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有效的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学校就加强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大力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听课人员范围及数量要求
本规定适于学校领导干部、教务科中层、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和任课教师。
1、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课10学时以上,每学期到教研室专题调研课堂教学情况不少于5次。
2、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科长每学期听课30学时以上。
3、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听课20学时以上。
4、专职督导教师每周听课12学时。
5、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16学时以上。
三、听课基本要求
1、听课范围
主要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听课,包括课堂讲授课、实训课、室外训练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职教室和兄弟学校相近专业举行的公开课、观摩课。
2、听课记录
原则上每次听课都要按要求听完一节课的全过程。记录项目填写要齐全,包括专业、班级、科目、课题、授课教师姓名、听课时间、节次、教学内容及过程;记录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简记主要环节、任务、重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等;听课时随时记录所发现的闪光点或对问题的思考,做好旁评。
3、注意事项
(1)校级领导、教务科主任、专职督导教师听课时,要体现计划性和针对性,提倡选择不同的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课程,力求每学年对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都有所掌握,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偏低的教师进行重点听课、跟踪听课。
(2)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听课,提倡在学科专业对口听课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相近、相关学科教师的课程听课。教研室室主任、教研组长通过对本室、本组教师的听课,及时全面掌握本室、本组教学人员的课堂教学情况。任课教师通过听课,博取众优,相互促进。
四、评课要求
要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五转变,即:要由评教师的讲为主转变为以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量为主;要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转变为以评教与学过程的主导与主体结合的有机性为主;要由评教师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合理性为主转变为以评教师点拨的针对性、拓展性、适度性、深刻性为主;要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转变为以评全体学生深入学习状态的程度为主;要由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为主转变以评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为主。
通过听课,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旨、重点,分条项写清优点、缺点及指导性改进意见或建议。做好定性定量评定,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建有效、高效课堂积累素材,提供依据。
1、校级领导听课后通过教研室、组(备课组)或个别交谈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反馈。必要时还可以与教务科及教学督导沟通反馈,坚持一课一评,既要有理论指导,又要讲究艺术性和针对性,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切实发挥听课对改进教学、指导培养教师的作用。做好定性定量评定,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建有效、高效课堂积累素材,提供依据。
2、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通过听课,在课后应及时与被听课教师进行交流反馈,尤其对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新教师,采取多听多反馈,挖掘成长潜力,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掌握教材处理、教案编写、课堂教学程序等教学业务,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教务科领导在完成自身听课任务的同时,重点做好与校级领导、教研室主任、督导教师和各任课教师听课后的沟通,全面掌握学校的课堂教学工作,每月写出学校听课情况汇总。
课堂教学督导反馈表
班级 |
日期 |
节次 |
课程 |
任课教师 |
督导教师 | |||
项目 |
内容 |
评价等级 |
督导建议 | |||||
A |
B |
C |
D | |||||
师德师风 |
上课有无迟到、空堂、接听手机 |
|||||||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态度等目标的确定及落实情况 |
|||||||
教学内容 |
完成教学大纲情况 重点难点把握及讲解情况 |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流畅 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准时 |
|||||||
教学方法 |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情况 |
|||||||
教学效果 |
课堂氛围及学生互动情况 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学生学习反馈的情况 |
|||||||
教师素质 |
教态及教学语言 板书设计 知识掌握及驾驭课堂能力情况 |
|||||||
实验教学 |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效果,学生实验教学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情况 |
|||||||
课堂纪律 |
出勤及违反课堂纪律情况 自主学习情况及学风 |
|||||||
班级卫生 |
垃圾清倒情况,地面、黑板等 |
实验教学督导反馈表
班级 |
日期 |
节次 |
课程 |
任课教师 |
督导教师 | |||
项目 |
内容 |
评价等级 |
督导建议 | |||||
A |
B |
C |
D | |||||
师德师风 |
上课有无迟到、空堂、接听手机 |
|||||||
课前准备充分,严格要求学生 |
||||||||
教学目标 |
理论知识、实验技能、态度情感等目标的确定及落实情况 |
|||||||
教学内容 |
完成教学大纲情况 实验操作技能要点把握及讲解情况 |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完整流畅,时间分配得当 |
|||||||
是否突出操作技能、实验方法的训练 |
||||||||
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错误 |
||||||||
教学方法 |
注重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衔接和职业能力培养 |
|||||||
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关系,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操作,提升操作技能 |
||||||||
教学效果 |
课堂氛围及学生动手参与程度情况 |
|||||||
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
||||||||
实验报告填写情况 |
||||||||
教师素质 |
教态及教学语言 |
|||||||
板书设计 |
||||||||
示范操作是否规范、准确、熟练 |
||||||||
课堂秩序 |
出勤及违反课堂纪律情况 是否按要求穿着工作服或校服 |
|||||||
实验室 卫生 |
垃圾清倒情况,实验台、地面等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