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回复意见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9-01-01
字体大小: 打印
  1、关于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议答复意见
  近几年,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基本经营制度入手,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纠正和处理了一大批违反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的问题,有效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合法权益。一是下大力调整和纠正“两田制”。从 2004年开始,我市全面开展了调整和纠正“两田制”工作,1144个村庄完成了“两田制”调整任务,做到了还权、还地、还利于民。二是下大力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我们加强了对换发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业务指导,专门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认真抓好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这项工作,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换发补发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区市党委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力争到2011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任务。
  2、关于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加强监督的建议答复意见
  去年以来,我们把大力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主体,列为重点工作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了指导性文件。2008年底我们制定下发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农村土地承包法流转服务体系的通知》(青政办发〔2008〕78号),并于2009年指导五市三区建立了市、区(市)、镇(街道)、村四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为促进土地流转搭建了服务平台。2010年,我们继续推动这项工作,指导镇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了从流转信息收集、登记、发布、合同签订、纠纷调处、档案管理等一整套工作规程和制度,促进了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流转土地面积48.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涉及农户14.4万户。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鼓励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进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树立规模经营主体典型,认真组织了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评选工作;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对被评选出对20个的土地规模经营大户每个补助10万元。目前,全市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到310家,经营面积达到了10.7万亩。
  3、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工作体系建设的建议答复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于2010年1月1日起已开始施行后,我们积极组织开展了仲裁员岗前业务培训工作;目前,全市共培训各级工作人员628人次,为各区市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培养了骨干。现在,胶南和平度市已建立起了区市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并开展了仲裁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指导力度,帮助其他区市尽快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及时调处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4、关于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宣传力度问题答复意见
  近年来,我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实施后,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宣传法律。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委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法律宣讲报告会、工作会、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教育广大干部深刻理解法律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法律的重要规定,切实做到“三个始终坚持、三个正确把握”,即始终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始终坚持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确把握基本原则,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正确把握法律规范,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教育广大干部依法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做到不下指标、不压任务,坚持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另一方面,坚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市农委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以领导访谈、专家讲座等形式对法律广泛进行了宣传,每年都在全市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习宣传月活动。各级通过开辟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编写黑板报、组织送法下乡、开展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并组织了一批依靠合作助农增收致富的典型,大力宣传推广,用发生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事例,教育引导农民,增强宣传的实效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普及工作推向深入。要通过学习宣传,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切实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5、关于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议答复意见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目前主要抓了四项工作:一是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累计已经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85项,制定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97项,基本涵盖本地区粮油、瓜菜、果茶等优势农产品产业。二是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抓好市和7个区市农产品质检机构国家扩大内需项目建设,依托市财政四个百万亩(小麦、蔬菜、花生、果茶)项目和“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在重点蔬菜生产镇(街道)建成29处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室,203处标准化生产基地均建成快速检测室或配备了速测仪。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市级设处、8个区市设科、93个农业镇(街道)依托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监管、203处基地设内检员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以及市级设支队、县区市设大队的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队伍。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财政投入机制。除市级财政安排5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和品牌培育外,区市财政也大多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质检体系、监督检测和品牌培育工作。
  下一步,将继续提升市、区市两级农产品质检能力,适时推进镇、村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室建设,延伸检测网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格局。
  6、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建议答复意见
