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回复意见建议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9-01-01
字体大小: 打印

  一、关于“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改革”的意见建议
  回复意见: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科技企业的支持
  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国家和我市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从国家及我市财政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自1999年开始,国家设立了专门用于支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初创期、成长期中小企业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共服务机构。自该基金设立以来,我市共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58项,获得国家资金22546万元,一批初创期小企业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型企业,高校软控、金王集团、特瑞德等企业成功上市,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良好氛围,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了科研任务来源于产业,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科技发展依赖于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大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6年,我市启动了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并逐年扩大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共安排资金7005万元,累计支持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249家,各类项目339个,其中培育项目253个,滚动项目67个,重点项目19个。培育计划通过滚动支持的方式,培育一批具有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我市经济、科技快速发展。
  目前,市科技局与市相关部门开展了融资直通车计划、投资公司计划、上市融资计划,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在金融产品、信贷管理、抵押担保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宽松的担保条件和更低廉的信贷成本,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对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产业基础较好的企业,提供上市前辅导和系统性服务以及配套政策支持,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使中小企业尽快作大作强,成为我市科技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市科技局下一步将紧密围绕我市“双高”规划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推进技术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的开展,发挥国家和我市各类项目的政策引领作用,通过中小企业培育和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继续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通过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的组织实施,做好为中小企业服务工作。
  (二)加强科技计划对有关领域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市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把自主创新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在全市财政支出全面收紧的情况下仍然进一步增加了财政科技投入。特别是,2010年,我市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安排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在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我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一是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架构。对接国家科技计划设置,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市科技计划设立了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创新体系建设计划、产学研合作引导计划、关键技术攻关计划、专项计划等五大计划类别。科技计划覆盖领域更加全面,科技创新重点更加突出,仅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中支持资金100万元以上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为例,2009年立项14项,2010年大幅增至32项。
  二是不断加强区域发展统筹。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市内四区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高新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重点支持高端研发体系和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建设,五市重点支持特色科技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为了加快五市的科技发展,近年来我市财政科技投入对五市的支持比重也在逐步增加。
  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契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加强对企业研发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全力促使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拢,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特别是,针对全市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2006年启动了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将通过培育计划的滚动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具有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我市经济、科技快速发展。
  四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2010年我市支持面对高校和院所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就达86项。“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将进一步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用于基础研究,以加强我市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国内外科学前沿的结合,全面提升我市新兴产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
  五是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我市与中科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一批中科院系统研发机构落户我市,二百余项院市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我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不断深入,合作项目数量大幅增长,合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三个科技合作基地获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六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市发布实施了《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出台了《青岛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办法》,建设了(青岛)专利展示交易平台,在62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截至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累计总量分别达到3.78万件和1.82万件,同比增长120%和110%。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世界眼光审视自我,以国际标准定位目标,以本土优势参与竞争,按照建设“创新、高端、蓝色、智能、生态、安全”青岛的要求,在科技计划的设置和安排上,更加紧密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加广泛地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使我市科技计划能够更加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大局,更能体现我市自主创新的特色和优势,使社会大众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科技创新的成果。
  (三)加强科技计划管理与改革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计划与管理按照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原则,强化管理与改革,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公开、规范和高效。
  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与技术进步法》的要求,配合我市科技进步条例的出台,协调市有关部门加大科技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断优化项目支持方向,注重提高项目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转化,更好的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支持一批代表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重大项目。
