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1-12-17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工业运行、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工作职责,以项目为总牵,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快信息化进程,可圆满完成年度目标。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左右,软件业务收入增长45%以上。
  一、突出重点抓运行,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年初以来,受生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持续影响,经济运行压力较大。我们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市、重点企业加快推进,工业产值保持月度千亿规模,前三季度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4.4%。
  (一)强化七大产业支撑。按照“一处一业”分工,全力推进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产业发展。1-10月,七大重点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6%,全年总量将跨越万亿。
  (二)突出重点区市拉动。按月组织区市工业运行分析调度,研究原材料、劳动力、日本地震等影响对策,与区市调研和培育新增能力,促进工业增长。1-10月,黄岛、城阳和五市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2.6%,高于全市工业3.3个百分点。
  (三)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扩大大企业直通车服务范围,帮助企业办理影响生产经营重大事项759件(次),及时解决了南车四方生产高峰用汽、北船重工上市资产等问题;1-10月,100户重点企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的38.7%。配套落实市委、市政府中小企业双“20条”政策,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专精特新”产品,扶持60户行业领先企业;1-10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3.1%,高于全市工业3.7个百分点。
  (四)加强煤电油运保障。积极协调成品油市场保供,想方设法调运电煤,组织迎峰度冬迎峰度夏,在全国多数省市出现电荒的情况下,我市电网安全平稳运行,保证了企业和居民用电。
  二、群策群力抓项目,集聚“十二五”发展后劲
  我们把抓项目作为领先发展的关键,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委上下“心里想着项目、眼睛盯着项目、手里抓着项目”,以真情争投资,抢抓机遇推项目。
  (一)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建设一批产业振兴项目。完善项目库和定期调度机制,重点推进总投资1520亿元的463个产业振兴项目,伊科思10万吨异戊橡胶等193个项目竣工投产,深海钻井平台、数控机床、生物寡糖等一批优势项目抢占了行业制高点。出台意见加快装备工业发展,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预计达到35%。
  (二)着眼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一批定向招商项目。出台发展指导目录,瞄准55类400余种关键技术和产品,协同区市和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工业定向招商。前三批305个项目已有132个落地,累计落地224个、计划总投资1414亿元,投资60亿元的福田挖掘机、投资42亿元的一汽商用车等重大项目,将成长为基地式研发总部、生产总部,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三)面向央企、民营强企、大院大所新增一批高端大项目。按照“一个产业一组招商团队,一个重大项目一名领导追踪”的工作机制,全委动员与区市一起千方百计抓信息、抓对接、抓筹备。10月底,在北京成功举办青岛工业转型升级招商会,300多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与会,扎实的前期工作、新颖的推介方式产生了震撼效应。会上集中签约了48个大项目,计划投资额1100亿元,取得了多年来我市工业招商最为显著的成效。以大唐集团投资340亿元先进制造与电力项目为代表的一批“话语权”项目,将成为我市工业新一轮发展的支撑增量。
  (四)瞄准产业集群化规划建设一批项目落地载体。编制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对现有产业园区进行优化调整,重点打造40多个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5万公顷,为项目定向落地奠定了基础。
  三、毫不放松推动结构优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我市工业已跨越万亿,转型升级是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选择,我们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突出“四条路径”,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一)传统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定期调度253个重点技改项目,1-10月完成技改投资665.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3.6%。高质量承办第四届中国绿色公司年会,600多位企业界、学界领袖到会,70多家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宣传青岛、推介项目,引导我市企业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开展清洁生产活动,完成40户自愿清洁生产企业评估,半数企业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二)新兴产业壮大。突出本土特色,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6个新兴产业。提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指导目录,引进中船重工隧道掘进机等76个项目,预期年产值1700亿元。培育骨干企业和标志性产品,投资17亿元的武船海工等113个项目投产或在建,海霸能源等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单体200亿元的产出规模,3.0兆瓦风电机组、生物疫苗、锂电池材料等,将成为我市新的标志性产品。
  (三)创新能力提高。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国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将超过26家,累计超过240家。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128项、研发投入52.8亿元,高转速工业拖动汽轮机等一批高新技术获得突破。举办首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一批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四方工业设计园等发挥了示范作用。