  目前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落实青岛市瓜菜果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划。继续在全市实施百万亩农业优势产业财政项目,全市计划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6.3万亩,实际完成57.7万亩。二是加快“三品一标”生产基地规范建设步伐。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50万元,在全市新规范建设“三品一标”生产基地40处。目前,本地区的173处“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全部实现了“五化”(基地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检测制度化、产品无害化)规范管理。同时,争取平度大泽山葡萄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五市列为国家级无公害生产基地县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处。三是继续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统一登记制度。印发《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记录手册》2万册,全市200余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品”原料基地生产记录档案建立率达到100%。
  下一步,将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从推行“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集约化生产、健全基地生产记录档案、建立农产品快速检测点等方面入手,规范建设一批具有标准化示范带动作用的“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以生产技术规程为主体的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体系。
  7、关于大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答复意见
  关于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门立法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已颁布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门立法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近几年,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良好;截止2010年11月底,我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4225家。从2005年起,市财政连续6年每年都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共扶持了2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依托各级涉农部门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5%以上。我市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57家,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3%。依托本地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发展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拉长了优势产业的链条。如崂山的茶叶,莱西的奶牛、花生,胶州的蔬菜,胶南的果茶等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可能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设施栽培小区建设、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农村人才培训、“一村一品”等各类农业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委托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实施,实现集成投入、捆绑扶持,逐步使合作社成为实施政府农业项目的重要载体。要围绕主导产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为主要着力点,集中力量,加大措施,支持合作社改善服务手段,扩大服务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和质量。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力争培育一批知名度较高、规模比较大、产品过得硬、品牌叫得响、市场竞争力强的专业合作社。
  8、关于反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统计不准确问题答复意见
  目前,我市农业部门对农民人均收入的统计数据,是由各乡镇经管统计中心对所辖各村庄统计汇总后层层上报后汇总计算出来的。我们农业部门在农村统计中所使用的指标体系是由农业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对于农民所得的指标解释为:指农民当年从事各种生产和非生产经营活动得到的全部实际可支配收入,包括农民经营所得和从集体再分配得到的收入。我市统计部门(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是抽样统计计算的结果,与农业部门的数据渠道来源不一样,所得数据有差别,这是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也是正常的。至于个别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误差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提出要求,使基层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高度负责,实事求是地做好基础数据的录报工作。
  9、关于尽快化解村级债务,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的建议答复意见
  这些问题市农委高度重视,并于2010年4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次关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和村级债务化解情况的调研,基本了解了有关情况。目前,正在酝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有效化解村级债务问题的意见。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力求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并不断化解村级债务。
  为了保障村级组织各项开资的公开、透明,有效防止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被侵吞、挤占、挪用等违反财经济纪律的问题发生,我市村级账务普遍实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即由乡镇经管站代理村级组织进行会计记账,并对村级组织的各项开支进行严格把关审核,对于村级组织发生的各项开支发票,必须由经管站审核盖章后才能予以报销。因此,村委的财务专用章由乡镇经管站统一保管使用,但并没有要求村委会公章也由经管站保管。因此,并不会影响村民日常办事盖村委会公章的需要。
  10、关于积极组织农民筹资筹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等建议答复意见
  这些建议非常好,这些工作市农委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在全市部署开展。2010年9月,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于联合下发了《青岛市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实施方案》(青农改办字【2010】3号)、《青岛市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青财农税字【2010】4号);并召开了由各区市农业局分管局长、经管站长参加的“全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会议”;各区市也都召开了工作部署会议,并完成了摸底工作,现在这项工作正进入稳步展开阶段。2011年,市农委将进一步加强指导,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全市农村深入展开,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出资出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11、关于回农村居住大学毕业生享受农村居民待遇的建议答复意见
  这项建议已经有了解决办法, 1997年以后的大中专学生,如果毕业后未经就业主管部门派遣落实工作单位而回原籍农村落户,则应当享受和本村村民同等权利和义务。山东省公安厅、民政厅、农业厅、人事厅、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未落实工作单位普通大中专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回原籍落户有关问题的通知》( 鲁公发[2008]269号)名确规定——1997年以来未经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派遣到工作单位的大中专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回原籍农村落户的,仍属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村民的各项权利,履行各项村民义务。
  12、关于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其他建议答复意见
  近几年来,市农委始终坚持抓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不放松,有效确保了农民负担不反弹。一是加强全面检查。每年以市减负办名义,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物价局、市纠风办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市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市减负办的名义统一向各区市党委政府反馈,并提出整改要求。通过检查和各区市整改,有效解决了一批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二是认真查处农民群众通过农业信访、“行风在线”等渠道反映的突出问题。对每一件(个)问题,都及时安排专人与相关群众联系,及时对各区市农业部进行督办,认真提出处理意见并抓好落实。三是认真解答农民群众通过“12316”专家热线、“85912560”政策咨询热线等反映的问题。对农民群众提出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耐心解答,对于不属于农委职责范围的问题,我们也积极为农民群众提出建议,想方设法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农民负担监管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强化农民负担案件的调处力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有效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3、关于测土配肥,为农民办实事有关建议答复意见
