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征集意见反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0-01-12
字体大小: 打印

  市发改委共收到市民建议中,区市部门提出的建议占19.6%,市民提出的建议占80.4%。市民所提建议内容广泛、质量较高,既有涉及发展改革业务工作的,也有反应发改委内部建设的;既有宏观问题的建议,也有涉及项目和产业以及政府投资方面的建议;在产业和项目方面,涉及蓝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农村经济、服务业、新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诸多方面。其中反应发展改革业务工作的占86.4%,反应内部工作效率和作风建设的占13.6%。在具体业务建议中,涉及宏观思路、发展规划、综合改革的占32%,涉及产业和项目以及民生问题占68%。
  在办理过程中,市发改委对其中含金量很高的、可行性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中服务业发展等14条建议,及时充实到2010年工作思路之中,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排出了具体时间表,作出了明确承诺;对其中的发展蓝色经济、低碳经济、缩小南北差距等24条建议,准备纳入到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中。对其中的规范招投标等5条意见,做了政策的宣传和信息公开工作,让市民了解政策,掌握实际情况,特别是当前不具备条件的,主要是积极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争取市民的理解,形成与百性的互动。对批评性建议,进行了调查,并责令有关单位进行整改,制定了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具体办理情况如下:
  建议一、加快项目建设的审批速度,降低项目的时间成本;利用网络将公示建设项目,在网上公开,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项目建设审批,不要看单位是否合适、美观、更要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
  答复意见:法律规定审批时间为20个工作日。市发改委将按照“依法、便民、高效”的原则,尽可能地提高行政审批速度。
  建议二、严格审查政府投资项目,按规定落实备案制,确保无豆腐渣工程发生
  答复意见:为了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投资决策程序和组织实施程序,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我市于2006年出台了《青岛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青岛市人民政府令 第186号),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项目实施、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界定,明确规定了政府投资项目在规划备选、政府决策、部门审批、资金使用、建设实施、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后评价、稽察监督等全过程管理的具体办法。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继续严格按照《办法》规定,全面加强项目前期和过程管理。
  建议三、关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转变机关作风
  答复意见:市发改委十分重视市民提出的工作作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反应个别委属单位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要求该单位制定整改意见。同时,市发改委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市发改委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
  近年来,市发改委积极打造“谋远健行”品牌,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全体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工作效率、综合能力等方面虽然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与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处室仍然存在服务意识不够高、服务质量不够好、服务效率不够快的问题。为了切实加强能力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1、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委中心工作,围绕《公务员法》,每年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洁教育、作风纪律教育,增强全体人员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职守意识,为全面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2、加强学习培训。以岗位需要为取向、能力开发为重点,加强全体人员综合能力培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认真落实年度培训计划和理论学习计划,坚持每周五下午学习、教育培训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邀请专家和学者讲课,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建立学习考核激励机制,增强工作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强化人员的大局观念,加强发改委业务职能的深入了解,做到既全面了解,又精通本职。
  (二)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抓好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工作规划》实施。
  2、认真廉洁自律教育。加强对全体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每年组织人员特别是新调入人员、工作新调整人员、职务新提升人员,到市警示基地参观教育。每月组织一次典型案例教育,促进干部廉洁从政,切实增强全体人员法治意识。
  3、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严格禁止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各处室开展工作、审批项目,要严格按规范、按程序办事。工作中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慎重处理好身边的“生活圈”、“交往圈”,做到警钟长鸣。
  (三)着力转变工作作风
  1、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加强发改委机关和委属单位作风建设的措施,并针对市民反应的具体问题,进行查清核实,督促有关单位拿出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在发改委进行一次集中作风纪律整顿,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2、畅通监督渠道,建立投诉电话、网络信箱,发放征求意见卡、明察暗访等形式,对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加强监督检察,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严格奖惩,对违纪人员,严肃处理。
  (四)努力提高工作绩效
  1、落实首问首办问责制。对工作中存在的政令不畅通、工作不作为等情形实施问责,对执行上级决策、命令、任务和交办事项执行不力、落实不力、消极应付或者违反程序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与处室考核、公务员个人考核挂钩。
  2、强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办理时限和责任人,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确保承担的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3、规范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窗口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缩短办事时限,优化服务流程,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增强服务意识,对待服务对象要礼貌热情,不推诿扯皮,不拖沓懒散,形成“对组织负责、对服务对象负责、对事业负责”工作氛围,以一流的服务态度和一流的工作水平,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满意。
  建议四、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加大政协提案办理和落实力度
  答复意见:市发改委坚持把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列为全委重点工作,严格按照目标绩效考核要求,围绕提高建议办理时效和质量这一重点,突出抓好五个关键环节确保按期高效办复,注重搞好三个结合提高满意率和办理质量。
  突出抓好五个关键环节。合理分办,根据处室职能,逐件提出拟办意见,由分管领导审签,明确具体承办处室。严格督办,专门发文明确办理程序、办结时限和办理要求。采取电话催办、定期通报等形式,确保按期高质量办复。重视答复,面复前多次与代表沟通联系,根据代表意见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答复意见,而后由分管领导带队面复代表,直至代表满意。注重回访,对B类件,实行二次办理,向代表通报落实事项进展情况,对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提案,做好解释说明,争取代表理解和支持。审核把关,注重从答复格式、程序、内容等方面严格把关。凡不符合要求,答复过于简单不能全面说明问题,有条件解决而不解决,答复解决而没有落实的,一律退回承办处室重新办理和答复。
  注重搞好三个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针对涉及面宽、政策性强、事关长远的议案,在调研基础上,提出答复意见,力争提高议案办理质量。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坚持把议案办理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当中,与争创先进处室、评选优秀公务员挂钩。对办理质量不高,答复代表不满意被通报的,实行评优“一票否决”。与对口联系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走访代表委员时机,征求对相关议案办理情况的意见建议。通过召开对口联系座谈会,向民主党派、工商联通报议案办理和部门重点工作进展,加强沟通,相互交流,增强了解。
  2009年举全委之力承办124件建议提案,对42件B类件认真组织“二次办理”,先后2次分工走访联系16名代表委员征求意见建议,组织33名代表委员座谈及视察重点项目。按期高质高效地办复建议提案,办复率、面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2009年市发改委承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工作受到有关代表委员高度评价,在市政协组织的全市提案办理民主评议中获得第二名。
  建议五、强化督办 、提高效率 ,发改委应切实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抓建设大的办理进度工作,做到及时督促、及时通报、让社会群众实际了解情况
  答复意见:近年来,市发改委坚持把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要务,创新督查理念,完善督查机制,改进督查方式,推动政务运转流程再造和业务工作全面提速增效。
  (一)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以决策督查为平台,督促全市重大决策在发展改革系统坚决彻底地贯彻执行。实行内部督查通知和督查报告制度,对年度市委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大事项和全市重点工作,逐项研究实施方案、推进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
  (二)注重变督查反馈为督查调研和决策建议。实行督查与调研有机结合,及时把决策督查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解决,形成督查—反馈—调研—参议链条。组织开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和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研究,就环胶州湾发展与保护、重大基础设施需求与建设、能源结构分析与能源产业发展、转变利用外资发展方式、综合交通网路建设等36个专题提出意见建议,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以《发展和改革工作动态》、《决策资讯》等为载体,向市委、市政府呈送政务信息500多期,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呈报重大事项,揭示热点难点问题。
  (三)注重引入社会舆论监督。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自觉接受外界监督,实现内外互动。市发改委在门户网站设立“要闻快报”专栏,适时向新闻媒体提供《发展改革新闻线索》,及时充实决策督查动态管理信息库,借助媒体报道促进决策落实。加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力度,通过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和办理工作透明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组织市发改委政务服务中心运转,协调向市行政审批大厅发改委窗口过渡,实行12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公开和“一站式”服务,再造业务流程,完善行政许可月度分析通报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认真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及时在市政务公众网和市发改委门户网站公布,方便群众查询。多渠道开展政务公开,依托电子政务平台组织“科学发展与关注民生”在线访谈,借助新闻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定期与民主党派、工商联联系,市发改委社会评议满意率大幅提高。
  建议六、加强媒体宣传,让更多市民了解职能及全市的发展思路
  答复意见:针对市民建议,继续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每年初全市人代会后,在青岛日报等媒体发布《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让市民了解本年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总体思路及具体措施。二是更新完善市发改委网站(www.qddpc.gov.cn),定期公布国家和省发展改革动态、最新政策以及全市经济形势分析等。围绕发改委的职能设置了20余个专业板块,定期公布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等领域最新动态。三是进一步加强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市民了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真正做到问计于民、为群众办实事,并接受广大市民的监督。
      建议七、发展农业,增强林业、 水利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答复意见:近年来,我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了六个加强“三农”工作的5号文件,每个文件都有30条“含金量”较高的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市委、市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财政预算优先考虑“三农”投入需要,规划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优先考虑农业和农村,兴办社会事业优先考虑农村群众要求,全市用于“三农”的资金连年大幅增加。2004年以来,青岛市本级财政支农累计投入近84亿元,年均增长26.7%以上,重点用于加强农村农村道路、水电、沼气、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林业工程方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生态建设,发展现代林业的步伐逐步加快,特别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后,我市又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绿色青岛的决定》,把建设绿色青岛作为生态环境支撑的基础工程纳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决定大幅增加绿化投资力度,从2010年到2014年利用5年时间,每年投资2亿元,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十大绿化工程。到2014年,全市林木覆盖率由2008年底的35.3%达到并稳定在4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5.2%、40%以上,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全市森林和绿地资源数量、质量及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立起以森林、绿地及湿地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系统。
  (二)水利工程方面