  二是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历年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根据企业的成长性和自身发展需求,快速审贷,优先优惠支持,帮助企业减轻融资压力,加强融资力度,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深入深化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强化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和资金监管,保障科技经费的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和资源共享,建立青岛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公用,提高我市科技资源的利用率。
  五是加强科技计划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针对科技项目计划和申报流程特点,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全面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和流程监控的科技计划管理,切实促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公开、公正、透明。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突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重点投入,调整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培育等科技项目投入结构;探索科技计划项目贷款贴息、拨改投等多种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推进第三方监理工作,进一步规范计划项目申报评审、动态监管和审计验收,制定出台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和验收审核规范,不断提高项目运行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对科技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引导与支持
  围绕加快促进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市科技局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努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经济发展实现好又快发展。2010年初,我市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为了落实试点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八方面重点任务,即“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平台搭建、产业基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团队引进、战略联盟建设、创新企业培育、先进技术引进”,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人才团队、创新联盟等各类要素目标,确定了支持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围绕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我市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工作,在今年10月份,市科技局与青岛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青岛银行将为市科技局认定推荐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支持。为了落实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启动“科技金融专项行动”,旨在为我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优惠、便捷、高效的金融支持。“科技金融专项行动”主要支持青岛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即在青岛市注册成立的,按照国家、市有关政策规定和工作流程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创新型企业,以及获得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立项支持的企业。青岛银行负责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贷流程,对加入“科技金融专项行动诚信企业数据库”的企业给予优惠优先支持,信贷优惠主要包括:原则上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下浮执行;对资金需求额度较大的企业,在企业提供的抵押物折算值、担保额度的基础上,增加10—50%授信额度,该部分额度可以用无形资产或者股权质押;对缺乏有形抵押物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由担保机构担保,可以给予其相当于有形净资产额10—50%或者上年度销售收入的10—50%的短期无抵押授信;流动资金贷款最长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贷款最长不超过5年。
  (五)加强技术标准研究
  近年来,市科技局围绕“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重点组织开展自主创新技术融入技术标准的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前期组织开展的技术标准研究项目前已取得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10年,为推动十大产业基地和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为优势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标准支撑,重点支持了由各类科技计划形成的新兴科技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先技术,具备相应标准前期工作基础和条件,能够通过优势技术(专利)转化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研究项目。
  根据市民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战略部署,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补充的技术标准投入机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推动我市优势技术向先进标准的转化,为我市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二、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回复意见:
  (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2010年,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市科技局共安排科技专项资金3500多万元,引导社会投入1.6亿元,组织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25项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在电子信息领域,“数字电视嵌入式流媒体软件平台”、“数字电视soc芯片”等攻关项目进展顺利,开展了首批模卡数字电视系统软件设计、集成与测试,起草了4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际标准,实现了多媒体手机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引导传统家电企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与IBM合作建设软件园IT外包云计算技术支撑平台,开展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化家庭服务关键技术攻关,样品设备的技术标准测试效果良好,数字家庭服务终端产品已投入示范应用。在先进制造领域,RFID技术在冰箱发泡生产线成功应用,提高生产效率5%以上;轮胎低温一步法混炼工艺与控制、RFID智能轮胎封装与植入工程化等技术取得突破,正在进行试生产;自主研发成功乳品饮料无菌罐装设备及包装材料,已在饮料罐装厂配套使用,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在新材料领域,氮化铝衬底材料制备取得突破,制得半波峰宽小于20角秒的氮化铝晶种;非晶带材完成产业化技术工艺和生产装备开发,实现5000吨/年产能,以此为铁芯的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降低60-80%;新型锰酸锂前驱体合成技术以及特殊烧结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品性能明显优于国内同类锂电正极材料产品。在新能源领域,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全套设备,打破了主要生产原材料由国外垄断的局面;秸秆纤维素生物降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开发完成绿色高效低成本的纤维素降解工艺;生活废水的产油微藻高密度培育、湿藻直接提油技术取得突破,正在进行中试放大。在生物技术领域,完成“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产品中试放大研究,建立了中试生产线,并申报国家技术评审注册;在三联灭活疫苗研制基础上,突破了四联疫苗制备技术,完成申报新兽药注册。
  根据市民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并组织实施科技发展重大专项。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骨干企业为依托,启动部分“十二五”科技发展重大专项,以项目为载体,集成科技创新优质资源,引导产学研合力攻关,力争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为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提供技术保障。根据国家部署、结合青岛实际,在《“双高”规划》以及“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新能源、海洋先进材料及装备制造等12个关系我市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
  (二)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园区建设