  我市自2006年起开始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至今已经覆盖全市主要农业区。其中2006年开始实施的项目县为即墨市、莱西市,2007年为平度市、胶南市,2008年为胶州市,2009年为崂山、黄岛、城阳三区打包实施。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覆盖率为目标,按照“测、配、产、供、施”技术路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分级负责、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夯实基础工作,典型示范带动,加强培训指导,推进企业参与,创新推广机制等措施,服务粮油高产创建和果菜茶标准园创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扩大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推进配方肥统配统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测土环节”是免费的,配方是由我市农业专家根据当前土壤养分状况和种植作物品种需肥规律制定的,配方肥由经过公开招标中标的企业生产,并随时接受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质量检测,以确保质量。我市的农民朋友如果在施肥过程中需要咨询,可与当地农业局土肥站或直接与青岛市土肥站联系,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14、关于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建议答复意见
  我们抓住春季这个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紧密结合我市农业春季生产实际,于每年3月,组织种植、畜牧、农机三个行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了以“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春季百村千户科技行活动。
  通过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送农业科技下乡、推介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举办农业技术讲座、进行新型农民培训,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农业第一线,“手把手、面对面”的开展技术服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在实践当中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同时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了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能力水平,加速了新型农民培育,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热情,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素质。
  今后,我们将根据以上几位农民朋友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农业科技下乡的力度,创新农业推广机制,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
  15、关于对大力推广无公害技术防治农作物害虫的建议答复意见
  由于气候、栽培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全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十分复杂,防治难度加大,田间用药量逐年增加,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加重了农药污染,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推广优化、集成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非化学防治技术,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增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优化集成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控技术。二是扩大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规模。三是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将粮食作物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经济作物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 以内。四是替代高毒农药,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田间生态环境。
     下一步主要是普及“绿色植保”技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继续在市区开展各种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建设,重点做好蔬菜、果树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2011年计划示范面积达到20万亩,以此带动全市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争取青岛市财政病虫绿色防控补助资金,加大防控物资的投入力度,主推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等诱杀技术、防虫网控害技术,推广云菊、苦参碱、白僵菌、Bt等生物防控技术,使我市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上一个新台阶。  
  16、有关农村扶贫所涉及建议答复意见
  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贫困村庄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针对生产和生活中最需解决的困难,在平度、莱西、即墨、胶南和胶州五市共完成农村扶贫开发项目43个,总投资700万元。重点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设施种植小区,引导经济欠发达村在财政资金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路子。在项目安排上,重点包括修建设施种植小区内小型蓄排水工程,修建桥涵、生产道路、铺设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扩建畜牧养殖小区,小型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建设项目和。包括修整村庄道路、疏通排水系统、用电设施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
  为了扎扎实实做好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水平,2011年农村扶贫开发以人均最低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最低数字为准,选定应扶持的贫困村。拟上项目要确实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充分体现村民的愿望和利益。严格按照《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资金使用范围使用资金,扶贫项目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日常检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和审计等部门的作用,把监督检查工作贯穿于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要针对近年来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制定整改措施,充分发挥扶贫开发资金的效益,推动新农村建设。
  17、关于拓展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农民收入基本稳定的建议答复意见
  青岛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我市试点任务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目前主要在各市开设了小麦、玉米、奶牛、能繁母猪四个险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努力工作和配合下,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督,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农业政策性保险这一惠农政策得到了有效贯彻和落实。四个险种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做到了应保尽保。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试点工作方案部署,继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同时积极探索和研究健全农业保险、农业巨灾风险补偿等制度,扩大政策性保险试点,对小麦、玉米、能繁母猪、奶牛争取在全市实现全面覆盖,积极探讨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的保险试点,逐步增加保险品种。