  自2006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年完成28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到2010年完成全市17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对青岛安全度汛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了墨水河综合治理一至五期工程,治理段防洪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2009年度,我市市本级财政以上资金投入水利工程超过8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1.8亿元),主要用于河道治理、海堤加固、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病险水库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有效改善了我市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条件。2010年,我市将继续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青岛市本级财政投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利保障。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和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辐射效应,减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接;二是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三是从解决农民需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重点内容和推进时序。
  2、合理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供给的范围和重点。一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把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饮用水供应方面,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广集中式供水;在能源建设方面,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在公路建设方面,到“十二五”期末进一步提高全市所有乡镇、建制村通油(水泥)路的质量、水平;三是着力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生产能力为核心,按照城乡统筹、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生态优先、群众参与的思路搞好村庄整治规划,力求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社会塑造视线美丽的农居视觉景观。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市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三个高于”、“三个加快”的要求,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
  建议八、建议在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加强与金融行业的沟通,协调支持银行科学把握信贷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优化结构,促进全市经济和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答复意见:自2009年,市金融办开始编制《青岛市金融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15)》,目前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在该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充分与金融部门进行了沟通论证,对我市金融业的发展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货币信贷政策进行了专门论述。我市已经启动《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市发改委将积极吸纳建议,加大协调力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与金融行业的沟通,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科学把握信贷投放力度、节奏与重点,促进全市经济和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九、加大对服务业政策资金力度有效发挥服务业对市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答复意见:为引导和促进全社会对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2008年我市正式启动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服务品牌、服务业重点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对服务业发展先进进行表彰,目前已经安排了5000余万元。同时,我市还设立了服务外包、科技兴贸、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专项资金或年度临时补助资金,初步建立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信贷、外资、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业投融资体制。2009年我市颁布实施了《青岛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引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0年我市还将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其他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建议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出台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对服务业十大门类进行政策上扶持,机制上引导,重视发展金融业、科技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加快推进各大集聚区建设
  答复意见: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我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对重点服务业行业进行扶持、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一)科学规划促进发展。2009年,我市出台了《青岛市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按照优化整合、重点突破、梯度推进、城乡联动的原则,着力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业新格局。根据规划,市南、市北和崂山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科技信息、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四方和李沧区结合工业企业搬迁,规划建设滨海新城,重点发展房地产、商贸、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黄岛和城阳区重点发展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系国内外的现代物流基地。即墨市、胶州市等郊区五市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县域服务业体系。今年我市还将集中力量,精心编制《青岛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促进青岛市服务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二)重点领域突出发展。立足青岛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我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确定了12个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金融、现代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房地产、中介服务、会展和总部经济,以此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为加强服务业重点领域协调推进力度,市政府发文确定了各重点领域的牵头部门,建立了各重点领域协调推进制度和协调推进组,明确了市政府分管领导、组成部门,以及主要职责、协调事项和工作制度。对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市将出台规划和意见指导发展,并配套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三)加强服务业载体建设。2008年,我市提出加快实施服务业载体建设“3311”工程,即到2012年,规划建设30个服务业集聚区和3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培育10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和100个省级以上服务品牌。通过实施服务业载体建设工程,进一步增强我市服务业发展主体活力。
  1、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2009年我市确定了118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总投资1670亿元。出台了《服务业重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定期调度和督查考核制度。全年39个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共完成投资290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7%,其中新开工项目30个,竣工项目28个。大项目快速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
  2、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10个集聚区的规划编制。目前,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集聚能力不断增强。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已入驻马士基、远洋大亚、中外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30余家。青岛软件园已吸引微软、IBM、用友等140余家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落户,集聚软件研发人员5000多人,形成了以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动漫等为主导的软件产业集群。
  3、服务业重点企业和品牌培育。我市确定了10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对企业进行了授牌,将其纳入“直通车服务”范围,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做大做强。目前,我市有15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企业500强,支持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服务名牌和著名商标76个。
  (四)加强服务业招商。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机遇,适时调整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内外并举,全面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积极引进金融、旅游、科技等领域的服务业企业,兴业银行、中信证券、大连万达、港中旅集团、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市投资。服务业吸引内资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0%以上。组织开展定向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强的服务业大项目和大企业。前三季度,全市服务外包合同额12221.3万美元,同比增长147.1%,比去年全年增长135%,执行额7942.2万美元,同比增长203.4%,比去年全年增长134.5%。目前,我市在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注册登记企业达到117家。
  (五)营造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2008年调整成立了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对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确定了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组建了市服务业发展局,调整充实了市金融办公室、市会展办公室;12个区市均设立了负责服务业发展的专门工作机构,5个区市成立了服务业发展局,全市服务业发展组织领导和工作管理体制初步理顺。服务业各项组织制度不断完善,机构进一步健全,为下一步服务业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完善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部署,去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今年重点出台了《青岛市服务业布局规划》、《青岛市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物流业发展规划》、《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下一步我市还将陆续研究出台配套的服务业政策。三是实施考核奖励。今年我市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先进表彰会议,对去年来服务业发展先进区市、服务业工作先进部门进行了资金奖励。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进行服务业发展先进的考核奖励,在全市形成争先创优、开拓创新的服务业工作氛围。四是加大资金支持。今年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我市出台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先进区市、服务品牌、服务业重点项目进行了资金补助。同时,我市还设立了服务外包、科技兴贸、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专项资金或年度临时补助资金,初步建立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信贷、外资、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业投融资体制。明年我市还将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其他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服务业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建议十一、(一)充分重视商会经济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挖掘商会经营的潜力。(二)建设市级金融数据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为资本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分析工具;加强对电子型企业的发展指导。(三)建设青岛市企业发展梯队。
  答复意见:(一)近年来,我市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台商协会、韩国商会、温州商会、物流业协会等诸多商会及行业协会,为促进青岛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政府与行业信息交流,行业市场秩序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市发改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挖掘商会经营的潜力。一是加强与现有商会、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其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纽带作用;二是积极筹备成立青岛市服务业发展促进会,借助平台,做好服务业宣传、服务、组织工作,促进服务业行业自律和全市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近年来,我市加强了对金融信息共享工作的推进力度。2008年,我市成立了青岛市金融中介服务交易中心,是全国首家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大型基地。目前已汇集了20余家青岛主要的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和金融中介企业,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理财服务。
