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市农机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争创一流,积极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预计农机总动力达到79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1%,农机化主要指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51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047元。
一、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切实加大农机化投入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从财政、税费、金融和用地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各级财政投入1.2亿多元,比去年增长30%以上。其中,购机补贴资金7900万元,比去年增加1000万元。
根据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重点补贴玉米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和花生收获机。共补贴机具1.9万多台(套),受益农户1.1万多户,拉动农民投入近2亿元。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分别达到4万多台、1.3万多台,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按照“公开、公正、便民”的原则,在有关市、区建立“一站式”购机申报大厅和农机展销市场,开展农民选机、申请、购机、挂牌、办证等“一条龙”服务,财政、纪检部门入驻共同监督,既方便了农民购机,又实现了有效监管。推广应用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和身份证识别器,优化升级购机补贴软件管理系统,提高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公平性和办事效率。实行经销商资格准入制,规范补贴产品经销行为。面向社会公布咨询和监督电话,认真核查处理举报线索。成立5个督查组,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强化全程监管,确保补贴政策操作规范、阳光高效。
二、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精心组织农机作业
机械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和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民更加渴望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今年重点推广了玉米茎穗兼收、秸秆还田、花生机收、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和深松等10多类农机化新机具和30多项新技术,提高了农机作业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一直把玉米收获机作为补贴重点,在资金上予以保障,同时实行40%的累加补贴政策,玉米收获机快速增长,今年全市玉米收获机总量达到5000多台,基本上一个农业村拥有一台。与人工相比,玉米机收效率提高30多倍。今秋,尽管面临降雨较多的不利因素,但机械收获的高效率得到了充分体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8.8%,提前一年高水平地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玉米生产机械化任务。
农业机械成为重要农时生产的主力军。面对去冬今春的严重旱情,实行抗旱机具急用先补,积极支持抗旱保苗。三夏期间,组织1.2万台小麦收割机、1.6万台玉米播种机抢收小麦420万多亩、抢种玉米357万多亩,确保夏粮丰产丰收、秋粮适时播种。三秋期间,发挥技术的集成优势,开展农机复式作业,完成391万多亩小麦的机播任务。组织6600多台农业机械到安徽、河南等省、市跨区作业,为机手增收2.7亿元。
在全国率先开展小麦、玉米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探索集约高效的新型农业耕作方式。争取农业部把市郊5市再次列入全国保护性耕作示范市,示范区面积达到48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38万亩。经青岛农业大学测产,示范区内的小麦连续4年增产,每亩节本增效100多元,呈现出环保低碳、抗冻害和耐干旱的特点。农业部在我市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我市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做法。
深松作业是用大马力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翻土的情况下,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的一种耕作技术。今年争取中央财政1540万元,启动深松作业补贴。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实施方案》,统一补贴标准、技术要求和检查验收措施。新增大马力拖拉机684台、深松机332台。按照“深、平、细、实”的要求,开展深松作业,耕深基本达到25厘米以上,完成深松面积68万亩。
根据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新增设施农业机械1870多台、畜牧水产机械640多台、农产品初加工和小型工程机械300多台,在农民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花生、薯类机收率分别达到60.3%、45.2%。我市花生联合收获的做法在全省推广。
三、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们近几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坚持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先购买补贴机具,补贴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新扶持农机合作社175个,补贴机具206台(套),提高了农机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扶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大院,集农机库房、维修间、培训教室于一体,已建成25处,占地近7万平方米,带动广大机手改善农机的存放和保养条件。
三年时间,全市农机合作社由2008年的4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近300个,平均每个农业镇4个,入社1万多人。其中,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点5个、省级明星农机合作社2个。根据广大农民的要求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广泛推行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租赁服务和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模式,今年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全市50%以上的农机作业量。活跃在农村的20多万农机手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逐步成长为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四、顺应农民群众新期待,全方位开展农机化服务
发挥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和全国花生机械化示范市的先导作用,扶持建设粮食、花生、花卉苗木、茶叶、水产、果品初加工和设施栽培等10处试验示范基地,引进、试验、示范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基地内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较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严格农机维修技术准入制度,以企业为主体,统筹安排资金、设备和技术培训,引导建设区域化农机维修中心、农机4S店和农机大院等农机维修网点489个,其中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33个,基本实现“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镇”。
重视农机化教育培训,既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又积极发展民办培训机构,拓宽农机培训渠道。组建教研组、编写教材和举办教学竞赛,培训实用技术人才5000多人次、职业技能鉴定2500 多人,提高了机手的操作水平和致富能力。在我市举办的全国春耕生产农机手培训班上,我市实用技术培训的做法受到好评。
会同工商、质监部门加强农机质量监管,组织开展农机打假护农“金盾行动”和放心农机下乡活动,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建成“星级文明农机销售企业和市场”39个。
通过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以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第一批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加强胶州、莱西两市的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五、依法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针对农机数量多、流动性强的实际,会同安监部门开展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用信息化手段对监理、推广、作业、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等服务业全面管理、动态监控。建立综合性或区域化农机服务站55个,村级协管员2000多人。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配备5套农机驾驶员考试设备和9条移动式农机检测线,在市郊5市建设现代化农机安全监管中心,逐步摆脱“眼看、耳听、手摸、脚蹬”的人工检验方式,提高了安全监管能力,增强了监管的科学性、权威性。
坚持工作重心下沉,深入镇村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农机挂牌率、持证率和年检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建成“平安农机”国家级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镇24个和市级示范合作社24个。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总体控制指标在全市13个重点行业领先。
今年的农机化发展形势较好,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农村各业的机械化发展不够平衡,特别要加快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农机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等等。2012年,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夯实基础,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也恳请广大市民对青岛市农机工作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