  2010年,市科技局加快建设软件与集成电路等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应用和产业化。高速列车、数字化家电和现代服务业3个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0年,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的153家基地骨干企业,在研项目1144项,研发投入20.9亿元,拥有研发团队308个,预计年内实现产值超过600亿元。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产业基地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光电子产业园区、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园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园区、海洋新能源综合试验区、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区、工业控制装备产业园区、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危化品控制装备产业园区等10个园区。
  (三)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方面,为了便于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市科技局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和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成了一站式服务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体系,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领导,完善了咨询服务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了服务水平。2010年,受理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计94家,通过初审、专家评审和科技、财税部门会商等程序,有85家企业上报国家进行公示,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此外,完成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及有关政策培训9场,约450人次;电话受理政策咨询4200余次,现场接访千余人。高效细致地服务,受到企业及相关部门的认可,服务评价“非常满意率”达到100%,收到各类表扬信9封,锦旗2面,窗口服务人员被评为第三季度服务标兵,在年度考核合同制联合考核组中获民主评议第一名。
  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我市现有205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6.59亿元。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为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增添了动力。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43.9亿元,同比增长12.2%;在研项目4475项,同比提高49.4%;拥有专利3788件,同比提高23.3%;实现工业总产值1068.91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4.14%,同比增长33.42%,增幅高于同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前三个季度已实现工业总产值910亿元,预计2010年全年企业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200亿元。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一方面将加大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力度,加强对高企认定相关单位的培训,调动各区市和企业申报积极性,进一步规范高企认定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引入监察管理,提高认定工作透明度,提高评审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的力度,落实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在市科技项目的支持上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
  (四)推进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高端产业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当前,世界经济正以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加速调整,发达国家政府则普遍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抢占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2010年,市科技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高端产业,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可实现产值5400亿元,同比增长22.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7%。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高层次产业比例及获利能力较低、集群化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的问题依然存在,削弱了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支撑和带动作用。对于我市而言,加快推动高新技术高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市打造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市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市科技工作要切实抓好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项目攻关、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培育等重点工作,通过高效整合人才、基地、项目等创新资源要素,大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抓好高端产业壮大、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为我市构建先进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三、关于“科技支撑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科技支撑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市科技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工作,加强食品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构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为我市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市科技局注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设立食品安全专项,组织完成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先后重点支持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手段研发、食品安全状态预警体系开发、突发事件应急检测及各类食品经常性检测网络系统建立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示范,为奥帆赛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组织研发主要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实现硝基呋喃等残留快速检测;建立数百种常见食物中毒源快速检测毒理学质谱库,在国内首次建立常见毒物致病性和毒性数据库并制定快速处置技术方案,有力提高了我市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十二五”期间,市科技局将努力加大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协同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加强现代食品加工、食品安全溯源、快速检测及预警处置技术及产品研发,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科技示范,强化科技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技术支撑,为推进“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二)加强低碳与节能环保领域科技支撑
  围绕全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技术需求,“十一五”期间,市科技局选择重点领域,加大了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开发支持力度,通过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为我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在节能减排方面,开展“废旧家电和废旧橡胶塑料的资源化应用研究”、“废水回用处理技术研究”、“中药药渣栽培食用菌及应用畜禽饲料研究”,“利用工业废渣和建筑垃圾研制低收缩保温承重砌块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海藻加工废渣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在环境保护方面,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环境影响研究为目的,组织开展了“基于轨道交通的振动影响研究”;以区域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科研力度,针对胶州湾主要污染源排海污染物的现状,组织实施排海污染物削减数量和污染源合理布局规划为核心内容的“胶州湾主要污染物和浓盐水排海总量控制研究”;开展‘大沽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预警’、“青岛城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清洁生产集成技术,零排放关键技术研发等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批创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加强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支撑,突出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低碳循环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开展集中式生物柴油、生物燃气技术研究与示范;低碳、无碳化燃料燃烧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碳排放监测、统计和评估体系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开展煤炭高效燃烧及烟气脱硝技术研究与示范、余热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节能建筑与绿色建材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开展集中式固、液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等。