  据了解,目前市统计局统计整理了部分全市金融业发展数据,定期在网站上对社会进行公布。此外,市有关部门对外网站上也公布了部分行业、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但未形成定期发布机制,数据较散,更新不够及时。我市银行等金融系统建立了内部金融数据中心,由于涉及个人信用隐私及公司财务信息,仅对部分金融数据在银行系统内部进行了共享。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建设市一级青岛市服务业网站,现在正在规划建设网站内容,其中对金融业发展信息将开辟专栏,及时提供金融业发展信息,借助信息化手段,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信息支持。
  (三)今年以来,我市加大了对包括电子型企业在内的科技信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发展的指导力度。2月份,我市颁布实施了《青岛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09-2012)》,对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路进行了规划指导;3月份,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对下一步全市科技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近日,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振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我市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市含电子型企业在内的高端产业下一步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进行了规划指导。主要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高端产业基地建设,以产业园区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着力点,以统一管理、政策引导、定向招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土地资金等高端产业要素集聚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为支撑,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发展体系。争取用5-10年时间,把青岛建设成为辐射半岛、局部辐射全国和部分节点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聚集区。下一步,市发改委将会同有关区(市)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十二、关于支持物流业发展,加大服务业政策资金力度,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答复意见:(一)关于支持物流业发展方面
  1.把物流业作为我市服务业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重点推进。围绕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突出发展空港、海港物流,加快发展陆路物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组织方式提高发展水平。力争到2012年我市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
  2.加强物流集聚区空间发展布局。在日前我市出台的《青岛市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2009-2012年)》规划的3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中,有4个物流集聚区,分别是李沧娄山物流集聚区、前湾港物流集聚区、流亭航空物流集聚区和胶州湾国际物流集聚区。力争到2012年将4个集聚区分别打造成我市重要的公路交通物流集散中心、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海港物流中心之一、集航空公司、国际国内航空货运代理和物流企业于一体的航空物流园区以及国内铁路集装箱中转站。
  3.将物流业作为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2008、2009年两年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物流领域发展。其中2008年安排1400万元支持青岛金世纪物流(一期)、中外运山东有限公司物流中转中心等7个物流项目。2009年安排资金支持市物流业剥离外包试点和3A物流企业奖励。同时将物流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列为下一步支持的重点。
  4. 将物流业项目作为服务业龙头项目加以培育和发展。2008年全市重点推进的1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中有物流业项目22个,总投资239亿元,分占22%和18%;2009年全市118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中有物流业项目19个,总投资242亿元,分占16%和15%。2010年拟确定的12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中有物流业项目20个,总投资253亿元,分占17%和15%。
  5.将壮大发展物流业作为2010年服务业八大领域百项工程之一重点推进。围绕完善海港、空港、陆地三大物流系统功能,提升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优化物流业区域布局,2010年将重点研究提出市级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定向招商引进韩国韩进物流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完成即墨南泉等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建设金世纪物流三期、山东半岛(平度)仓储货运中心等物流项目。
  (二)关于加大服务业政策资金力度方面
  一是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方面。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青发〔2008〕4号)我市设立了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且引导资金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2年达到万分之一。在资金的安排使用方面,突出了服务业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注重培育的重点产业发展连续性,关注农村商贸流通、就业、人才等领域的发展,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示范、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时为规范、监管、使用好引导资金,会同市财政局出台了《青岛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二是其它服务业资金方面。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服务业各产业支持力度,先后设立了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信息、金融等各专项资金,总额度近2亿元,资金支持力度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
  (三)关于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方面
  为科学指导全市服务业布局发展,今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青岛市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2009-2012年)》。一是明确了发展目标。集中力量抓好30个规模较大、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力争到2012年,初步形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配套,市区两级服务业集聚区相结合,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服务业集约化发展格局。二是加强了规划引导。督促协调各区市抓紧编制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力争明年30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全部编制完成。三是加快了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为入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四是把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水平。定向招商引进的服务业项目在集聚区内优先布局。五是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2008、2009年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主要支持了市级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规划编制。在服务业人才培训中,专题安排集聚区管理机构人员培训学习,加大集聚区人才培养力度。
  建议十三、建设“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尤其是青岛市近期的任务和目标,“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是我市的又一大特色。围绕加快蓝色经济发展,建立互利共赢的新机制,提出三点建议:一.加强蓝色经济战略试点。建议国家和山东省政府在青岛进行海陆经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设立面向国内外的海洋科技成果合作与转化中心、国家海洋产业标准化基地。二. 深化海洋科技交流合作。与国内外有关方面加强海洋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深化在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合作,突破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为瓶颈制约。三.联手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中国沿海城市和国际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分类保护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促进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答复意见:首先感谢您对我市蓝色经济区发展建设所做的思考及提出的宝贵意见。
  建议第一条“加强蓝色经济战略试点”和第二条“深化海洋科技交流合作”等内容,在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及我们编制的《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中已充分考虑。《意见》中指出“积极争取国家在青岛开展海陆统筹体制机制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在青岛设立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形成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机制,提高海洋科技、学术、管理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实施‘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战略,建立创业和风险投融资机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海洋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共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坚持科技创新支撑。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蓝色经济区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规划纲要》中提出“争取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布局青岛,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全国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争取设立海洋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国际海洋经济发展合作交流平台。发挥驻青高校、科研机构与国际海洋科研单位友好合作的优势,建设国际海洋经济发展合作交流中心,使青岛成为国家参与国际海洋资源开发、重要海洋科研活动、重要科技计划实施、引进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吸收国外科技成果、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青岛市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参与重大课题研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与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等等。
  第三条“联手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关于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在《规划纲要》中专门有一章“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进行论述。此外,为了保障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顺利进行,《规划纲要》中提出“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碧海行动计划,维护相邻海域生态环境。共同治理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加强固体污染物越界转移治理和大气环境、水环境治理,建立跨界河流污染监控和污染事故联合预警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联合建设主要水系、交通干线周边纵深生态廊道。建立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数据管理平台,协同推进包括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流域的综合治理项目,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城市群”。
  您提出的其他相关建议市发改委将认真研究,在修改完善《规划纲要》和今后推进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中予以考虑吸纳。                
  建议十四、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蓝色经济示范区”建设
  答复意见:感谢您对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在建议中提出的建设蓝色经济区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蓝色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观点,市发改委非常认同。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及我们编制的《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中已经考虑到这些内容。在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方面:《意见》中指出我市发展蓝色经济的总体思路为“海陆统筹、科技带动、集聚发展、重点突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坚持“科技创新先行”,“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发挥青岛海洋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蓝色经济区建设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到2015年,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占海洋总产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17%提高到25%,2020年提高到30%。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影响力大的海洋科技企业,打造一批海洋知名特色品牌”。在推进“蓝色经济示范区”建设方面:我们在《意见》和《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推进建设一批重点示范园区,如,建设“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等。2010年,市发改委将确定一批重点示范园区,发挥园区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更好更快的推进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
  建议十五、加快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思想要大解放,抢抓机遇要快,发展思路要新,谋篇布局要全,规划起点要高。