  18、关于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 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建议答复意见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运行,青岛市初步构建了农业信息体系基本框架。建立了以“青岛农经网”为中心的市、县、乡三级节点互联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开通了“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建设了“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在青岛广播电台开通了“农业专家在线”栏目,建成并开通市、市(区)、镇三级农业网站100余家;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及龙头企业、经销大户、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的信息员队伍200余人。网络服务体系的初步形成,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下一步要依托“青岛农经网”和“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建设开通12316农业短信服务系统。2011年我们将以农资经营网点和合作组织为依托,建立一批12316农技远程视频诊断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随时到就近的12316视频诊断点向专家进行远程视频咨询,专家通过网络视频传送的图像,专家可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并提出防治方法,真正实现12316专家与农民远程可视化交流,“面对面”服务。通过建立青岛市统一的名优农产品查询服务平台,帮助消费者快速、准确地了解自己所需产品信息。将二维码制成标签贴到农产品包装上,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只需手机扫码、发短信或登陆网站,即可随时随地地查询产品源信息与质量认证信息,并可及时举报虚假、错误信息,遇到质量不合格产品,还可及时地追根溯源。选取部分合作组织、农资销售点及批发市场进行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开展技术培训、远程视频诊断、信息查询与发布等不同方式的信息服务,探索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培育一批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农业信息服务试点示范单位,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19、关于构建产销一体化体系 架起农民与市场桥梁建议答复意见
  近年来,我市注重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畅通农业信息,依托青岛农经网,开发建设了青岛市农产品市场价格统计分析系统,制定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日报制度,对全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实时监测,每天形成价格日报。我们依托青岛农经网,开辟“网上展厅”专栏,现有注册企业1000余家,全年累计发布供求信息28万余条,已经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网上促销平台。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始于2005年,目前已举办了5届,共吸引了4000多家企业参展,到会参观群众200万人次,贸易成交金额160亿元,现场销售额12亿元,现已成为山东半岛乃至全国农产品的重要展示交易平台,并跻身国内重要农业展会行列。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近年来,共组织各地农业部门累计举办各种展会和现场对接活动600多场次,参观群众人数1300多万人次,实现贸易成交金额3500多亿元。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浙江农博会、郑州农博会等一批推介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于推进营销促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大力建立健全“四大工作机制”。 一是预警预报机制。加强网情监测,跟踪媒体报道,强化农业系统信息报送,及时掌握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及影响。二是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农产品应急促销工作预案,发现市场滞销问题,及时启动应对。三是宣传引导机制。利用媒体加强促销宣传和信息发布,开辟农产品促销网络平台,引导产销对接,帮助树立消费信心。四是部门协调机制。积极与发改、商务、交通等部门协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进出口调节和绿色通道等政策,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
  20、关于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加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议答复意见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接受、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好“四大工程”:一是突出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在全市选择200个示范村,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突出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名优果品等培训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突出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动员和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进村讲课、田间指导、发放资料、科技直通车播放科技资料等,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三是突出抓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截止到目前,共有20.5万人参加培训,其中有15.4万人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绿色证书。四是突出抓好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直播平台和青岛农经网等各种农村远程教育服务资源作用,将现代方式与传统方式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了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技能性培训与系统性教育相结合。
  下一步我们要以农业实用技术为培训重点,按照实效、实用的原则,从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出发,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确定培训内容,切实抓好培训。要以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产品产后增值等为主要内容,推进我委“情系三农”服务品牌活动的深入开展。要让技术培训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真正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技术,科技人员就培训什么内容。
  21、关于健全基层农推广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议答复意见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我们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青政发〔2008〕55号),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和工作职责,要求用三年时间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运行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我们在胶南市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下一步全面展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建立起以市级良种引育中心为龙头、县级良种展示示范分中心为骨干、镇级展示点和村级示范点为支撑的四级示范推广体系,在全市搭建起新品种展示交流服务平台。
  我们将认真按照农业部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全力抓好2011年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的组织实施工作,因地制宜地推进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和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等措施,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推广机构、提高队伍素质、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同时大胆创新推广机制和推广方式,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积极鼓励、引导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科研和教育等机构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2、关于积极开展高产攻关,着力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建议答复意见