  四是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开展胶州湾入湾河流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与示范、临湾城区生态规划建设技术研发与示范等。
  四、关于“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工作力度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每年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在8%以上。“十二五”期间,市科技局将逐步建立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通过实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现代种业工程、农村民生科技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强化适用技术集成应用,建立农业现代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市科技局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心之一。近年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及时为农户提供新品种培育、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科学施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累计用户访问量超过140万人次。通过充分发挥星火学校主渠道作用,利用和挖掘现有的培训设施和技术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我市培训农民70000多人次。2010年,首次组织39名科技特派员带项目进村、进户、进企业,带动4000多农户实现人均增收600余元。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实现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进村入户,推动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发展;建立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体系,把先进适用技术直接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完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培养一批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关于“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意见建议
  多年来,市科技局一直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实施“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到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创新管理,集成优势科技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市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市科技局重点培育的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内153家骨干企业,预计年内实现产值超过600亿元,研发投入20.9亿元;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2家骨干企业,预计年内实现产值超过140亿元,研发投入7.3亿元。今年,我市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明确了2010-2015年我市在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等领域实施“八个一批”科技创新工程的重点任务。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和《“双高”规划》,继续为各类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指导,不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六、关于“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的意见建议
  根据市民提出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的意见建议,今后市科技局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科技进步条例科技部门的根本大法,2010年在市人大市政府法制办的指导下,市科技局完成了立法调研工作,市人大已经决定划明年进入立法程序。通过立法的形式,从确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创新科技管理与决策体制机制、引导企业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法律规范。在出台《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后,市政府各部门会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
  二是加紧落实配套政策。梳理我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情况,协调政策各部门联合推进《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落实。主要是税收激励政策、金融支持政策、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
  三是制定和落实政策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支撑条件与政策体系分规划。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对各类创新载体、创业园区、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政策性资金奖励实施细则,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抓好科技计划管理和改革、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认定、项目和人才引进、促进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和科技引导工程、财政与政府采购、金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普及、软科学和科技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修改、完善。
  四是落实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政策措施。为国家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主要是制定“技术创新工程重大专项管理办法”、“创新型企业管理办法”、“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制定“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修订《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青岛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五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合作,结合每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采用讲座、网络、媒体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区市政府科技管理人员的科技政策培训,加强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等政策的宣传学习;做好相关税收、金融、政府采购、担保等国家、省、市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的解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六是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近年来,市科技局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要求,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出台了《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案》,共对350家企业进行了上千人次的培训。今后市科技局加强政策解读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培训,在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专门窗口,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政策,加强对区市管理部门、企业、专家、中介机构的培训,调动各区市和企业申报积极性,提高评审质量,争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00家。
  七、关于“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的意见建议