  答复意见:近年来,市政府按照“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多点突破”的原则,以及“小起步、快起步、起好步”的思路,成立了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和高新区开发、规划建设、老企业搬迁等几套班子,加快推进环湾保护、规划编制、起步组团建设、老企业搬迁、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特别是突出抓好青岛高新区、市北区小港湾、四方区填海区域、李沧区新客站及周边区域、胶州市少海新城和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起步建设。环湾城市规划加速度推进,以“六片四区”为突破口的环湾核心圈层蓝图日渐清晰。
  一是着眼发展新思路,高起点、高效率、科学地加快编制“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系列规划。2008年以来,市政府按照“小起步 快起步 起好步”的要求,完成《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完成《“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形成了《胶州湾东岸青岛新客站及周边地区概念规划》阶段性成果。规划以胶州湾生态保护为核心,积极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环胶州湾区域规划建设成以轴向发展、圈层放射、生态相间为空间结构的国际化、生态型、花园式的环湾城市组群。在胶州湾362平方公里的区域着手规划建设新型城区,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胶州湾打造成为生态岸线、经济岸线和生活岸线,使环湾核心圈层的城市组团成为一个具有产业支撑、旅游支撑、生态支撑的新城区,成为一个高新产业、高端人才、旅游度假的聚集区,成为一个融创意、产业、居住、文化、旅游、娱乐、度假于一体,相互依托、共生共存的新城区。
  二是以“六片四区”为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拥湾战略”稳步实施。近期发展,从“六片四区”上重点突破,实现“率先启动六片、重点规划四区”,全力营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发展片区,环胶州湾区域将建设成为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商贸旅游、文化娱乐和优质人居环境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滨海城市组群。旅游的发展贯穿胶州湾全线,环湾形成以唐岛湾中心区、胶州少海新城、大沽河生态湿地、红岛生态城、四方滨海新区、邮轮母港、小港湾等区域为主构成的旅游格局。中北岛及小港湾区域,规划发展以港航经济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主城区的旅游景观区;四方填海区域,组织四方港区岸线功能调整研究,其北部结合铁路新客站的商贸、物流优势,其南部区域承接老港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辐射,打造商贸文化旅游片区,并预留港口建设条件;李沧西部新客站及周边片区,大力发展站前经济,着重布局商贸、办公、总部经济、都市工业等特色板块,打造成为集金融、办公、商务、物流、餐饮等服务业于一体的区域核心区;临空经济区,积极发展航空服务业及航空物流及相关加工业等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临空商贸旅游业,建设多业态、综合性、现代化的临空商务区;高新区启动区,贯彻“生态城市”原则,提高产业引入标准,打造成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科技、高速列车等高新产业复合的生态新城区。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按照十届市委八次全会精神,充分吸收您的宝贵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高起点,科学谋篇布局,超前谋划发展新思路。
  建议十六、对“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几点建议:(1)注重保护,有序开发;(2)注重质量,减少污染。
  答复意见:近年来,市政府在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多点突破”的原则,以及“小起步、快起步、起好步”的思路,成立了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和高新区开发、规划建设、老企业搬迁等几套班子,加快推进环湾保护、规划编制、起步组团建设、老企业搬迁、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特别是突出抓好青岛高新区、市北区小港湾、四方区填海区域、李沧区新客站及周边区域、胶州市少海新城和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起步建设。环湾城市规划加速度推进,以“六片四区”为突破口的环湾核心圈层蓝图日渐清晰。
  一是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促进“环湾保护”与“拥湾发展”协调发展。坚持把“环湾保护”作为“拥湾发展”的首要条件,在老城区改造中根除污染,在新城区建设中杜绝污染,做到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同时,严格划定各组团之间的区域绿色生态空间和限制发展的区域,对建设用地、海域和海岸线等空间资源进行战略储备,形成集聚发展、开敞有致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态,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划定海岸保护控制线,严禁填海,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建立环境事故应急反应体系,提高胶州湾的生态安全。恢复红岛自然水道,打造胶州湾北部生态岛链。开展了包括《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研究》在内的10项专题研究,编制了完成了《胶州湾地震地质灾害影响研究》、胶州湾气象变化和城市规划关系研究》、《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调整》、《环湾高速跨海大桥北侧拦坝蓄水工程可行性研究》、《胶州湾防风暴潮及流入胶州湾水系防洪排涝研究》以及《胶州湾保护专题研究总报告》。
  二是着眼发展新思路,高起点、高效率、科学地加快编制“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系列规划。2008年以来,市政府按照“小起步 快起步 起好步”的要求,完成《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完成《“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形成了《胶州湾东岸青岛新客站及周边地区概念规划》阶段性成果。规划以胶州湾生态保护为核心,积极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环胶州湾区域规划建设成以轴向发展、圈层放射、生态相间为空间结构的国际化、生态型、花园式的环湾城市组群。在胶州湾362平方公里的区域着手规划建设新型城区,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胶州湾打造成为生态岸线、经济岸线和生活岸线,使环湾核心圈层的城市组团成为一个具有产业支撑、旅游支撑、生态支撑的新城区,成为一个高新产业、高端人才、旅游度假的聚集区,成为一个融创意、产业、居住、文化、旅游、娱乐、度假于一体,相互依托、共生共存的新城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届市委八次全会精神,充分吸收您的宝贵建议,坚持把“环湾保护”作为“拥湾发展”的首要条件,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做到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建议十七、关于加快城阳区西部区域发展的建议。(1)红岛及城阳西部功能定位问题,(2)基础设施建设问题,(3)城阳西部区域的交通问题。
  答复意见:红岛及周边区域作为中心城区发展预留区,前期处于保护性开发状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随着“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和高新区建设逐步提速,该区域已经具备了开发建设的客观条件和良好机遇。未来红岛新城区发展的基本定位是,依托红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规划发展会展商务、行政办公、居住休闲、旅游商贸、海洋科研为主导的城市功能,打造青岛重要的国际会展和行政文化中心。
  未来红岛及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纳入北部新城区的统一规划管理,交通方面在推进区域内道路网建设的同时,做好与跨海大桥、胶州湾高速路及其他过境公路干线的连接,预留城市轨道交通空间,适时建设连接东西两岸的环湾轨道交通,加强青黄红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
  建议十八、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希望能加快推进力,加大创新举措,推动招投标工作健康发展
  答复意见:目前,我市的招投标工作,由各行业部门依据其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进行。市发改部门按照国家发改委有关规定对招投标工作实行指导和协调。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推进招投标工作健康发展。
  建议十九、加大对各项对工业园区项目的审批,防止占地多,无效益的工业园
  答复意见: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审批权在省政府。2003年7月国家开始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并停止对新开发区的审批。主要原因是当时一些开发区、工业园区盲目开发、浪费土地,开发区、工业园区过多过滥、功能重叠,超出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目前,市发改委还未收到国家解冻的通知和确定具体由哪个部门负责审批。 
  建议二十、针对青岛地理特点,发展定位和优势,确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发展的连续性。
  答复意见:青岛市的主要优势有:自然资源方面,青岛市主要有港口、海岸线两大比较优势,2008年,青岛港口吞吐量全球排第七名,青岛市海岸线730公里。在产业方面,青岛市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四个主导产业。主要问题是:城乡差距较大,城市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在针对青岛地理特点,发挥资源优势方面,青岛市“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举措:
  一是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减弱,城市南北差距、生态环保、空间布局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矛盾逐渐显现。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的要求,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战略,要以胶州湾为依托,积极构建环湾型现代化城市框架,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胶南、胶州、即墨城区以及外围的平度、莱西城区,科学规划建设滨海沿线的琅琊组团、鳌山组团,合理引导城镇组团有序发展。胶州湾沿线300-500平方公里是青岛实施“拥湾战略”核心圈层,沿岸布局的多个组团,成为“再造一个百年青岛”的新增长极。按照具备条件组团率先发展的以点带面,多点突破思路,优先推动六大组团起步建设,即北部高新区、团岛及小港湾区域、四方滨海区域、铁路新客站及周边区域、少海新城、临空经济区。
  二是依托港口和岸线优势,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构筑“一带、三城、五核、七区”的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把青岛建设成为我国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在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优化提升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渔业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重点突破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四大潜力产业”;着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及服务、海洋文化“四大服务产业”;形成青岛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三是整合港口资源,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构建以胶州湾港口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董家口港区和鳌山湾港区为两翼,地方小型港站、综合旅游港点为补充的多层次港口发展体系。到2015年争取前湾南港区招商局国际集装箱码头工程、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正立信码头扩建、泛亚码头、海丰码头等10个泊位全部建成投产,把前湾港建成东北亚第一大集装箱枢纽港,完成《鳌山湾港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鳌山湾港区,董家口港区货物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2020年,董家口港区基本建成,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远期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将青岛沿海港区建成东北亚主要国际航运中心。
  四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会展业、服务外包和总部经济十二大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船舶制造、石化、机车、海洋工程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科技、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做优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具有沿海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五是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统筹城乡的规划布局,建设滨海特色的宜居城乡。建立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具体功能定位,改变城乡居民区与工业、农业区交相混杂的状况,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按照一体化的要求,统筹编制城乡规划,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加快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加强城乡非农产业空间布局的统一规划,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六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才资源结构。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生住宿费。全面推进普通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大校舍抗震加固和危旧校舍改造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浮山新区等新建居民区配套学校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职业学校布局、专业调整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重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加强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
  建议二十一、对我市经济社会的规划和重要项目安排还是比较粗放,需要加大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力度
  答复意见: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全面启动,2009年5月,市发改委面向全市有关部门、各区市、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广泛征集“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6月,通过公开招标和委托招标的形式,确定了27个前期研究课题,经过两次专家评审,修改完善后已形成最终研究成果。为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了依据。下一步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市发改委将加强基层调研力度,深入各区市和重点产业功能区调研,了解掌握一手情况,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和科学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奠定基础。
  为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我市首次把重点项目规划列入“十二五”专项规划,在充分对各区、市重点项目调研调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市实际,结合功能区定位,着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合理的安排年度重点项目,多措并举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重点项目推进体系逐步完善。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点项目手续办理纳入绿色通道,加快办理进度;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优先向市级重点项目倾斜;三是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和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增加后续大项目储备,确保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
