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1-12-17
字体大小: 打印

   
  市质监局是政府管理全市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和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工作的职能部门。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质监局围绕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稳定,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打造“一切为了质量”质监品牌。
  一、围绕服务经济,认真做好质量管理、标准化和检验检测能力三项工作
  一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召开了全市质量大会,表彰奖励了2010年新创知名品牌,奖励资金2050万元,促进了广大企业抓质量出精品的积极性;在全国质量工作座谈会上我市介绍了实施名牌战略,打造质量强市的经验;两个单位(个人)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115个产品、32个服务品牌入选山东名牌预选名单,居全省首位;家电电子产业区通过全国名牌示范区考核,海尔集团通过全国青少年质量教育基地验收,平度牛肉获得国家地理产品保护,连续三年向市政府提报了《全市工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对七大重点行业质量状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市政府制定质量宏观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起草了《青岛市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深化质量兴市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是做好标准化工作。认真落实市政府《标准化资助奖励办法》,对78家企业的237个标准化项目奖励专项资金600万元,调动了全市各界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76项、行业标准104项,荣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2项、山东省标准创新型企业16家,完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5项、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8项,数量和质量均为历年之最。“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建设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指导68家旅游服务业单位参与试点建设,组织制定旅游业地方标准3项;启动“莱西高亚油比花生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下达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25项,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作用。
  三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着眼于检验检测能力“国内领先、可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开工建设了青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进入实施阶段。国家质检中心基地一期建成,使我市能够检测的项目由原来的1785项提高到目前的3327项,提高了86个百分点;国家质检中心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目前的7个,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验室仪器设备原值由原来的3599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58亿元,增长339%;实验室面积从1.99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5.97万平方米,增长200%。
  二、围绕服务民生,深入落实质量监督、计量监督、执法打假和企业主体责任四项措施
  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做好服务民生相关工作。
  一是加强质量监督。对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农资、建材、妇婴及学生用品进行跟踪抽查,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家具和室内装修材料甲醛释放量超标、家电质量安全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检验,对3.15央视曝光的轮胎、餐巾纸、外墙保温材料等产品进行了专项抽查,开展了人造板、化肥、危险化学品涂料专项检查,抽查840家企业51种1071批次产品,合格率为95.2%,责令17家存在问题企业进行整改,注销15家获得工业产品许可证,保障了全市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加强计量监督。联合交通部门开展了出租车计价器执法检查,查处安装“跑得快”案件2起;完成了360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及经销企业的1500批次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抽查,合格率为92%。办理计量行政许可业务661件,引导、帮扶25家企业获得计量保证确认,49家企业获得计量合格确认,提高了计量行政许可工作质量。成立了18个能源计量服务小分队,对青岛啤酒等63家用能单位进行了能源计量服务;指导、帮助海信集团公司建立配套能源计量体系,加强能源消耗的统计和分析,年节能标煤2000多吨,实现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三是加强行政执法。积极开展“双打”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5995人次,检查企业1683家,查处违法案件78起,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2起;组织桶装饮用水等专项执法活动9次,成功端掉莱西市大博金假劣葡萄酒生产窝点,查获假冒葡萄酒2709箱,果醋100余箱,涉案货值20.78万元;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69起,货值226.7789万元;受理12365举报投诉5296件,举报查实立案43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9.9万元,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
  四是加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分别召开了全市食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强制认证产品等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现场会,采取约谈企业法人代表、签订履责承诺报告、在媒体公开落实主体责任倡议书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的落实,广大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履行主体责任的义务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培训企业法人代表1078次、企业人员1751次。
  三、围绕服务稳定,不断强化食品、特种设备 “两个安全”
  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组织食品企业法人代表履责报告会52次,促进了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的提升;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审核换发生产许可证460张,其中53张判定为不合格,否决率16.2%;深入开展“食安大行动”,共组织专项检查40余次,检查企业4164家次,纠正违法违规行为150起,吊销、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40张。对815家食品生产企业的1120批次产品实施了监督抽查,合格率94.11%。加大执法力度,立案查处案件217起,取缔各类黑作坊、黑窝点145个,涉案货值475.7万元,罚没款120.3万元,其中向公安机关移交案件10起,保持了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
  二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开展气瓶充装站、工业压力管道、电梯维护保养等专项治理,查处严重隐患设备110台,立案处罚111起,罚没款51.1万元;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7347台,同比增加12.8%;全面做好《青岛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宣贯工作,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制发宣传画册和开展电梯安全进社区等形式,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特种设备安全的氛围;实行电梯维护保养、大型游乐设施运营安全管理承诺制度,在青岛日报刊登了《关于督促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和维护保养单位依法履行安全责任义务的通告》,推动了企业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保持了全市特种设备安全形势的稳定。
  四、围绕长远发展,深入抓好队伍、技术、制度、文化“四项建设”
  一是深化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6名公务员、30名参公人员,充实了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力量;通过公开招聘17名技术机构高学历人才(其中博士2名,硕士11名),提升了事业单位检验检测队伍能力;通过公开竞争上岗,配齐配强了基层班子。
  二是深化技术建设。牵头负责的蓝色经济区建设试点项目有序推进,已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了成立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的申请;编撰并发布《全市质监系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纺织机械质检中心获批筹建;“计量器具防作弊系统”等6个项目一次性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
  三是深化制度建设。坚持“明确职责,打造流程”,先后制修定相关制度70余项,明确工作岗位145个(类),制定工作流程153个,有效规范了行政行为。从125部常用法律法规中梳理出行政处罚事项553项,设定裁量标准2450个,组织开发案件网络运行系统18个,实现了行政处罚案件的规范运行。
  四是深化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一切为了质量”、“爱心、用心、细心、责任心”、“保障安全靠得住、提供服务信得过”的质监品牌、精神、目标的内涵,不断凝心聚力,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质监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保障能力仍需加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监管体制机制要创新等,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强化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健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大质量意识、质量行为的宣传、推广、普及力度,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