  市民朋友在关于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方面提出了10个问题,涉及依靠科技求发展、科技惠民、科技引领支撑、加强统筹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等问题。近年来,市科技局全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和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等三大重点工作,通过开展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级试点,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体系为引领的城市特色科技创新体系。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试点到“一三六八八”工作思路,从城市科技创新体系规划纲要编制到实施“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到“八个一批”重点任务和《双高规划》,这些工作思路的提出,为我市科技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不断创新科技工作思路。近年来市科技局注重工作调研,更加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和探索问题,突出注重科技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渗透性和产业性特点。先后完成了十几次较大规模调研任务,先后完成了《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青岛科技特色调研报告》、《关于析清层次突出重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报告》,找准了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新时期科技工作思路。2010年,完成了《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对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任务。现正在修改完善中的《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立足城市功能提升和完善,确立了创新、高端、蓝色、智能、生态、安全“六个青岛”的发展愿景,制定了7大重点任务、12个重大专项、6项保障措施,为“十二五”全市科技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认真分析研究市民意见建议,制定好2011年全市科技工作思路。总体思路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要素和资金、科技创新政策三大保障。更加重视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大院大所引进和国家级研发机构建设;更加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工作,着力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更加积极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优秀人才引进和产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海洋科技的研究创新,全力推进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建设;突出抓好农业和公共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试点示范,让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民众;突出加强国际国内引进合作,使更多的先进技术落地青岛转化产业。继续深化科技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努力凝聚全市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各类科技资源,以科技创新驱动青岛全面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重点抓好“八个一批”重点任务,加快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建设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了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的重要举措,得到了科技部及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引起了较大反响。目前正在推进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新型显示、数字家电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计划到2015年,全部建成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培育聚集一批骨干企业,实现产值25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
  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源能耗低、带动效应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它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于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今后市科技局将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发挥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主体和骨干作用,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载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到2015年,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三是引进转化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市科技局将更加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重点引进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水下智能装备制造、激光显示、高性能结构金属材料等技术。计划到2015年,重点引进10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
  四是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着力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到2015年,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开展100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五是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青岛大企业参天,创新能力强,但相对而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从今年开始市科技局准备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计划到2015年,培植形成300家创新型企业,形成大型创新企业参天、中小科技企业成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六是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构建成果和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计划到2015年,重点在数字家电及现代服务业、高速列车、数字化轮胎、智能交通等领域构建5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七是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建设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研究机构、高水平研发中心,构建一批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平台。计划到2015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56个,建成市属工业技术研究院。
  八是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以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孵化器等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若干个以领军人物为核心、结构合理的技术创新人才团队。计划到2015年,在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引进培育50个专业技术攻关团队。
  八、关于“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的意见建议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长期以来,由政府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一直是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科技成果鉴定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2004年,国务院在取消第三批行政许可中明确提出要改革科技成果鉴定方式;2008年7月修订后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科学技术评价制度应根据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分类评价。”
  2009年,我市被科技部列为首批鉴定改革试点单位,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2010年12月10日正式在全市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并停止受理鉴定工作。科技成果评价对评估科研活动产出质量和效果、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管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加大对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度,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和培育有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专业)协会、学会,开展专业化的评价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持和配合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
  九、关于“加强科技奖励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科技奖励工作,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
  为表彰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我市制定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设立了市科学技术奖,每年度评审一次。市科技奖分为市科技最高奖、市自然科学奖、市技术发明奖、市科技进步奖和市国际科技合作奖,该奖励侧重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和技术开发领域自主创新性成果。
  近年来,我市科技成果奖励既坚持奖励自主创新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又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对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才,每年通过最高奖的形式给予重奖。对在原始性创新、技术发明和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通过奖励具体项目的形式,每年奖励150项,受表彰的科研人员超过1200人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认真研究和吸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以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我市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严格奖励评审程序,保证奖励科学公正