  建议二十二、市内四区虽然定位不同,但南北差距太大,希望发改部门在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方面向李沧倾斜,以使市区均衡发展,这也是城市进步的必然。
  答复意见:青岛长期存在的南北差距,既是城市发展的明显特征,又是城市发展的遗留问题,尤其李沧区是老工业区,城中村多、老企业多,城市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市发改委从政策制定、战略规划编制到项目推进等职能方面着力推进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城市协调发展。
  随着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加快北部老市区企业搬迁政策措施,将推进老市区270多家工业企业搬离市区,是青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企业搬迁,将实现南北部的均衡发展,改善北部居住环境,实现李沧区等老城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并着力打造西海岸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和旅游岸线。2009年上半年市发改委编制完成《青岛市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由市政府出台实施,规划布局全市服务业发展重点和方向,重点对李沧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挖掘城区发展潜力,提升发展活力,实现跨越发展做了战略性的规划部署。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市发改委协调推进在李沧区规划建设总投资35亿元的青岛客运北站项目,初步设计2009年下半年通过铁道部审查,近期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青岛新的交通枢纽,对带动李沧经济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将产生巨大的辐射推动作用。此外,协调推进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李沧区白果山森林公园举办,对青岛和李沧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将加快地带动城市建设,为南北差距缩小,实现城乡统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产生显著的成效。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缓解南北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纳入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面,将市区北部尤其是李沧区的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着力点切实推进,必将促动全市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协调发展加快实现。
  建议二十三、应尽早启动“十二五”规划论证、制定工作
  答复意见:“十二五”时期是青岛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五年,也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五年,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尽早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的前期论证、制定工作。
  一是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选聘研究单位,针对“十二五”时期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2009年5月,市发改委针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组织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选聘了11家研究单位,委托了四家研究单位,针对“十二五”规划27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市发改委在2009年10月上旬组织专家针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中期评估,并要求研究单位按照专家评估意见进行了修改;11月上旬,发改委组织专家组针对课题进行了最终评审,并要求各研究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课题进行了再次修改。经过公开招标、中期评估、最终评审等一系列程序,课题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得到了保证,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建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力做好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10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就组织领导、责任分工、编制办法和编制进度方面作出了周密安排和部署,要求建立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全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成立后,立即启动了各项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有序展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起草《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2009年11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第一批)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求做好规划衔接协调,做深、做实专项规划。目前,市发改委正在研究提出第二批专项规划目录。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加快修改完善规划基本思路,为规划纲要框架的形成打好坚实基础。
  建议二十四、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的布局,加强重大项目的重点协调工作,研究拟定合理的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划和政策
  答复意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为保持我市重点项目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完善重大项目的布局,今年首次把重点项目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我市千方百计、多措并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重点项目推进体系逐步完善。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点项目手续办理纳入绿色通道,加快办理进度;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优先向市级重点项目倾斜;三是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和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增加后续大项目储备,确保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
  2005年,我市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编制完成了《青岛市“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专项规划》、《青岛市“十一五”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对我市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我市又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列入“十二五”专项规划,目前正在进行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
  建议二十五、加大县级市的资金扶持力度,提升县市区的经济水平和城市档次
  答复意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我市提出了“努力把农村建成全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区和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的目标。并先后出台了《关于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促进县域发展的意见。
  市委、市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财政预算优先考虑“三农”投入需要,规划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优先考虑农业和农村,兴办社会事业优先考虑农村群众要求,全市用于“三农”的资金连年增加。2004年以来,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累计达到86.6亿元,年均增长26.7%,重点用于加强农村“路水电气医学文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大事。
  2010年,我市将在保持去年支农资金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3亿多元投入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二十六、抓好全市经济规划方向,形成一套持续的规划方案,防止一批领导一套规划布局。
  答复意见: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件严肃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市有关规划的制定,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相关规划的调整,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考虑连续性和一致性,经过严密论证、专家评审做出的,不会出现“一批领导一套规划布局”的情况。如,围绕着胶州湾,青岛的城市发展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的变迁:
  建国以来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青岛形成“南北带状”空间布局,这一阶段,港口、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轻纺工业迅速发展,但城市空间布局“狭长拥挤,南宿北工”,城市发展空间狭窄。
  随经济发展,到本世纪初,我市发展形成“两点一环” 半岛型布局,这一阶段,西海岸迅速崛起,东部新区建成,城市加快发展,但“南北差距”问题逐步显现,必须加以调整和完善。这样我市发展过渡到了“三点一线组团”式的城市布局。但是胶州湾北部环境较差、城区北部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发展空间局促、胶州湾保护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更新城市功能。
  近几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铁路新客站、流亭机场改建、老企业搬迁、小港湾改造、高新区建设等等,也对城市区域功能布局、产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统筹城市规划布局,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紧凑发展成为必然要求。这样,我市发展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总的来看,每一次变迁都代表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不断突破自身发展禁锢,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不断传承的过程,是为了更好释放生产力和发展潜力。
  对于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近期,国家还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规划法(征求意见稿)》,征求各地意见,拟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体系,规范发展规划编制程序,提高发展规划编制质量,为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发展规划提供法律保障。
  建议二十七、应注重大项目向欠开发地区引进,推动城乡的差距,只有差距缩小,社会才能和谐平安。
  答复意见:近年来,为保持青岛市全市均衡发展,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结合青岛市“拥湾”发展战略实施的老企业搬迁工作和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各项产业振兴规划,都把县域经济一并考虑,特别是注重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年度重点项目充分考虑区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功能区定位,着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多措并举推进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重点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全市(包括各区、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逐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五化”工程投入逐年加大,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正逐步得到改善,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建议二十八、促进民间投资,加强招投标管理工作,扶持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危楼改造和综合交通建设,解决道路反复开挖问题,加快地铁项目和市区北部发展,强化市区道路建设,降低公交乘车费,支持民生发展  
  答复意见:关于促进民间投资。为进一步加快投资增长,结合我市实际,认真调研提出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实施意见(8月3日市政府以青政字(2009)40号文印发)。主要在完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支持民营及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搭建银行、担保机构与民间投资项目互动平台,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抓好民间投资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努力创造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于扶持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市财力给予了青岛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资金补助。近年来,青岛市区城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很重,市财力资金紧张,主要依靠贷款筹措建设资金。正在实施的项目,如桥隧及其接线工程、环湾大道拓宽等,总投资达240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对西海岸包括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关于危楼改造和综合交通建设。前几年,市财力安排资金对市区破旧楼院进行了改造。今年,有关区自筹资金,如市南区,对破旧楼院和危楼进行改造加固,改善了城区面貌和居民居住条件。为改善市区交通状况,市政府加大投入正在实施一大批项目,如快速路三期、隧道接线、环湾大道、大桥接线正在建设,新疆路高架、重庆路改造等即将开工,同时,地铁项目已正式开工。这些项目建成后,青岛市综合交通建设将迈上新水平。
  关于道路反复开挖问题。市建委、市政局等部门已制定了有关管理规定,如新建道路5年内不准开挖。
  关于地铁项目。为抓好地铁项目建设,市政府成立了地铁建设指挥部,负责对地铁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各个环节加强组织领导,同时公开招标选择一流的设计、施工、监理队伍,保证建设精品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50亿元,这是青岛最大的城建项目,对拉动投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加大市区北部发展。这几年,为缩小南部差距,市政府加大了对北部城区环境建设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河道治理、供水排水管网改造、大桥接线、环湾大道、老企业搬迁等,明年又要开工建设重庆路高架、金水路西段拓宽等,这些重大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改善北部城区的环境。
