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在体育活动中有效预防各类伤害事故发生,有效处置体育课及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确保事故处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更好维护学校和
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引发事故的原因:
1. 对预防体育活动伤害事故认识不足;
2.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
3. 运动技术上存在缺点和错误;
4. 运动量过大;
5. 身体机能状况不佳;
6. 教学、训练和比赛组织方法存在缺点;
7. 动作不规范;
8. 场地设备不安全等。
三、预防措施
(一)学校采取措施
1. 提供安全的运动场地。运动场地要保持平整,地面不宜太硬、打滑;球架、球门要定期检修。
2. 所有运动器材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3. 学校应当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二)教师采取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2. 教学和训练、竞赛活动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①建立良好教学秩序、重视课前准备;教师、学生着装规范,必须穿着体育服装上课,学生不准穿皮鞋、有跟鞋、凉鞋,女学生不穿裙子上课。
②精密组织教学,加强纪律教育。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反复地向学生进行遵守纪律、遵守常规、服从组织、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的教育。
③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相互保护的意识。
④体育教师应掌握特异体质的学生情况,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注意区别对待。在运动量的掌握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生理反应,进行合理调整;对于已知或应当知道的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而不宜参加某种活动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注意;对于病痛、体弱、伤残的学生要及时关心,安排他们免修、见习等。
⑤如发现学生在运动中出现明显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该生运动,及时处理。在学生进行运动时,教师不得离开运动场或教学现场。
3. 重视准备活动、加强医务监督。教师应根据上课内容和气候情况决定准备活动的内容,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体育活动,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学生应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常识。
4. 组织学生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时,事先要有详细的要求,并告知可能出现的危险,做时要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
(三)家长配合措施
1. 教育子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 如子女患有某种特定疾病或具有某种特异体质,应及时告知学校。
(四)学生规范
1. 认真按教师要求做好课前准备活动。
2. 按要求完成规定动作或项目。如不适宜进行某项运动,应主动向教师说明。
3. 在适当区域自由活动或分组活动。
四、应急处理程序
1.在场人员发现险情后要及时报告在场老师、医务室值班老师和班主任,紧急或情况复杂时还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有关教师应立即到达现场,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先行急救;遇到重伤的或不能判断伤情的,应及时送医院检查、急救或 打120救护电话。
2. 及时通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及时做出救治决定,并作好安抚工作。
3. 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以利于对事故处理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4. 反思整改,持续改进。
2024年9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