  高产创建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关键性重大举措。从2008年开始,我们详细制定了高产创建实施方案,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强化工作措施, 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小麦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726公斤,玉米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812公斤,双双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我市小麦“十、百、万”高产创建示范田经省厅专家验收,全部达到即定目标。我们在每个万亩示范片内各建立一个百亩示范方和十亩攻关田,并在周边建立辐射区,形成“十、百、万”宝塔式结构。在项目区内,我们全面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等“五个统一”,实现了所有高产创建示范片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达到100%、机械耕种达到100%。通过这种宝塔式结构向下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户,更大的面积进入到高产、超高产的行列。经过初测、复测和实打验收,2010年全市8个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均超超过600公斤。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搞好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开展高产创进活动,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23、关于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建议答复意见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关键要创新农技推广模式,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创新农技推广模式上,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实施农业科技发布制度。为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引导广大农民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广泛征集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每年确定20项主推技术和70个主导品种,向农民群众推介发布。2007年以来,与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推广相关项目的配套资金总额达到4.6亿多元,有效地保证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二是突出抓好农业科技示范。从2000年开始,我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扶持一批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三是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采取赶科技大集、举办科技讲座、建科普宣传栏、农业科技大篷车巡游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为着力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积极组织事业站所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联户活动,每年重点扶持10处以上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人员每年联系1-2户、指导培训联系户3次以上,活动实施以来,共指导培训10万多人次,示范带动农户3万余户,增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推介发布制度,推介2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70个农业新品种,采取送科技下乡、科技联户等多种形式,结合科技入户、科技培训、良种补贴等项目实施,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真正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及时送到农民手中。
  24、关于精心组织品牌创建评选活动建议答复意见
  开展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创建评选活动,是青岛市政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我们全力投入,用心组织,在调研确定活动方案、细化工作流程和保障措施基础上,以强化六项措施和开展十项重大活动来培育、发展和保护品牌。尤其是通过五四广场启动仪式、产品展示活动的精心策划,以及在青岛日报、财经日报、广播电台、农经网等媒体和公交巴士的极力宣传,不仅使活动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而且也确保了品牌创建评选活动的顺利推进。通过为期四个月的活动开展,经公众投票和专家评选,在参与活动的132个种养殖农产品中,成功评选出了青岛市十大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和30个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并集中亮相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成为今年青岛农交会的一个亮点,受到了国内外客商、市民和媒体的青睐,农业部和省、市领导亲临展区为获奖企业授牌。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工作。巩固品牌创建评选活动工作成果,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把标准化生产理念贯穿到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加大营销推介,强化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实现品牌农业快速发展。
  25、关于重点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建议答复意见
  我们在2010年制定了《2010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施方案》,按照“重点领域、重点季节、重点产品”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格局,进一步完善例行监测制度,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地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一是配合实施部、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二是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抽检。三是组织实施节会期间农产品质量监测。组织基层区市开展了春节、清明、五一和国庆节期间农产品质量专项监测。
  下一步,将扩大监测范围和产品种类,把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蔬菜、水果、茶叶基地农产品市级以上监测覆盖面达到80%以上。
  26、关于突出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建议答复意见
  我们结合“农药四培育活动”开展,在全市推行挂牌制度、农资进销货台帐制度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制度,农药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分别组织开展了春、秋季农资打假以及涉嫌违规农药企业清查、高毒农药清缴和农药市场监督抽查等十项行动,重点加大对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最近重点加强农产品生产用药检查。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严格落实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制度,加强定点经营单位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购销台账、专人专管等五项制度,推行连锁配送,实行挂牌经营和动态监管,严把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流向,实行农药可追溯管理。坚持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执法检查为手段,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活动,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农资质量抽检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冒伪劣、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杜绝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基本解决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基地使用违禁农药问题。
  27、关于加大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建议答复意见
  根据市政府提出的以地标产品促进品牌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思路,坚持“突出精品、弘扬名牌、优势先行、分类指导”的原则,一方面深入基层对地域特色明确、品质优良、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传统品牌农产品,重点进行挖掘和培育,另一方面对当地领导重视、工作积极性高、资源优势突出、申报主题明确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主动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旧店苹果、莱西大花生、胶州湾蛤蜊等24个地理标志产品。继续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2010年新认证了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有机)食品23个。组织49家认证企业参加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海有机食品博览会和绿色食品博览会,分别获优秀组织奖。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工作。巩固品牌创建评选活动工作成果,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把标准化生产理念贯穿到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加大营销推介,强化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实现品牌农业快速发展。
