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9-11-30
字体大小: 打印
  经贸委负责工业经济、中小企业、商贸流通、煤电油和生活必需品保障等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多个领域,既有发展经济的任务,又有保障民生的职责。今年以来,面对“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的繁重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创新思路,积极作为,一心一意为全市经济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为市民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前10个月,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工业总量跃升到副省级城市第三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全年可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3项考核目标。
  一、开拓市场保增长,抢抓机遇调结构,努力提高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按照“保增长首先是保企业,保企业关键是保订单,保订单根本靠拓市场”的思路,策划开展了“政企同心拓市场、工商联手促消费”暖春行动。年初开始,组织工业企业与十大商业企业、建筑钢材与基础设施项目、中重型卡车与需求单位等对接,增加订单100多亿元。三四月份,开通经贸营销网,拓展外贸产品内销通道,帮助40多家出口企业进入全市大型商场。六月份,将时装周时间提前,与名优产品交易会、消费购物月“三会合一”,通过免摊位费、请市民抽奖、打折让利等措施,形成了政府、厂家、商家政策的叠加效应,实现交易额近25亿元。七月份,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参展企业免单,带领100多家企业、1000多种产品赴长春、成都举办青岛名优产品展销会,80多家企业打入西南、东北市场,拿到订单50多亿元。这一系列的政府主导、工贸联动的创新做法,为保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稳步回升,增速由一季度的不到8%,回升到上半年的12%、前10个月的13.5%;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企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60%以上。前三季度,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为近年来最高。
  在保增长的同时,着眼青岛未来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我市产业特点,重点发展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七大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四个新兴产业,市政府发布文件,确立了全市“7+4”产业格局。我们以项目建设、技术改造、定向招商、老城区企业搬迁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总投资千亿元的300多个重点项目,已有64个投产;30多个投资过千万元的技改项目完工,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一半以上;首批36个产业链招商项目,已有三分之二以上开工或签约;34家企业实施搬迁,7家在新址投产。这些措施,使我市的产业层次逐步向高端发展,北船重工2艘18万吨货船下水,是我省建造的最大船舶;华创公司3.0兆瓦风电机组下线,标志我市风电设备产业跨入全国领先行列。
  二、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问题,积极争取政策,努力促进企业发展
  一是集中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多轮调研80家重点企业,随时了解情况,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多次向市政府建议,及时解决共性问题。组织银企对接会,协调银行向56家重点企业投放贷款110多亿元,保障大企业资金链安全;拓宽中小企业担保、过桥资金等融资路径,产业链政策性融资为中小企业及时增加流动资金130亿元;提出解决市区企业用汽价格偏高建议,平均销售价格每吨降低40元;建议河道建设维护费减半征收,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2亿多元。
  二是分类解决企业的个性问题。对大企业实行直通车“上门服务”,已解决生产经营重大问题165个。协调省电力集团,帮助汉缆集团中标省电网建设订单1亿多元;协调碱业公司调整供汽设备检修时间,帮助一汽青岛汽车厂5月份产量创纪录。对中小企业实行社会化服务,认真落实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的20条措施,组织出台30多个实施细则。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办实事,开通中小企业服务热线(58885888),免费为1500多家企业建立网站,近900家企业享受信函免地址服务费等优惠。
  三是帮助企业争取国家支持。会同有关部门,为140家企业办理了2008年度研发费加计扣除,推动企业设备进项增值税抵扣;向国家推荐了两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申报两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共帮助企业争取和节省资金7.5亿元;帮助4家企业通过国家技术中心认定,总数达到17家,为副省级城市最多。
  三、实施“惠民工程”,加强市场保障,努力服务民生需求
  在促进消费上,充分利用计划单列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我市“家电以旧换新”、“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双百市场工程等12项工作列入国家试点和扶持范围,获得支持资金1亿多元,项目数和资金额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等促消费政策,让城乡居民得到了实惠。
  在商业设施建设上,积极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便利化,新发展商贸集聚区和大型商场超市6处,配置便民商业网点3.7万处,商业街达到32条,连锁门店8000多处,新增商业面积50多万平方米。今年是近七年来我市商业网点建设面积最大、档次最高的一年,市民消费更加舒适便利。
  在市场保障上,积极组织货源,加强农超对接、区域间市场对接,确保粮、油、肉、菜市场繁荣;加强应急调控,完善储备制度,安排储备投放蔬菜、猪肉、豆制品1万多吨,确保“淡、灾、节”市场供应稳定;严格质量监测,全市198处监测点每天对上市肉菜等“菜篮子”商品实行“逢进必检”,已抽检70多万批次,保障了市民消费安全。
  四、倡导“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理念,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打造服务型经贸团队
  我们把服务企业、服务市民作为衡量机关干部表现的重要依据,建立重大事项考核制度,创新工作机制。重大工作打破处室界限组团干,应急突发工作连轴干,常规工作争着干,先后打响了暖春行动、企业搬迁、中小企业融资、定向招商、全运会食品安全等攻坚战。一年来,全委干部职工不计个人得失,经常加班加点,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正常休假,先后收到感谢信、表扬信20多件,受表扬人数占全委的三分之一以上。我们坚信,只要心里想着企业,扎实为民干事,就会得到认可;只要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就会赢得信任。
  五、存在问题及打算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青岛制造业往哪里去,主导产业如何做强,传统产业如何升级,新兴产业如何培育,都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解决的课题。
  二是扶持中小企业任务艰巨。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扶持的力度与先进地区比还有差距。
  三是商贸业发展层次不高。老城区网点设施陈旧,新城区网点配置不足,连锁程度较低,餐饮特色不够突出。
  我们一定会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认真落实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希望广大市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给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推动经贸工作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