  为进一步提高奖励评审过程及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是科技奖励评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市科技局对奖励评审环节和程序进行了不断调整和创新,建立和健全了奖励评审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科技奖励评审中,由于每年各行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申报奖励的项目完成人数量众多,所属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覆盖面广,在本市范围内,专业评审专家很难实现与申报人的单位回避,在同一领域和方向申报人与评审者相互熟悉、心知肚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奖励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今年,按照《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市科技局对评审流程中各环节和步骤进行了分解和研究,逐项分析了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制订了“科技奖励工作流程廉政风险防控图”和《科技奖励评审关键环节工作程序和风险防范措施》,加大了形式审查力度,在“专业初评”、“答辩复评”和“专家遴选”等环节,进行了工作创新,实行了全领域网络评审和异地答辩评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奖励评审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保障科技奖励的科学公正,使科技奖励工作真正发挥鼓励创新、推进创新的积极作用。
  十、关于“科技支撑蓝色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科技创新是支撑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加快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保障。“十一五”期间,市科技局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将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主要工作抓手,不断提升海洋科研领域知识创新能力,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海洋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市海洋产业产值123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70.1%。其中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为217.2亿元(“十五”末131.8亿元),占全市海洋产业产值比重达17.5%。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青岛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我市;海洋科技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不断增强,新增两院院士5人,涉海院士总数达到19人;以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为代表的12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海洋创新条件全面优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投入、项目数量实现比“十五”期间翻一番;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41:44调整为10:36:54,产业结构逐步完善。海水利用、海洋仪器仪表及船舶配件等产业发展迅猛,海洋及水产服务产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技教育服务业较快发展。2010年末,预计青岛市新兴海洋产业产值达到海洋总产值的17.5%,已成为山东半岛新兴海洋科技产业的主要聚集区。
  “十二五”期间,市科技局将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按照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打造青岛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实施《青岛市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和《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海洋科技确定了“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发展壮大第二产业、突破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目标,重点在海水养殖产业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新兴产业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加强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区域海洋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重点实施一批海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争取在近期有所突破,快速提升区域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关于“推进先进技术项目、人才、平台的引进”的意见建议
  (一)推进高端科研院所引进共建
  近年来,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市科技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两个引进”的战略部署,全力推动我市与中科院全面合作。2009年,我市与中科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光电院、兰化所联合共建青岛研发基地,中科院青岛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揭牌成立,中科院生物能源所正式通过验收。2010年,分别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软件所签订了合作共建青岛研发基地的合作备忘录,落实了软件所、煤化所与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青岛港集团、软控股份公司、中海油重质油中心和海尔软件等企业7个项目技术合作意向。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把加强与中科院战略合作、认真落实双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大院大所引进建设列入中长期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中科院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心、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科院光电院、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与中科院软件所、煤化所等院所的科技合作,深入开展人才引进培养、技术转移和项目联合攻关等方面的科技合作,逐渐完善双方全面、深入、长效战略合作机制。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
  市民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完善人才引进培育的各类奖励优惠政策,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近年来,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办法》、《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办法》及《青岛市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实施细则》等13个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渠道、形式和支持方式,以及引进人才在落户手续、住房补贴、配偶和子女安置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引进创新性科技人才采取研发机构引进、人才团队引进、核心技术带动引进等系统引进方式,以引进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项目为主要载体,重点引进培养拥有关键技术的项目带头人、产业化领军人物及其团队,促进了项目、人才、基地的结合。2009和2010年通过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光电研究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基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12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4人,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针对我市存在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瓶颈问题,在2011年工作计划中,进一步明确加强我市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研发平台和创业平台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承载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共研发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把引进培养高技术人才作为科技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技计划支持和拓展发展空间,吸引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形成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力争到2012年,引进和培养40个关键技术创新团队、10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逐步形成我市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加快重大项目引进和产业化
