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1-12-17
字体大小: 打印


  2011年市教育局以制定实施《青岛教育纲要》为抓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我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教育部等三部委在我市举办全国首届阳光体育运动节,《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联合报道推广我市阳光体育工作经验。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35个城市教育满意度分类评价调查中,我市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价居第2名;38个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基础教育满意度居第4名。
  一、高起点规划教育改革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
  适应我市现代化建设和市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制定实施《青岛教育纲要》,确立到2020年“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建成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在全省17市中率先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加快形成我市教育新优势。
  1.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教育设施规划制订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面向普通中小学,全面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积极推进10所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启动青岛二中分校高水平建设,年底前全市91%的普通中小学将达到省新颁标准,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面向残疾儿童少年,推进青岛聋校高水平建设和青岛盲校迁建工作,更好地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需求。与山东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启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积极推进青岛职教园区规划选址和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规划工作,不断提升我市教育综合竞争力。
  2.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启动教育信息化和技术装备现代化项目,建立全市学前教育信息平台和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全市投入2.6亿元,年底前将为五市200余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或升级校园网,配备计算机1万台、新“班班通”多媒体教室3800余个、图书160万册,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网络。启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验,承办首届亚欧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扩大我市职业教育在国内外影响,积极发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达131个,项目在校生近1.6万人。
  3.着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青岛教育体系。根据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利用我市海洋资源优势,统筹推进蓝色海洋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实验,重点从课程设置、特色学校建设和专业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编发全国首套《蓝色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全市小学阶段全面开设海洋教育地方课程,在青岛39中、青岛海运学校等10所中小学启动海洋特色学校建设试点,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推进蓝色经济综合实训项目和特色专业建设,投入1.6亿元启动中国海洋大学“四方”三期共建,建设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学科突出的世界一流综合类海洋大学,打造我市海洋教育新优势。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在中小学普及海洋教育的城市。
  二、集中抓好一批惠民项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围绕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市、区(市)两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让更多的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市民。
  1.突出抓好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快小区配套公办园建设,年底前建成小区配套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15所,新增学位3000多个。优化农村幼儿园布局,将500多个教学点并入镇中心园和村独立园管理,投入4.7亿元,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开工新建、改扩建150所镇(街)中心园和村独立园,改善了农村幼儿入园条件。
  2.大力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薄弱环节,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投入9亿元,推进102万平方米、300所学校的校舍安全改造;市本级投入1.82亿元,支持5市完成157所农村薄弱中小学改造、17万套破旧课桌椅更新,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2.1亿元债务化解,为农村426所学校改造热饭设施、373所学校改造取暖设施、428所学校改造旱厕,改善农村学生就学环境。深化教育管理改革,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调整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将市区普通高中指标生优待分值由20分增至30分,比例提高到60%,均衡分配给市内四区所有初中学校,缓解择校压力;启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验,积极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办学模式,在市南等区(市)试点优秀教师区域内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优质教师资源流动,推出台东六路小学、即墨28中等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全市省规范化中小学达177所。
  3.积极抓好弱势群体就学保障。坚持关爱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全免费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由1100元提高至7200元,建成25个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坚持保障好新市民子女入学,投入7600万元支持新市民子女集中的区(市)加强学校建设,接收12.5万名新市民子女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占在校生的18%),通过建设爱心幼儿园等途径,为新市民子女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坚持不断扩大学生资助覆盖面,启动学前教育资助办法制定工作,推动资助体系向学前延伸;投入1.85亿元,对各级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和孤儿进行资助,惠及学生20.4万人次;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1171万元,圆了2125名学生的大学梦。
  4.主动提升教育服务效能。以建设“塑造未来”、“党性铸师魂”品牌为抓手,强化面向市民的首问责任制、AB角制度等10余项制度实施,进一步畅通为民服务渠道,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为民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市民关心的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专门出台办法,规范区(市)校车统一运营管理,提高校车覆盖率,投入55辆公交车和9辆专用校车,在市内四区开设20条学生公交专线和9条校车线路(年底前将再增加10条),共辐射近60余所中小学,每天运送学生近3600人次。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继续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月活动,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奉献意识。全年办理各类人大、政协代表建议提案127件,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390件,满意率达100%。
  三、积极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提质量,统筹设计、分步实施14项改革项目,推动由学有所教向学所优教、由服务发展向引领发展的跨越。
  1.统筹推进国家高职综合改革等试点,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现代职教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群建设。职业教育新增18个专业,建设30门骨干专业精品课程,13所学校获得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立项支持,共争取中央经费1.18亿元。高等教育新增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9个学科被列入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媒体学院正式招生,青岛拓普软件职业学院开始筹建,全市具有“三二连读”招生资格的学校由6所增至9所,招生计划由1800人增至2600人,本科院校由10所增至12所。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抓好全面育人机制建设,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先后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和读书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6.4万人次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学军实践。抓好课堂教学改革,组织评选、推广和谐互助、学案导学等14个优秀教学法,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全市义务教育段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高考成绩稳居全省前茅。完善“培优、扶弱、抓全员”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内容,开展10万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并选派800名师范类毕业生顶岗实习,置换农村学校教师脱岗培训,选派200多位名校长、名师培养人选和骨干教师到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学习研修,选派77名校长、教师参加境外培训。24名教师获全国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和省一等奖,5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省教育创新成果评审中获特别奖和一等奖。
  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贯彻落实纲要要求和市民期望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村教育和学前教育仍较为薄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办幼儿园覆盖面与市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存在差距;素质教育实施任务艰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重,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人才培养水平与我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产教结合仍不够紧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将把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突出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把促进公平摆在更为突出位置。全面完成农村薄弱中小学改造,高质量完成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启动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基本实现区(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公办园和农村薄弱园改造步伐,新建15所小区公办或公办性质配套园,新建、改扩建200所镇(街)中心园和村独立园,提高教育公平满意度。
  二是把改革创新摆在更为突出位置。探索中小学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模式,全面推进国家、省职教综合改革和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加强中、高职衔接,加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和青岛职教园区规划建设步伐,建设一批服务我市主导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和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学科,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民对良好教育需求。
  三是把提高质量摆在更为突出位置。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构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长效机制,以高中段为突破口,促进学校多元办学、特色发展,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优质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平安和谐、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的地方。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民生。一年来,我市教育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市民的支持,新的一年我们真诚希望,广大市民一如既往的建言献策,一如既往的关心、参与和监督,共同把我市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