  关于市区道路建设。青黄高速收费期限,据了解,尚不到取消年限。关于市区道路,明年将打通10条未贯通道路,开工建设重庆路高架,同时加快建设大桥接线、环湾大道等工程,全部完成后将大大改善市区道路状况。
  关于降低公交乘车费。目前的公交票价对公交公司来说处于亏损,政府每年给予补贴。要进一步降价,需主管部门专题调研报批。
  关于支持民生发展。据了解,今年市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支出达70多亿元,一大批民生项目如国医堂、妇儿中心、北部医疗中心、体育中心、大剧院等在建或建成投入使用,促进了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
  建议二十九、真正抓好“一小时经济圈”的规划和推进工作,要注重偏远市区的道路建设,不能仅只靠一条高速公路就说明跨入“一小时经济圈”应当同时注重其他交通道的规划、建设和维护
  答复意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我市一直持坚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这一发展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截止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6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2公里,继续保持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0公里。目前我市拥有一级公路978公里,二级公路2135公里,三级公路2959公里,四级公路7798公里,等外公路57公里。其中,国道834公里,省道2237公里。青岛市域内拥有同三、青兰、潍莱、乌威、济青、青黄、青平等高速公路,同时正在规划建设青龙高速。拥有国道204、省道209等多条高等级国省道。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的区域“一小时经济圈”的交通网络,实现了高接高,国、省道相互贯通,县、乡道互为补充的交通体系。
  为消除偏远乡村的交通制约瓶颈,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村村通油(水泥)公路工程,以此作为惠民工程,目前已有95%的村庄实现了通油(水泥)路,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1538公里(其中,县道1562公里,乡道1999公里,村道7977公里)。为使交通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在规划建设铁路项目,市域内地铁项目、青连铁路、海青铁路、青荣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已全面启动。同时市交通部门也加大了相关路网的养护管理。试想,“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合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将得到全面提升。
  建议三十、加强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全过程稽察,特别是加强工程招投标的监督检查,制定有效监管措施
  答复意见:市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稽察制度,负责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审批手续、招标投标、工程进度、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工程质量、竣工验收以及资产移交等全过程稽察,并且对稽察发现的问题提出书面稽察意见。近年来主要工作是:加强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稽察;加强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监管;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充分发挥稽察数据库的动态监管作用;完成《青岛市招投标条例》的立法准备工作;创新稽察方式,实现项目信息动态监管,积极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针对市民建议,稽察办下一步主要加强如下方面的工作:
  1、将稽察项目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纳入行政效能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做好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稽察协调,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将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全部列入稽察范围,实行专职稽察特派员负责制,重点从项目招标投标、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纠正,确保政府投资项目顺利实施。
  2、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方式,增强对项目建设的有效监督。在项目稽察监管方面,聘请专家参与重大项目稽察,发挥专家在项目稽察中的咨询和监督作用,欢迎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关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公民参与项目的监督,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化实施。
  3、逐步健全项目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将项目监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根据国家有关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监管的规章制度,制定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条例,规范项目稽察监督的工作程序,进一步理顺项目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出台后,稽察办将全力推动《青岛市招投标条例》早日进入立法程序。加强招标代理机构管理;二是待国家出台稽察条例后,尽快制定出台《青岛市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条例》。
  建议三十一、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答复意见:建议收悉,感谢对市发改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所提建议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市发改委将认真研究并充分吸收采纳。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把调结构、保增长作为工业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工业功能区发展支撑条件;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中小企业调结构上水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领军人才储备,着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工业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三十二、严格审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坚决制止重复建设和破坏环境的现象问题。
  答复意见:建议收悉,感谢对市发改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审批重大工业项目中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坚决制止重复建设和破坏环境项目,市发改委主要把握以下原则:首先对所有审批项目严格遵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允许类项目审批,并适时根据国家有关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等)、特殊行业(如石化、乳制品、大豆制品等)审批要求,保证审批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审批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必须有环境影响评价意见书、项目建设用能评估书、海域、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意见等附件,以确保建设项目达到无污染、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等要求。为了保证重大工业项目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办理过程中对项目建设申请报告、环境评价、安全评价、用能评估等建设要件进行专家评审,按照市政府规定,市发改委审批事项全部纳入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统一办理,接受市监察局和广大市民的全面监督,保证了项目审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
  建议三十三、继续通过有效的招商活动,加快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答复意见:在金融危机“倒逼”强化的背景下,能否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速的机遇,加快推进我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构筑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产业支撑体系,是事关青岛经济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一直把谋划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全委一项核心任务来抓。去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各项举措,推进拥湾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提出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协调推动南车四方动车组产业化基地、武船重工海洋工程与特种船舶、上汽通用五菱、董家口港区、华强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超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并率先开展实施定向招商促进产业调整振兴问题的调研,向市政府提出了工业、服务业定向招商意见建议。市政府已召开大会并下发文件,就实施定向招商促进全市工业调整振兴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实施定向招商,就是依据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锁定目标领域、目标对象和目标功能区,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定向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和产业关键技术项目,推动工业主导产业集聚强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定向招商的重点工业产业共11个,包括: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等主导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服务业产业共16个,包括:总部经济、科技、教育、金融、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医疗卫生、体育、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中介、会展、社区及养老服务、物流和房地产等。每一个产业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招商目标对象、园区载体,有具体的部门和区市负责落实。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定向招商工业、服务业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25%、30%以上,在工业、服务业引资总额中占比60%、70%以上。
  市发改委将根据市政府统一分工,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石化、汽车整车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的定向招商,做好对有关部门和区市的协调服务,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服务、信息咨询、招商活动组织等手段,推动在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招商取得突破。
  建议三十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及青岛市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区域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并按照重点项目分步实施问题。
  答复意见:建议收悉,感谢对市发改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今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 ,该意见从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缓解融资困难、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29条意见。为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10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青发〔2008〕16号),从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多元诚信的融资环境、宽松活跃的创业环境、务实开明的政策环境等五个方面制定了20条意见,并进行了责任分解。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中央和地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了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为此,市发改委下一步要落实好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下发的《若干意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国家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等方面开展技术改造。除国家确定的汽车、造船、装备、石化、轻工、纺织、钢铁、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九大工业产业外,还将支持范围适当扩大到其他工业行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传统手工业。市发改委按照国家政策导向,会同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局认真做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组织、筛选和申报工作。目前,申报的30个项目,国家已经下达了投资计划,扶持资金4000万元已经全部到位,拉动投资5.1亿元,充分发挥了国家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了中小企业战胜危机的信心。明年,我委将继续做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的筛选更加侧重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推进我市中小企业在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方面,20条《若干意见》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担保等融资服务机构及中小企业的联系,搭建多元化的资金供需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通过集合发债、私募基金、风险投资、产权交易、金融租赁、民间借贷、典当等进行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市发改委将按照职能支持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尤其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青政发〔2007〕23号),加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工作,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中小企业在改制上市前的土地出让、税收减免、资产权属和股权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
  建议三十五、多组织企业进行座谈面谈,加强沟通问题。