  市民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大重大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完善技术的消化吸收转化机制等方面。在加快重大项目引进和产业化方面,市科技局一直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以技术项目引进转移和产业化为主要举措,加快推进有关工作。“2010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成功举办。会议正式升格为中国科学院与青岛市政府联合主办。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市委书记李群,副市长张惠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属37家科研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和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青岛企业等社会各界,共700余家单位10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签署了“激光探测和光谱成像技术产业化合作”等35项重大产学研合作协议;组织了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项目、光电子前沿技术和LED项目、科技企业股权融资与新三板市场研讨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发布等8个专场活动;集中发布了32家中科院科研院所和国内大学的39个高新技术项目,以及芬兰、瑞士、德国、韩国代表发布的18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发布、合作洽谈和专题调研等活动,共促成新的产学研合作意向261项。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充分利用“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这一平台,依托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探索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转化长效机制,着力引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及新产品、新工艺流程,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引导转化科技成果,育成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部分市民提出加快推进我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工作。我市组建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旨在通过开展产业应用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开发,促进地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先进技术的产业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已获市编办批复成立,核定事业编制30人,现已公开招聘了四名工研院首批项目经理人;完成其下属的“青岛高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册;落实了工研院一期建设所需的租赁场地;开展了对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癌症基因谱项目、微槽群散热技术项目等进行前期的可行性调查与分析;启动了在工研院框架下,与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工作。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加强与财政局、国资委等部门协作,尽快落实工研院园区的工作、科研场地;完善工研院工作机制、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等工作,使其运营逐步制度化、程序化;加强与兰州大学、西安交大、哈尔滨工大、中科院金属所等合作,启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共建工作;做好有关高技术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启动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院、微槽散热技术等项目中心的共建工作。
  十二、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建议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工作的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36805件、专利授权17750件,分别是“十五”的2.2倍和2.0倍,发明专利申请8386件、发明专利授权2037件,分别是“十五”的3.0倍和2.9倍;在专利申请和授权中,职务发明占70%以上,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2009年我市成为了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突破1万件,实现了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历史跨越。
  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方面,我市注重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市科技局通过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方式,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培训、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培育和壮大了我市知识产权优势产业,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目前,全市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的企业已有60余家,在30余家企业开展了国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海信集团等企业还成为了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全市累计专利申请中,企业专利申请占到了60%以上。
  为促进专利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市科技局建成了国家专利技术(青岛)展示交易中心,对专利技术进行实物和网上展示,为我市专利技术提供了一个公益可靠的展示交易平台。组织开展了中国(青岛)专利周等活动,对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截止目前,展示交易中心已登记展示专利技术1000余件, 2010年通过专利展示交易中心达成实际专利技术交易额3000余万元。
  为表彰鼓励先进,市人事部门和市专利管理部门在近年来联合开展了全市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联合表彰工作,评选表彰先进,激发全市专利工作系统的工作热情。市财政加大了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我市专利申请。“十一五”期间,青岛市专利专项资金资助我市专利申请项目超过2万件,到2010年用于资助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到了1000万元,主要资助我市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以及获得国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十一五”期间我市共为经济困难企业办理专利申请费用减缓5000余件,为我市企业减免专利申请费用600余万元。此外,我市还出台了《青岛市专利保护规定》、《青岛市专利纠纷行政处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设立了中国(青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了良好环境。市科技局加大了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社会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识,举办了四届国家商务部《知识产权制度与保护》研修班,对来自50多个国家的160余名官员进行了培训,扩大了对外交流合作,树立了我市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国际形象。
  根据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立足青岛城市特点,围绕我市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规划和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的重点,进一步完善促进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重点在事关我市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和拥有一批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市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十三、关于“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
  近年来,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科技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类媒体在科技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工作亮点以及各类科技优惠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科技工作的显示度。2010年,市科技局进一步加大了与科技日报、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等各主流媒体联系合作力度,科技日报刊发我市科技工作稿件60余篇,青岛日报刊发稿件80余篇,青岛早报、青岛晚报、财经日报等相关媒体刊发稿件100余篇。召开了“2010年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新闻发布会,向30余家媒体进行了新闻发布。
  此外,市科技局高度重视政务信息报送工作,制定实施了信息工作每月通报制度,加强信息采集、编发工作,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的政务信息考核目标。市科技局网站功能进一步完善,2010年局网站共发布科技信息2000余条,科技局网站登陆人数超过8万人次,通知公告及资料下载百余次,已成为市科技局重要政务工作平台。同时,市科技局积极做好“网络在线问政”、“行风在线”、“民生在线”等各类与市民沟通交流活动,加强对科技工作及政策法规的宣传,认真听取市民意见建议。
  下一步,市科技局在科技宣传工作中将认真借鉴广大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各区市科技局、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在科技宣传工作中的积极性,采取共同选题、点面结合、联合宣传的方式,努力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成效,使全市科技宣传工作形成多方联动、积极参与、共同推进的态势,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