善了市区北部群众的就医条件。
  四是提高政府救助水平,为低收入群体织密“社会保障网”。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9.7亿元,增长50.9%。投入4.8亿元,支持在省内率先实现居民养老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218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其中城市低保提高到每人每月420元,农村提高到每人每年2604元,处于全省最高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发放物价联动补助1200万元,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提高孤儿保障标准,机构供养孤儿和城乡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400元和1100元,居全国首位。投入就业补助资金4.56亿元,全市城乡新增就业35.7万人,增长16.6%。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10亿元,支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6034套,完成计划任务的116%。
  五是积极筹措专项经费,全力支持市容环境整治。筹措安排16.7亿元,用于“创建文明城、迎办世园会、大干200天市容环境十大整治行动”,确保市政道路整治、建筑墙面及居民楼院整治和园林绿化提升等支出需要,市容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得到广大市民积极拥护、热情参与。
  六是加大公用事业投入,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两级投入6.5亿元,新增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供热率达到67%(提高5个百分点)。市财政安排7000万元用于市区供水管网改造,确保市民优质安全用水。市区两级财政安排1.5亿元,在市内四区更新垃圾收集车辆400辆,改造、建设垃圾转运站40座,减少垃圾二次污染。运用融资租赁方式累计投入6.22亿元,更新公交车1200辆,促进了七区公交线网一体化。投入4500万元,改造楼山剧院和四方剧院,帮助老城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条件。
  二、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上求实效,千方百计促进发展
  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助推经济持续发展。市财政安排10.4亿元(同比增长46.3%),大力支持“转方式、调结构”。其中:安排3亿元,用于新兴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园区贷款贴息等,积极帮扶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安排1.3亿元,落实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投入1.5亿元,扩大了市级创业引导基金规模,带动社会投资14亿元,共同设立了9只创业投资基金,其中70%投入我市中小企业。安排1.4亿元,支持服务外包发展、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安排1.8亿元,支持信息产业、会展业、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是积极帮扶小微型企业渡难关。及时出台7项财政扶持政策,筹集2.5亿元,综合运用信用再担保、贷款风险补偿、上市扶持、支持银企合作等措施,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信贷投入。前三季度,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新增294.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4%,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及时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取消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预计今年可为个体经济减负1.4亿元。
  三是大力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积极筹措并新设2.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专项补助11.4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亿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
  三、在强化财政监管方面下功夫,努力用好管好财政资金
  一是运用预算评审,让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今年对109个资金项目进行了预算评审(资金规模达到58亿元),通过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评审,一方面审减高估虚报费用,另一方面根据项目绩效安排财政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促进民生保障和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让财政资金规范使用。对抗旱救灾、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环保、廉租住房保障等12项民生资金进行了集中检查,确保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将“小金库”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规范了党政群机关、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政财务管理。
  三是推进预算公开,让财政资金阳光运行。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市级财政收支预决算和70家市直部门的预算;对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公开,将新农合、农村低保等37项重点民生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全部在青岛政务网上公示,接受公众的质询和监督。
  以上是今年财政工作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客观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全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与群众期盼相比,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投入亟待大力加强,财政对“三农”的支持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在预算控制上有待加强,在信息公开上还有待破题。
  为此,我们将在2012年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尽最大努力解决财政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投入更多地用到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重点领域。大幅度增加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投入,重点支持大沽河及城乡河道治理、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治理,提升城乡宜居水平;确保2012年全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7%,其中大幅增加学前幼儿教育支出,扩大贫困学生免学费范围;加大文化投入,满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将财政资金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倾斜,大幅增加促进就业资金、供热、自来水、公交等公用事业投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新农合补助水平。
  二是推进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特别是做好“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三是实施高效规范的财政监管,促进财政资金的高效配置、规范运行和有效使用,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更多的群众。
  最后,借此机会,我们恳请广大市民对财政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建议,我们会把市民的期待和要求作为改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