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2009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9-11-30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责任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5.6亿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792元,同比增长9.1%。
  一、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紧紧依靠科技指导农业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单产水平。预计全市粮食总产量可达到354万吨,同比增长6.1%,创历史最高;蔬菜总产量达到650万吨,同比增长6%。一是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年初向广大农民推介发布了20项主推技术和70个主导品种。组建了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茶叶六个分团分别与全市723个种养大户实现联接,充分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60万亩,实现节本增效近亿元。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采取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突出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全市约培训农民10万人次。积极推进信息化服务,新发展“12316热线”会员用户15万户,平均每天接听群众来电80余个,及时解答生产技术难题。三是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全市实施粮油高产创建示范方16万亩,通过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小麦、玉米、花生最高亩产分别达到720公斤、1068公斤和643.5公斤,为提高粮油亩产积累了经验。
  二、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指导农业生产中,始终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在三次全国例行监测中,本地产蔬菜、果品农残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安全整治活动,查获假冒伪劣农资100余吨,收缴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319公斤,对749家存在问题的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了限期整改,对14家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经营单位进行了摘牌处理,规范了农业投入品经营秩序。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争取国家扩内需项目投资864万元,进一步完善市和区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市财政采取每处补助20万元的办法,在19个蔬菜镇建立快速检测室,初步形成了市、区市、镇三级农产品检测网络,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基地和产地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11项,累计达到187项,基本覆盖了粮油、瓜菜、果茶等主要农产品。按照“基地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检测制度化、产品无害化”的要求,新建30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累计达到203处,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210万亩。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加快推进蔬菜、花生、果茶三个百万亩示范区建设。出台了扶持建设设施蔬菜小区的办法,全市新建设施蔬菜小区126个,新建冬暖式大棚3500个,冬暖式大棚蔬菜达到6.6万亩。建设1.1万亩花生原种繁育基地,为实施百万亩花生良种改良奠定了基础。在3个果园和3个茶园开展“老园改造”和“茶园提升”试点,为建设百万亩果茶探索了路子。二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积极引导镇村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重点对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进行了扶持,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区域化特色产业。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80个,“一镇一业”专业镇达到22个。三是积极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安排农民创业基金1000万元,采取贷款贴息、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全市共发放创业贷款3.2亿元,扶持1.5万名农民开展自主创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始终把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今年争取中央土地治理资金3465万元,对16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了稳产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快农村“五化”建设。继续安排1.735亿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1000个中等收入以下的村开展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内容的“五化”建设,截止现在,已有881个村庄完成“五化”建设任务,全市累计达到3667个,占村庄总数的61%。三是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资金1952万元,落实市财政配套2000万元,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14万户和8座大型沼气工程,建成乡村沼气服务网点120处,有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五、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不折不扣地抓好政策落实,充分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认真落实土地承包和减负政策。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补发工作,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肃查处“三乱”行为,全年共受理群众信访74件,均得到妥善解决,有效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二是全面落实“四项补贴”。全市共落实种粮农民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4.66亿元,较上年增加5000多万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97元。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对小麦、玉米和能繁母猪、奶牛全面开展了政策性保险,实现了应保尽保,提高了农业抗灾害能力。全年共出险玉米和小麦15.3万亩、能繁母猪和奶牛9478头,为农民补偿2510万元。
  六、积极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农业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建成8个区市土地流转服务平台、123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了区市、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万亩,培育了15家经营规模在2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台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落实了财政扶持合作社专项奖金,深入开展“四化”合作社(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重点培育40家“四化”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500家,约带动农户25万户。积极开展“农超对接”,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20家集团消费单位、10家超市实现对接。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2891万元,扶持53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基地建设,提高了龙头企业对农民生产的带动能力。
  我们的工作中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农业科技服务还不适应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需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运作也不够规范,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没有大的突破;三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新办法不多,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尚未缩小。
  2010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不动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抓好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农民权益保障,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