  答复意见:建议收悉,市发改委将认真研究并吸收采纳。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围绕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新兴产业培育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通过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加强调查研究,搞好预测分析,把握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和行业发展动向,倾听企业对政府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工业主要原材料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的跟踪预测,及时引导企业采取措施应对。定期发布工业经济运行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性意见建议。
  建议三十六、加大对青岛新河生态化工基地建设支持力度问题。
  答复意见:建议收悉,感谢对市发改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青岛新河生态化工基地是我市确定的6个新增工业功能区之一,其功能定位为重点发展盐化工、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并承接青岛市区及各区市化工企业转移,成为我市重要的化工基地。该功能区开发建设从去年底刚刚开始,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市发改委已牵头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平度市已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新河化工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基地的道路、管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开工建设,部分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基地建设高度支持,在资金、项目贴息、政策、融资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继续协调推进基地项目建设,加强调度,落实各项政策,争取基地2010年具备项目落户条件。
  建议三十七、在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方面,多些新观念和引导,在这些方面多做文章,不断提高群众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使之顺利度过金融危机
  答复意见:市发改委主要会同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从以下方面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一)加大对品牌的扶持
  对已创建的市级以上品牌企业纳入全市“直通车”服务范围,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优质服务,及时解决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品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组织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采购活动。下一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品牌产品,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引导资金,对品牌企业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予以支持。
  (二)加强品牌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三)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
  加强对名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企业商标、域名被恶意抢注等现象。
  (四)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品牌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扩大标准覆盖范围,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定标准。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标准化活动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尽快与国家标准、世界标准接轨,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标准体系。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行业,将通过广泛推行公约、规则等制度,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五)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
  对被评为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按照市有关文件规定给予奖励。下一步将考虑对服务业品牌创建过程中有功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主持和参与行业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制定修改的单位和个人给与奖励。
  建议三十八、市发改委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面对新形势、新课题、新矛盾和新问题
  答复意见:面对新形势、新课题、新矛盾和新问题,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中,重点突出以下方面:一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更长远、更高层面来思考城市发展定位,立足亚太,放眼世界,积极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加快城市转型和结构调整。二是优化城市布局,全面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增强城市承载力。加快环湾重要节点建设,研究高新区、前湾保税港区、董家口港区等区域定位,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以及民生社会事业方面配套工程建设。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积极引进和培育产业大项目发展。三是围绕当前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四是优化需求结构,促进投资消费协调增长。继续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和鼓励民间投资。把促进居民消费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落实好国家政策,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培育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新热点,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五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项目环评和能评管理,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加大河道治理和污水处理力度,加强环湾保护,建设绿色青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统筹协调发展。六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七是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继续推进行政管理、医药卫生、国企管理、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核心动力。八是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继续改善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条件,全力做好就业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城市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建议三十九、希望发挥好杠杆平衡的作用,重视微调,使全市经济均衡平均的发展
  答复意见: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积极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建立领导干部定点联系重点企业、政策协调推进与督查、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政务服务优化等工作机制,迅速出台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稳定出口、振兴产业、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局面,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政策,及时出台我市的具体实施政策,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均衡性。
  建议四十、及时公布国计民生的相关信息,做好事前功课,油价物价调整应宏观微观结合,听民声才知民意。大型的政策变动应做好充分调整,听取民意的情况下进行。
  答复意见:市发改委在网站(www.qddpc.gov.cn)上定期更新国家最新政策取向、宏观经济信息、发展改革动态以及全市经济形势分析等。同时,围绕几项重点工作,及时公布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有关政策和最新动态。
  在油价物价调整问题上,积极配合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及时公开、倾听民意、定位合理的要求,做好相关政策的引导工作。
  这些年市发改委研究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发展规划等,都是经过专家评审研究,广泛征求部门、区市、企业等多方面意见完成的,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
  较大的政策变动事前做好充分调研,注意了解同类城市的先进做法,同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论证,对于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召开专家评估咨询会等,切实探讨其可行性,完善评估机制,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
  建议四十一、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多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多生产节能产品,加强对节能技改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答复意见:(一)加大对节能降耗环保型企业扶持力度
    加快制定《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意见》,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投资计划,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扶持一批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拓宽投融资渠道,采用财政贴息或政策性银行贷款,扩大对环保项目的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运行管理企业化;落实税收、土地和价格等优惠政策,探索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包装物回收实行押金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拉动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以青岛新天地废旧家电回收有限公司和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等为重点,整合、改造、规范和提升再生资源配套回收及服务体系,加快实施报废机电产品、报废汽车、报废家电、废旧办公设备、废旧电池、废旧手机回收利用和废钢铁集散加工利用等“城市矿产”工程以及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培育示范性城市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和收运体系,开展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安全处置及资源化行动,在全市建成干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体系。
  (三)加快开发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依托国家级高效节能家电电子产业基地,发挥大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加快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电磁灶、平板电视、微波炉、机顶盒、饮水机、家用燃气灶具、商用燃气灶具、抽油烟机、电取暖器等18种家用电器产品研发和生产。利用餐厨垃圾、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生产生物柴油、有机肥、沼气等。发展生物滤料及填料、水处理用活性炭、木塑材料、粉煤灰废塑料复合材料等环保材料和复合型絮凝剂、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生物农药等环保药剂。发展可循环利用包装材料和可降解塑料产品。
  (四)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消耗和储量缩减,充分利用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我市作为一次能源全部输入型城市,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发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新兴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利用效率水平还不高。为适应发展要求,我市已起动太阳能、风力发电的相关规划和研究,下一步市发改委密切跟踪国际、国内新兴能源开发的新技术,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将提高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比重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
  (五)设立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我市自2007年以来,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奖励支持,几年来,共有近100个项目得到市财政节能奖励资金支持,项目完成后年可节约标准煤近50万吨,有力地推进了全市节能降耗工作。
  建议四十二、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和小火电关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加强城市基础建设
  答复意见:近年来,我市围绕“十大节能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对我市节能技改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共组织实施了近14个国家支持的节能项目和近100个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节能技改项目,实施后年可节约标准煤60万吨以上。实施小火电关停,也是节能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落实国家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工作意见,重点实施了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小火电工程。省政府确定我市“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30万千瓦,在全市的共同努力和相关企业的支持配合下,截止目前,我市已提前顺利完成了“十一五”小火电关停任务。
  围绕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产值二氧化碳减排量比2005年降低40-45%的总体目标。下一步,我市将根据国家、省的部署和要求,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坚决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实行新增项目低碳化。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
  (二)优化能源结构,切实降低碳排放强度。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低碳能源,加快农村、农业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扩大农村非碳基能源消费比重。
  (三)强化低碳化管理,积极打造低碳城市。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扩大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鼓励热电联产等分布式供给方式,实施供热分户计量。研究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商用建筑的能源消耗管理、监控体系建设、能源审计和节能示范改造工作,推动形成低碳化办公模式。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构建低碳城市交通模式。
