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工作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9-12-01
字体大小: 打印
  2009年市教育局以“科学发展、兴教惠民”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强化统筹,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座谈会先后推广我市教学、德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经验,市教育局先后被中宣部、教育部等中央部委授予“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成人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全市教育工作可概括为两个改善、两个亮点、三个进展和两个提升。
  一、坚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两个改善
  1.全面推进新一轮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着力改善农村薄弱中小学办学条件,市本级将教育专项资金的60%投入到农村,市、区(市)财政投入2.3亿元提高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投入2亿余元完成五市100所薄弱学校和13.65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更新教学仪器,年底前市南、四方、李沧等6个区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将比省教育厅规定提前一年达标。同时,优化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并通过校际结对帮扶、上挂外联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位于浮山新区的青岛第二实验初中启动建设,青岛9中等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完成,40.4%的普通中小学达到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加强建设的10所市区初中等一批中小学办学水平迅速提升。胶南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是全省唯一的县级市;七区全部跨入“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行列,示范区数量占全省1/5。
  2.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缩小办学差距的关键来抓,师资配置状况得到改善。加大干部教师交流力度,在市区将一批名校长和骨干教师交流到相对薄弱学校,继续选派500名城区教师农村支教,并将五市招考的95%的新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按照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的原则,加强教师考核和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新课程培训、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免费培训以及职业学校专业师资等培训,共培训16000人次;同时,启动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打造教育教学改革领军人物,我市5名教师被评为省教育创新人物和齐鲁名师,18名校长和教师入选齐鲁名校长、名师培养人选。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两个亮点
  1.抓实德育、体育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形成新特色。 抓住建国60周年契机加强学校德育,将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培养渗透至教学和各类活动,“文明修身”被评为全国中职德育品牌。在全国率先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中学生学工实践基地,促进了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市区6万多名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学军实践。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办好体育节、艺术节和各类体育竞赛,推出了帆船进校园、足球进校园等一批特色活动。
  2.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有新提高。认真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加大节假日、双休日上课等办学行为的规范力度,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在普通高中高二年级全部实施了选课走班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创造了条件。将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模式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修订教学和学习常规,加大教学研究和指导力度,组织近700次优秀教师开放课堂和城乡教学交流活动。普通高考创我市历史最好成绩。
  三、认真落实“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的工作部署,发挥好教育在服务经济、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取得三个进展
  1.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得到新提升。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成6个市级校内实训基地和胶南职教中心,推进胶州职教中心新建和即墨、平度、莱西职教中心改扩建工作,深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办学模式改革,今年全市中职学校共为我市输送7万余名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完善我市与高校的合作机制,依托驻青高校加强了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基本完成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建设任务,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和青岛远洋船员学院胶南新校区建设也正式启动。
  2.中小学饮水设施更新工程等市办实事全面完成。投入2700万元为全市1126所中小学配备节能饮水机等饮水设备,秋季开学学生喝上了温开水;投入5880万元完成市区46所学校取暖设施改造;青岛第一国际学校建设顺利完工。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几个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免除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5万余名寄宿生住宿费;全年各级财政将投入1.7 亿元,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22 万人次,并在计划单列市中率先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惠及近1200名学生;还挖掘潜力安置7.6万名新市民子女入学(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10.7%)。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投入600万元为学生投保校方责任险,加强风险防范;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专项整治;抓好防控工作,控制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在学校的爆发和蔓延;规范学生放学后的托管行为,采取学校和社区托管的方式,解决了市区部分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看护的难题。
  四、认真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改进教育管理,实现两个提升
  1.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育统筹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成立市委高校工委,加强高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服务。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以颁布实施新的民办教育立法为契机,加大对民办教育的鼓励和规范力度,引进了知名培训机构新东方学校,对45所民办学校提出限期整改、停止招生或办学的要求,促进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针对新建小区学校规划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做好校舍场地管理地方立法修订工作,目前已进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
  2.抓好机关服务名牌建设,为民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着力抓好工作规范问题,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和AB角制,进一步清理规范审批项目,缩短审批时限,加大机关绩效考核力度,提高机关服务效能。把教育热线、行风在线等作为为民服务的重要渠道,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努力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对招生考试、教师招聘等热点问题坚持阳光操作,公平公开地做好中考指标生、直升生、特长生等录取;对收费工作,加强规范管理,12区(市)全部被评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机关品牌“塑造未来”被评为青岛市服务名牌和机关名牌。
  五、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与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相比,我市教育工作还存在差距。一是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均衡,仍存在一些薄弱中小学和择校现象,农村学前教育整体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二是推进素质教育任务仍较为艰巨,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重,体质健康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职业学校布局、专业建设和高校学科建设亟待调整优化,对我市新兴产业、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0年将结合中长期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有针对性推进一批改革发展项目。一是抓公平,改造150所农村薄弱学校,完成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任务,60%的普通中小学完成标准化建设、60%的中小学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同时,优化市区高中学校布局,进一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地方立法修订调研工作,提升教育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水平。二是抓民生,完成市区中小学取暖设施改造,抓好浮山新区等新建小区学校建设,规范校车管理,开展校园周边网吧、市场专项整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三是抓服务,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加大我市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四是抓质量,全力抓好课程建设、优秀教学法的推广、教学精细化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