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1-12-17
字体大小: 打印

   
  市商务局承担的外经贸和商贸流通管理职能,与市民百姓紧密相连、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广大市民对商务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今年以来我局已经组织参与了13场网络访谈活动,接受网民提问和意见建议336条。对于这些问题和建议,我们高度重视,全部按期回复办理;同时,为方便沟通交流,我们还建立了网络问政常态化工作机制。
  在全体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鼎力支持下,我局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深入做好“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四篇文章,围绕“扩消费、拓外需、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总体思路,全力推动商务事业实现规模、质量同步提升,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2000亿元,增长16.5%以上;出口400亿美元左右,增长20%;到账外资38亿美元左右,增长34%,全面超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围绕“商务为民、商务利民、商务惠民”这一核心,我们全年重点抓了9项工作:
  1、抓市场调控保障,确保生活必需品丰足安全。时刻把民生需求放在首位,为保障市场供应充足稳定,坚持每日监测、及时调控,全年安排落实2.25万吨蔬菜和猪肉储备,同比增加8000吨。为丰富市民“菜篮子”,开展了跨区产销合作,加大河北、潍坊等外地蔬菜调入力度;努力扩大本地蔬菜上市量,组织商场超市、集团伙食单位与生产基地、农业合作社有效对接,发展订单生产;为解决“卖难买贵”问题,开展了“区市结对地产蔬菜进社区”、“周末车载蔬菜进社区”等促销活动,预计年底前可销售1000吨,受到市民普遍欢迎。为保障“菜篮子”消费安全,加快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在186家单位建成运行肉类追溯终端,相关经验在全国会上推广;健全“菜篮子”商品三级监测网络,全年检测蔬菜83.5万批次、协议销毁不合格蔬菜33吨;规范屠宰和销售管理,加快推进万福集团18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放心肉”专卖店总数增至900家,覆盖全市100%社区和镇驻地;深入开展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查没非法肉品1.22万公斤。
  2、抓商贸惠民工程,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用足用好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新建农家店690处、家电下乡82.4万台、家电以旧换新69万台、“摩托车下乡” 5615辆,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积极打造“青岛之夏”购物节和青岛年货购物节“一夏一冬”两大消费品牌,推出各类特色营销活动100多项,新增消费8.6亿元。全面优化消费环境,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保知打假”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务院在我市召开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工作会议,王岐山副总理肯定青岛做法。完成国家“早餐示范工程”试点任务,新增国家级配送中心1处、固定经营网点32处、“鸥翼车”100辆,缓解了居民吃早餐难的问题。再生资源回收和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建成社区回收站点180个,免费培训以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为主的家政服务人员5000多名。
  3、抓商业设施布局优化,全面提高商贸便民水平。加强规划引导,推进集聚发展,中山路喜客来购物中心、李沧区苏宁电器胶东半岛总部、百通大厦、开发区麦凯乐购物中心等4处大型商业网点和901地景大道、太古百货、宜川路婚纱街、北宅餐饮街等4条特色商业街建成开业,新增商业面积30万平方米,拓展了居民消费空间。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5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加快“8分钟居民消费圈”建设,新发展和改造提升社区便利店190处,其中新建标准品牌连锁便利店100处,完成全年发展目标的120%,每年可为市民提供新增便利消费4000万元以上;新配置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3处,惠及周边约20万居民。
  4、抓外贸扶持和服务,出口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实施了“出口规模型、成长型、潜力型300企业跟踪扶持计划”,选派22名机关干部到相关企业挂职,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外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预计全市有实绩企业将突破1.2万家、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超过90家。确定了29个外贸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惠服务、降低资费标准。开展了送政策上门活动,举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降低出口风险等各类培训班近40场次,企业参训人员超过5000人次;组织指导企业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8次;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1400多家企业参加36个国内外展会。与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再次携手,成功举办2011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1-10月,全市出口3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5、抓招商渠道拓展,利用外资量质齐升。周密组织了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率团赴韩国、香港、德国、日本、台湾、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招商活动,实现境外大型经贸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洽谈推进了一批大项目。1-10月,全市外资到账31.8亿美元、增长45.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到63.5%,有效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批准前湾新联合集装箱码头等7个过亿美元项目,东丽医疗科技、华润风电等9个世界500强项目。批准外资并购项目38个,全市首家外资投资性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全省首个资本项下境外人民币方式出资外资项目落户我市。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活跃,共有315家企业增资16.3亿美元。中德生态园落户青岛开发区,致力于打造世界高端生态企业集聚区、生态技术研发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年底前将奠基建设。