  28、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答复意见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关系民生和稳定的大事,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和结构,落实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相关项目,认真落实种粮农民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抓好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降低灾害损失,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按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提高单产,保粮食安全”的发展思路,采取严格措施,确保粮食种植面积600万亩,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总产稳定在300万吨左右。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和小杂粮和特色粮食作物,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全市粮食有效自给率达到70%。
  29、关于突出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答复意见
  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力争在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品种特色化、市场国际化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增加投入,推进花生、果茶百万亩示范区建设,提升蔬菜、果品、油料等传统主导产业生产水平,迅速膨胀茶叶、花卉和特色粮食作物等新兴产业。继续扶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培育支柱产业,促进特色农业向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在全市培育起一批特色突出的专业镇、专业村,建设一批成方连片的规模化经营的特色生产基地。
  30、关于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增收的建议答复意见
  我市蔬菜种植品种较为齐全,但也比较分散。从全市生产情况看,露地菜面积大于设施栽培面积,设施栽培蔬菜效益好于露地蔬菜。为此,2007年,我市制定出台了扶持规模发展设施栽培的政策措施,对集中连片发展20个标准式冬暖棚的设施栽培小区,每个大棚直接补贴农户5000元,同时视规模大小给予小区一定扶持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四年来,全市新上标准化设施栽培小区158个。下一步,要继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规模发展设施栽培,改善我市的蔬菜、果品种植结构,争取五年内,设施栽培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温室要达到10万亩。
  31、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议答复意见
  为加快成果推广步伐,青岛市人民政府与青岛农业大学就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签署了合作意向书,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通过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青岛农业大学在科技人才、科研设施和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构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平台,加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携手解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共同打造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战略合作实施以来,30余个区市、市直有关部门及有关企业,分别同青岛农业大学签订了具体的合作协议,聘请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担任产业发展顾问、定期开展科技培训、共同组织送科技人才下乡、进行名牌农产品开发、合作建立中试教学实习基地等。同时,今年我们还组织成立了青岛市农业专家顾问团,下设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和茶叶等六个分团,目前顾问团已逐步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团”、新型农民培养的“导师团”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帮扶团”。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趟出了一条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院校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极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地步伐,创新了我市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平台,携手解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共同组织科技人才下乡、进行名牌农产品开发、合作建立中试教学实习基地等,促进有关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关键农业技术攻关。继续加强农科院 “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体系建设,启动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青岛农业科技大厦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32、关于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建议答复意见
  自200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围绕特色种植业、旅游观光农业,每年扶持建设10个集生产经营、科技示范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截止2010年,累计扶持98个次市级农业重点园区。目前,我市各类农业示范园区282个,其中国家级2个,地市级47个,县级以下233个,园区总面积15.9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2万亩。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依托蔬菜、林果、花卉、茶叶和休闲旅游等产业,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扶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33、关于提供给农村的小麦玉米种子能确保是良种建议答复意见
  近年来,市农委通过加强种子示范,加强农作物管理,促进农作物良种推广,良种覆盖率有了较大提高,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达到100%。下一步主要是组织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在审定品种范围内筛选适合青岛地区种植的品种,组织专家筛选确定青岛的主推品种,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引导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在小麦及玉米种子销售前,对销售种子进行质量监督抽查,进行室内种子质量检验及田间种植鉴定,对不合格种子坚决进行转商或报废,确保种子质量。组织农业执法人员不定期对种子市场进行检查,严厉查处制售假劣种子行为,维护种子市场秩序。在五市进行优惠统一供种,所需种子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加强供种管理,在收获前和供种前分别进行严格的田间检验和室内质量检验,确保供种小麦质量。
  34、关于严厉打击假种子、农药等坑农害农行为的建议答复意见
  2010年结合农时季节,先后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农产品包装标识专项执法等十项重点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4105人(次),检查农资企业1093家,立案查处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案件316件,受理投诉举报案件61起;查获假冒伪劣种子14.7吨、农药10.2吨、肥料63.3吨,集中销毁近年来查获的不合格农药160余吨(包括质监局查获的不合格农药120吨)。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农资打假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会积极采纳您对我们的工作的建议,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35、关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建议答复意见
  发展“一村一品”, 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市财政每年拨出1200万元专项资金,对10个“一镇一业”示范镇、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进行表彰奖励,市政府召开全市“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场会进行动员和部署。通过政策驱动、典型带动、动员发动,我市“一村一品”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市发展“一村一品”的村庄已达到1415个,占郊区五市三区行政村(居)总数的22.5%,其中,501个村(居)达到青岛市“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占郊区五市三区行政村(居)总数的8%。截止到2010年底,有300个村(居)达到青岛市“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占4.8%。
