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教师培训计划
教师作为教育第一资源、教育活动的核心推动者,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作业设计能力以及教育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合上级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培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活动,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 培训目标
通过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前沿教育理念,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等,能熟练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开展互动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与实效性。同时,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家庭教育指导、课堂及班级管理等能力,增强教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能够适应新教育背景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原则
1.全面性原则。培训内容的设计,要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覆盖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努力做到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理论素养提升与教育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教师教育实际需求相结合。
2.多样性原则。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增强培训实效,促进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受训者之间、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采取线上研修与线下培训相结合,专题讨论与观摩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例研讨相结合,多形式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3.实效性原则。坚持“问题驱动”,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切实转变现代教育思想理念,鼓励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主张。
4.激励性原则。通过建章立制,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师日常绩效考核工作中,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反馈,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超越。
四、培训项目及培训形式
(一) 省级以上专题培训
通过线上形式进行。组织开展教育部暑期、寒假网络研修及山东省教师网络远程研修培训工作,确保A类培训学分不少于24分。
(二) 市级专题培训
通过线上分散研修与线下集中学习相结合形式进行。以青岛市睿师汇教师个性化培训平台为依托,结合国家关于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本着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实践导向、分层培训的宗旨,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专业发展需求,于2月、5月、10月分别组织“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主题培训课程,确保A类培训学分不少于48分。
(三)校本研修
通过线下集中学习形式进行。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关键重点,以创新教研模式为强大动力,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结合教师工作实际,于2月、4月、6月、8月、9月、11月分别组织开展“中小学学校安全管理培训”、“提升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与时俱进,争做新时代好教师”、“中小学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如何听课与评课”、“教师说课技巧”、“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主题培训课程,确保B类培训学分不少于24分。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把握培训方向
认真学习并落实省、市有关教师培训工作的规划部署,从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各项工作部署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努力做实做好各项培训工作。
2.资源保障
继续组织在青岛市教师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完善教师信息,实现教师人才档案数据化。
3.完善培训管理体制
成立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亲自任组长,各教研组长为培训小组成员,具体负责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加强领导,强化对全员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学科教师培训等各个环节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完善教师培训质量,切实保证培训实效。
4.培训经费保障
建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保障制度,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格落实教师总培训学时不少于72学时,其中A类学分不少于48学时,B类学分不少于24学时,保障教师培训经费使用需求。
通过系统培训,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确保参训教师将培训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忘使命、坚守初心,以满满的正能量,赋能新学期,继续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新征程、新挑战注入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