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市国有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市政府国资委突出“转型、整合、提升”三大主题,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影响,坚定不移地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工作力度,推动了国有经济稳步发展。预计2011年监管企业资产总额3606亿元,国有资产总额7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经济效益继续延续向好趋势,预计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在五个计划单列市排名第二。
一、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改革。实施机械总公司、益青公司、二轻总公司、纺织总公司、海珊集团等5家资产经营公司一揽子撤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标志着我市资产经营公司改革全面完成。二是整合重组企业托管中心。将市工业企业托管中心、商业企业托管中心、物资企业托管中心整合,成立市企业托管中心,实现了“统筹运用资源、统一政策把握、统一管理模式”的要求,配套改革的体系框架基本完善。三是整合国有产权链条。完成开源集团隶属关系调整,青建集团国有股权划转等一批国有产权的调整划转工作,国有产权链条关系进一步理顺。
二、规划引导,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优化发展规划。制定《青岛市国有企业“十二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国有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组织企业做好三年发展规划编制,对青岛港集团等19户企业主业和重要子企业进行了调整确认。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十二五期间我市国有企业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确定了海信集团、红星化工等8家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和红星新能源材料等10余项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项目。三是收缩行业布局。大力实施非主业行业清理整合工作,清理整合权属企业26户,国有资本的行业分布已从2010年48个收缩到45个。四是压缩管理层级。重点强化对政府投资类公司三级及以下公司的清理整合工作,压缩管理层级,防范风险。国信集团经整合形成实业、服务业、金融和置业四大业务板块,城投集团拟将9大业务板块整合为5大业务板块,并全面推行公司内部事业部制模式,对部分三级公司上划层级,实行集中经营、统一管理。至11月份,国信、华通、城投3家政府投资公司整合清理三级及以下公司13户。
三、组合发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一是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升级取得成效。海湾集团、青钢集团的整体搬迁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海晶化工搬迁改造项目规划论证、土地征用和技术引进工作已经完成,双桃化工新河新区一期项目年底前可投入试生产,青岛化工一南一北的产业园区规划发展雏形已经形成。青钢集团搬迁改造的球团和焦化项目已获批准,与泰能集团焦化捆绑搬迁董家口港工作已正式启动。青岛密封公司等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也正在组织实施。二是企业战略合作发展取得成效。青啤股份继成功收购山东银麦啤酒之后,又出资8000万元收购杭州新安江啤酒,随着珠海、福州等扩建项目竣工投产,扬州、宿迁投资项目也已陆续开工。海湾集团再度与日本住友株式会社联手,在广东佛山设立年产30万吨化肥生产线已投入运营。青岛港集团联合美国总统轮船等以“四国八方”投资21亿元人民币在青岛前湾港区又设立新的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三是企业融资发展取得成效。泰能集团发行企业债券融资8亿元,实现增资5亿元。城投集团17亿元企业债券发行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初审。港投集团实现增资9700万元。青岛港集团实现增资6000万元。四是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企业发展取得成效。预算按排5000万元支持海信集团创新研发,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五是企业节能环保工作取得成效。青钢集团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投资5亿余元的环保洁净钢生产线技改工程、投资4.5亿元的优特钢高线技改工程相继竣工投产,综合能耗显著下降。海湾集团实施离子膜电解槽替代隔膜电解槽烧碱等节能项目,完成节能2.5万吨标煤。
四、关注民生,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
一是国有企业勇挑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重担。国信集团投资、承建、运营的胶州湾隧道竣工通车,城投集团、市政集团投资承建的胶州湾跨海大桥接线工程和胶州湾隧道接线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泰能集团投资1.3亿元实施水清沟热电厂改扩建工程,热电集团投资4600余万元实施33个供热项目改扩建,两公司新增供热面积335万平米。房产置业集团投资1000余万元维修改造老城区老旧房屋5万余平米。交运集团购置校车20辆、更新公交车辆38辆、公交集团更新公交车辆253辆,改善了学生和市民的出行乘车条件。二是国有企业税收贡献进一步提高。至10月份监管范围内国有企业累计上交税金84.69亿元,同比增长22.25%。三是国有企业重视和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至11月份,共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资金近500万元,其中青啤集团捐赠100万元设立了青啤关爱基金,捐赠40万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捐赠50万元支持日喀则教育扶贫;青岛港集团捐赠100万元支持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海润集团捐赠20余万元帮扶胶南市村庄饮水工程。
五、强化监管,国有资产监管效能得到新的提高
一是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拟定了《关于加强国有投融资公司风险管控的意见》,重点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将企业自营项目与政府公益项目分离,实施分类考核。强化监管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应用已搭建的出资人财务监督信息平台,每月对标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资产质量、财务风险、发展能力,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提示。稳步推进企业财务预算工作,青岛港集团等5家企业财务预算试点工作顺利实施。二是完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经济增加值、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纳入考核,引导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实施行业分类对标考核,出台《青岛市政府投资类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与薪酬管理的意见》,建立符合政府管理导向和企业发展要求的业绩考核与薪酬管控机制。完成2010年度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及2008-2010年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强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按照“效益增、薪酬增,效益减、薪酬降”的原则,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已从2005前年的较高值大幅回落。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照企业职工工资增幅高于企业负责人薪酬增幅的原则,职工年平均工资已由2005年前的2.2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7万元,增幅68.2%。三是加强资产评估与产权交易管理。规范评估审核制度,改进评估工作方式,对重点项目实行专家论证,提高了资产评估质量。至11月份,审核备案评估项目84项,评估净资产增值21亿元,增值率48.79%。推行国有产权交易广域网竞价,落实国有产权公开交易、阳光操作,确保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保值增值。至11月份,完成国有产权交易19项,公开交易成交增值0.8亿元,增值率12.47%,市属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入市率、挂牌交易率均达到100%。四是加强外派监督管理。向市集体企业联社、市企业托管中心派出监事会,向泰能、热电、自来水、开源4家市政公司派出监事会,实现外派监督工作全覆盖。强化日常监督,实时监督企业重大事项。完成24户企业的年度监督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135个问题,明确整改要求,督促企业抓好整改落实。五是服务促进监管效能提高。创新建立服务企业工作考核办法,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处室联系服务企业活动,采取全员参与、分组对接,调研摸清企业服务需求,形成服务台帐,限时解决。实施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和业绩考核专项审计“两审合一”措施,强化业绩考核专项审计稽查,减轻企业负担。在下放企业须有董事会确定事项的同时,切实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和投资行为的工作稽查,制定《青岛市企业国有资产稽查暂行办法》,对占有、使用、服务国有资产的企业和单位实施专项稽查。
国有企业实现保值增值,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差距也不容忽视,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工作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行业跨度过宽、产权链条过长。二是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集团三、四级以下企业面广量大、管理层级过多过乱,管控能力薄弱。一些企业产品老化,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三是企业改革调整任务更加艰巨,改革成本增加,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仍不足。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仍不能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要求。五是国资监管的机制有待完善,科学监管的手段有待提高,尤其是企业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管控需进一步强化。
2012年,市政府国资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虚心接受市民和社会各界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中肯意见和建议,全力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两大任务,着力解决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收缩国有经济行业跨度、紧缩国有产权链条、压缩企业管理层级为重要手段,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调整;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扎实地推进企业改革调整重组工作;推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强化企业练内功;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增长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推动全市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