   下一步要增加资金投入,将“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发展正式列入我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加大市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重点用于扶持10个“一镇一业” 和1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快速发展。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能力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及时总结推广“一村一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我市“一村一品”知名度,努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36、关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落实扶持政策等建议答复意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市委市政府也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累计近百亿元,重点用于对农民补贴和加强农村“路水电气医学文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
  目前,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我们已初步提出了一些对农业和农村进一步增加投入的规划意见。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出进一步加大投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您对三农问题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37、有关农业产业化所涉及建议答复意见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花生、蔬菜、面粉、饲料、果品、茶叶、肉类、乳品、水产等加工产业链和农产品流通十大产业链,优势区域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出现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出口发展迅速,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扩大,产业化主导产业已经形成。
  今后,我们将以培育壮大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资源整和,使企业龙头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中央和省市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原则,集中引导各级财政和信贷资金,重点扶持10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取2011年有7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同时,利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扶持新建的与优势产业产品配套的精深加工企业和项目,扶持提升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机群发展、梯次发展的新格局。积极引导各类产业资本向农业产业化方向聚集,通过各类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通过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的规模发展。
  我们正在组织编制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我们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论证,全面摸清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按照构建绿色农产品基地及培育发展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思路,本着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全市的“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总目标,结合全市农业资源的优势和特点,针对各个行业的制约因素、行业特点、薄弱环节等方面,科学地制定发展目标,确立区域规划,既要避免产业雷同,又要处理好种、养、加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尽快形成以粮油、蔬菜、花生、果树、茶叶、畜牧、水产等我市十大主要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科学指导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38、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关建议答复意见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县域经济得以长足发展。2008年我市县域(五市和城阳区,下同)完成GDP 2727.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3.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21.8%和7.7%;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1.5%、33.2%和52.9%。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规模档次以及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等与苏州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与省内先进县市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下步工作:一是强化工业立市观念。工业兴则县域兴,工业强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全市强。更加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把工业发展摆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倾斜战略,尽快形成以工业带动其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二是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加快县域经济,必须与本地的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重要因素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科学谋划。三是注重协调推进。立足实际,突出区位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两大引擎,把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农村城镇化、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要的抓手,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服务保障全面细化,为县域经济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四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综合采取经济的、行政等手段,以培育县域六大产业基地为抓手,以项目为引领,加快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争取在两、三年内,使县域六个功能区有一个较快发展,园区内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五是积极培育临港、临空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充分借助胶南董家口港发展契机,规划确定胶南、胶州等核心辐射带动区,依据港口功能定位,研究制定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董家口港为中心,临港产业区、辐射带动区、配套加工区等港口产业配套服务链,使县域经济发展直接融入到国际化港口营运发展的大合唱。六是完善设施,以城镇化推进工业化进程。借助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和大城市企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县域重大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加快重点项目投资的推进。
  39、关于对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面相关意见建议答复意见
   首先感谢多年来广大市民朋友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做出的重大部署。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精神,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460万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当然,与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在这次“三民”活动中,广大市民朋友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增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群众、履职为民。
  近期,我们正在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其他有关会议的部署,充分吸收市民朋友们的意见建议,认真谋划青岛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征求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初步计划2011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重点办好一批实事,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进。我们拟办的实事,还没有全部涵盖市民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下步我们要加大抓落实的力度,对广大市民提出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要求,我们能办的抓紧落实,暂时不具备条件办的要深入调研,争取创造条件尽快落实。诚恳地欢迎广大市民朋友们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