  6、抓跨国经营能力提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导和服务并重,举办香港、南非等投资说明会10场;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促成博海建设收购新加坡顶级资质建筑企业、立行车船收购意大利游艇知名品牌、软控集团设立东南亚天然胶和轮胎加工基地等一大批项目。1-10月,全市批准境外投项目64个,中方投资4亿美元,占历年总量1/4。建立承包工程重点企业培育机制,推动建设集团、电建铁军等企业快速成长,在今年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的情况下,1-10月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8.4亿美元,保持了7%的增长。成功应对利比亚、日本等境外突发事件,保障了我市5977名外派人员的安全;全市13538名外派劳务年创收过10亿元,既增加了市民收入,又培养了各类国际化技术人才。
  7、抓关键环节突破,力推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着力抓好政策完善、园区建设、人才培养和定向招商四个关键环节,修订扶持政策,修编发展规划,成功举办了服务外包人才高峰论坛和中日信息恳谈会,引进了东元创新园、光谷软件园、中盈蓝海、简伯特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预计全年离岸外包合同额将达到2.7亿美元,同比增长80%;全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0家、同比增长33%,总数超过200家;离岸外包执行额过千万美元的外包企业达到7家,新增大学生就业近5000人,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在中国服务外包网发布的国内50个服务外包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我市排名第15位。
  8、抓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商务服务水准。充分发挥商务网站的公共信息服务功能,新增“外贸质量提升年”、“服务型机关建设年”等20个系列专题以及“世界经济数据”、“商务培训”等特色栏目。1-10月,共发布网站信息15678条,吸引了111个国家或地区的网民访问登陆,点击浏览近46万次。开发建设了手机政务信息平台,全年向企业发布各类商务信息超过9万条。实行“5+2”、“白+黑”服务制度,全年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200余项,为企业争取和兑现各类扶持资金近3.1亿元,惠及内外贸企业2600多家。为缓解外商投资企业招工难问题,会同人社局举办了“2011春季专场招聘会”,近700人达成聘用意向;分国别组织3场由市分管领导参加的外资企业座谈会,通报蓝色经济区和“十二五”规划,探讨合作机遇。
  9、抓机关党建,全力打造“商务先锋”服务品牌。注重把机关建设和党建工作与商贸惠民、外资赶超、外贸提升和人才提升紧密结合,扎实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先后开展了机关干部“五比五争”、年轻干部赴企业挂职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39名机关干部赴商务部培训、33名干部到境外培训;围绕提高执行力,开展了《致加西亚的信》主题征文活动;开设了商务图书室。商务干部“敬业、职业、专业”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商务先锋服务品牌取得成效,有关做法在全国商务系统作经验交流。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全体干部认真遵守中央、省、市廉洁从政各项规定。
  一年来,我局工作赢得上级和市民的普遍认可。我市获批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落实CEPA协议示范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和“二手车交易市场标准化”试点示范城市;青岛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城阳区被批准为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即墨、胶南分别被确定为服装和海藻制品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浮山新区被评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有19项工作成果被中央、省级媒体推广;荣获市级文明机关、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等各类奖项30多个;“行风在线”回复率和满意率100%。
  虽然我局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与领导和市民的期望相比,我们在工作水平、服务质量、作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我局会通过“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对照市民意见、对照市民要求、对照先进部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切实履行好“对市民负责、给市民谋利、为市民造福”的庄严承诺。恳请广大市民更多地关注和监督我们的工作,随时通过公开电话、在线交流等途径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内外贸“联动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商务领域“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激发发展活力、增创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商务为民、商务利民、商务惠民”工作水准,为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