  (四)着力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能源管理工作,提高工业碳生产率。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制度,从严控制新建能耗高于区域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项目,下大力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全面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深入挖掘管理节能潜力。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炭转化效率。积极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产联供等技术,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
  (五)强化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储备。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积极扩大自然碳汇。通过造林和再造林、生态系统恢复、加强林地管理等措施,保护和增加森林碳汇。争取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实施秸秆还田、退耕还林或还草、退化土壤修复、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等措施,保护和增加耕地和草地碳汇。
  (七)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积极做好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争取将我市列入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域(城市)。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原则,选择一些重点产业、行业、地区或单位,组织实施低碳经济的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八)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和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低碳化。鼓励消费者选择碳排放量少的产品和服务,从衣、食、住、行等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为鼓励低碳消费。如近距离日常出行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远距离日常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务出差尽量乘坐火车等低碳交通工具、照明灯具使用节能产品、日常生活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洗衣采用自然晾干等。
  建议四十三、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城中村”改制、工资、公积金和缩小南北差距、教育需将改革进行到底,不要虎头蛇尾。
  答复意见:(一)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问题
  2009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组建成立青岛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按照国家、省医改工作部署,根据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要求,研究提出了2009年的23项重点改革任务及责任分解。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市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8万人和64.9万人。新农合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合率达到99.87%。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研究出台10个配套文件和实施方案,全面推进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其中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始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稳妥推进即墨市人民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0年,将继续深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
  目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已全面启动,将改变以“行政级别”或职称级别决定绩效工资分配档次的做法,建立以贡献度大小和技术水平决定绩效工资分配档次的机制,建立按优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分配制度,医务人员待遇将会相应有所提高。
  (二)关于“城中村”改制问题
  “城中村”规范改制是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之一。“城中村”规范改制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即将集体经济资产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行合理分配,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并由此实现村企分开,实现企业制度升级。其根本目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村民的应有权益,保障民生。
  从2004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发改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对“城中村”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试点,在李沧区东李村、河南庄等10个村成功地进行了“股份有限公司制”改造。从此,“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城中村”改制后的规范形式,得到广泛认可。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我市于2006年制定下发了《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中村”集体资产处置及规范改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成为我市“城中村”规范改制的指导性文件,“城中村”集体资产处置及改制工作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改制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市实施的“城中村”改革被冠以“低保加红利改革模式”而获得2007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城中村”改革获奖项目。我市实施的“城中村”改革被《领导决策信息》推荐为城市的创新项目,经过在中国政务信息网的网上投票和专家的评审,认为具有创新价值、公众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效能价值和借鉴价值。 
  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坚持成熟一个改一个,不成熟不改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产权改革的每一个步骤和相关事项均进行了公示或公告,保障了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城中村”规范改制的主体是“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 由各区市政府指导实施。据了解,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费和律师咨询费由市场决定,没有特别的行政性收费。
  (三)关于工资问题
  近年来我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虽然提高职工工资待遇是企业行为,但市政府非常重视企业职工工资问题,引导企业随着效益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适时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同时,注重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2009年以来,开展了一线接访、变上访为下访活动,解决劳动保障历史遗留等各类问题102起,为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8987万元。受理劳动监察投诉举报案件7536件,为劳动者追回报酬2588万元,清欠社会保险费3.5亿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152元,增幅12%,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386元。提高了失业保险待遇,七区由每人每月380元提高为420元,五市由每人每月335元提高为370元。
  (四)关于公积金问题
  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公积金缴纳和监管工作,针对有些企业交纳不及时、职工贷款难保证等问题,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为确保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康发展,严格防范资金风险,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近年来,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结合住房公积金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不断加大科技建设力度,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在原有住房公积金综合业务系统的基础上,以杜绝风险和便民利民为目标,组织开发了住房公积金电子监察系统,对业务运行全程进行监控,实现了电子监察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融合,在建立完善监督机制,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关于缩小南北差距问题
  造成青岛市南北差距的最大问题是交通瓶颈制约。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通过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来缩小南北差距。目前市政府已经确定推进重庆路改造。据了解,重庆路改造主要有四个方案:高架方案、地面方案、地面与跨线桥结合方案、高架与地道结合方案,经比选,采用高架方案。重庆路是我市“四横三纵”快速路系统中的重要一纵,以高架方式进行改造建设,同时结合桥下地面道路设置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或地面轻轨。高架方案将于2010年正式启动。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日益加重的城市南北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强环湾组团间的交通联系,改善北部城区面貌,缩小南北差距,为促进青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关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义务教育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稳步推进以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抓好新的民办教育立法贯彻实施。农村教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区(市)两级投入2.3亿元,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含取暖费)提高至生均每年小学400元、初中600元。下一步教育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主要任务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鼓励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引导民办学校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加强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完善教职工聘用、工资分配等制度。
  建议四十四、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答复意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已经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10年重点工作。从市发改委工作职能出发,加快建立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关键是要深化改革。当前,市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青岛市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编制《青岛市“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规划》,对于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改革进程: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加强规划和产业指导,完善政策体系,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经济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来,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形成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的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
  (二)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所有制结构
  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布局,加快老企业搬迁改造,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规范改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全面落实青岛市国有资本调整实施有关意见,加快调整重组和改制退出,进一步减少国有经济分布的行业,清理三级及以下企业,促进国有资本向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集中。同时,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放宽市场准入、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所有制结构。
  (三)深化投资、财税、价格等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深化相关改革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我市深化投资、财税、价格体制改革的办法,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全市统一市场,通过税率、价格的调整,促进企业产品及各种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通过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财政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发展。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完善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措施,大力推进技术、设计和管理创新,引进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加快推进中科院光电院青岛光电工程研究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资源化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组建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争取青啤、海洋化工研究院进入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与产业发展配套的研发支撑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通过采取政策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加大风险投资、促进成果转化等各种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市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改进人才服务,规划建设一批市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积极培育领军型创新人才和专业团队。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措施。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和工作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