  (四)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新增项目向园区集聚,六大工业功能区落户投资过亿元项目369个。推动市内四区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转移,18户企业纳入搬迁启动计划,累计达到72户,其中22户新址投产,20户新厂项目在建。搬迁企业预计产值翻番,重汽专用车新厂产值将超过100亿元,是搬迁前的12倍。
  四、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我们在抓工业的同时,大力推动信息产业规模扩张,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兴业、勤政、利民等方面加快推进信息化。
  (一)打造“东园西谷”布局。依托崂山国家通信产业园,重点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云计算和软件产业,构建东部“数字产业园”;依托黄岛国际生态智慧城,重点发展先进电子制造,建设呼叫中心、SaaS平台等,构建西部“信息产业谷”。投资57亿元的中国联通创新业务研发、云计算中心,投资20亿元的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投资33亿元的计世传媒(青岛)软件园,投资42亿元的青岛国际云服务基地等一批大项目落地,标志着我市在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走在了前列,“东园西谷”格局正在形成。
  (二)深化“两化融合”。在全国率先出台两化融合评价指标,示范引领企业、行业、区域层面两化融合,培育推广两化融合示范区3个、试点园区3个、示范企业15个、示范项目30个,重点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集成应用率超过50%,形成了行业发展新模式,我市在国家、省两化融合工作会议上介绍做法。
  (三)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集中办公联合推进机制,首先在海信慧园、弘信山庄等7个居民小区,开展高清交互电视、高速互联网接入、IPTV等业务试验,试点用户达到6000户。
  (四)推广电子商务。继续推进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工程,新增使用“诚信通”、“出口通”企业1220户,“青岛电子商务专区”纳入企业10809户,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模式增加了企业开拓市场新途径。
  (五)推动物联网发展。施行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围绕现代物流、数字家庭等7个应用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落户我市。建设“无线城市”,3G移动通信基站超过7800个,开通AP接入设备60000多个,无线应急联动等20多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持之以恒构建服务平台,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
  心里想着企业、扎实为民干事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全委以服务为己任,搭建了多层次企业服务平台。
  (一)建成中小企业三级服务平台。扩大国内一流的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功能,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中小企业网等传递各类信息6.9万条次,入驻机构提供法律、技术等服务680多项,开展“小企业之家”半月讲坛、服务机构区市行等系列活动,服务企业超过12000户次。加快二、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2个区市“二级平台”全部建成,100个重点镇(街道、园区)全部建成“三级平台”。通过信息网、视频系统等实现三级平台互联互通,初步形成全国领先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二)搭建综合性展会平台。集全委之力深入筹备、抢抓档期,6月份举办国际时装周、名优产品交易会、工业设计和信息化成果展,达成采购意向16.2亿元、工业设计合作20项,互联网电视互动、时装“旗袍日”成为新亮点,时装周荣获中国会展经济贡献奖等多项国家级专业大奖,“四会合一”成为企业“时尚发布、名品交易、设计交流、技术推广”的综合平台,放大了“助力产业、服务企业、惠及民生”的叠加效应。
  (三)创新企业融资平台。创建融资超市、信用信息、统借统还3个平台,拓宽银行、担保体系、过桥资金、融资租赁、债券股权、项目融资6条路径,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43.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4倍;提供担保贷款138亿元,跃居全省第一位。1-10月,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67%、比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我市融资新模式被中央电视台连续报道。
  (四)创建中介专业服务平台。引进知名中介机构,北京中银律师等5家落户。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30家,航运交易平台成为全国七大船舶交易资质机构。率先创建政府购买服务小企业模式,16家中介机构提供低费优质服务,超过1000户小企业受益。预计全年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五)积极争取和落实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落实和争取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申报购置设备进项增值税抵扣18.1亿元,确认加计扣除研发费发生额18.2亿元;争取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国家专项资金2.83亿元,为历年最多。
  尽管我们取得很大工作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全市人民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原材料、用工、融资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企业扩张。二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尽管近两年保持高速增长,但总量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三是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全市工业实现高端发展、集聚发展的任务艰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着力解决。
  明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广大市民意见建议,扎实履行工作职责,密切关注、适时分析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突出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大主攻方向,实施先进制造业体系构建、项目建设活动深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布局优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经济运行服务保障六项行动,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恳请广大企业、广大市民一如既往地给予关注和支持、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将以此为动力,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