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好快乐教育理念,打造好“快乐 平等 宽容 尊重 批判”课堂文化,凸显“人本立校 快乐育才”学校特色,坚守“为学生一生奠基 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学校理念,协调推进教学高质量发展、高位发展,从“集备教研、课前准备、教学实施、评价反馈、师德师品”五个方面规定如下。
一、 集备教研
1.坚持“寻标对标”。严格落实2022版《课程标准》,立足新一轮
课改要求,结合学期教学计划,协调“传授知识、涵养品性、培育能力、提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一体,准备好常规教学。
2.坚持“无集备不上课”。在新“五定五统一”(即定时定点、定主备人、定课标研究、定课时安排、定教学进度;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活动、统一家校沟通、统一分层辅导方式、统一学业述评)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班情做好个人的二次备课。
3.坚持“核心素养”中心。以立德树人为先,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涵养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等,以优秀文化育国之栋梁;教学设计要统筹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活动教学,融入真实场景,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二、课前准备
4.坚持“全要素教学设计”。设计好不同类型课堂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以学定教;培养学生善思、多读、勤练,学做结合;预设学生学习结果,设计好综合评价手段,努力做到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促学。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精准辅导;合理设问,以问题引领不同学生思维发展。提前检查专用教室、电子设备、实验器材等。
5.坚持“教材有机整合”。关注教材内容的整合,适时调整顺序、合并分解、增删取舍,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分解、条理清楚、增补适切。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整合习题,分层推送,防止题海战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增加“二次个性推送”。引导学生重视实践体验,组织跨学科学习探究。
三、教学实施
6.坚持“负担轻、效率高、质量优”。丰富教学方法,科学运用多元教学手段,教师善教;结合科学思维、学习规律,注重科学学习方法养成,学生会学;精讲、精练,举一反三,克服机械重复枯燥,学生乐学;分层教学、精准辅导与有效减负协调推进,确保学业质量。
7.坚持“一张课表、一张时间表”。按学校统一课表、统一作息时间上课,不拖堂;坚持“非必要、非必须”不调课,调课须经教导主任室批准备案,并由调课人协调好上课老师、授课内容。优化课堂组织,课前2分钟铃响,教师必须到达授课班级(含室外课、专业教室课),师生做好课前准备。做好出勤统计,缺勤必问必追踪,及时通知班主任。
8.坚持“课堂常规人人抓、抓统一”。课堂是主阵地,要确保课堂和谐、高效,做好课堂组织与管理。上课铃响,师生行礼问候。始终要求正确坐姿,注意视力保护。疫情传播期,要时刻提醒学生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对特殊学生要加强关注。要充分利用“课堂思政”,适时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事事、时时“好学习”。
9.坚持“因材施教、分层培优、精准指导”。设置有效情境,摒弃满堂灌,坚持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教学;运用合理因材施教策略与分层辅导方法,靶向瞄准“学生就近发展区”,挖掘学生内驱力;打造学习共同体,用好同伴教育,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均得到有效发展与提升。
四、评价反馈
10.坚持“教学评一体设计与评馈贯通”。以学期为周期,规划好教学节点,新课、复习课、学业质量检测与反馈有节奏;以知识单元为单位,设计好分层作业、随堂检测、单元检测;以周为单位,集备组每周1次、任课教师每周2-3次主动与家长沟通,说明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进度与有关要求,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提出明确要求。用好学业述评,就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质量监测进行周期评价与反馈。
11.坚持“全批全改与质量追踪”。运用多种手段,开展课堂即时评价、小组评价,发挥即时评价对学习行为的导向作用;随堂检测坚持“小、快、勤”;作业、检测要全批全改、规范批改、及时反馈;不合格同学要二次补测,作业错误要面批面改,做好追踪。作业布置要与五项管理、双减、精准辅导统筹考虑,量适效优质提负减。
12.坚持“学业高质量与榜样示范”。精心准备课堂随测,促进知识掌握;严控单元检测频次与试题质量,注重时效;鼓励学生养成错题收集与反思习惯;科学、规范命制阶段试题,紧扣学科标准;高效组织复习,查缺补漏,循环提升;科学分析数据,协调推进基础发展指标与高质量发展指标双提升。培养课堂小达人、金牌作业标兵、会学乐学榜样、学科小能手、领军人物,拉动带动全体学生发展。
五、师德师品师能
13.坚持“立德树人为先”。坚守一颗教育初心,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落实五育并举,培养能堪大任之才。注重仪表和言行,以爱化人。不侮辱学生人格,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把握批评尺度,提出明确整改要求;上课时间不得将学生撵出课堂。
14.坚持“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不断提升教学素养,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升信息化赋能教育教学专项能力;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板书规范,条目清楚,重点突出;实验教学演示正确,操作有序。上课时、开会时,包括监考、课后托管时间段,非紧急不得接打私人电话,不浏览手机,始终将关注点集中在学生及课堂上。
15.坚持“全环境”育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关注课堂安全,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做学生良师益友,及时排解心理困扰;制止学生上课睡觉、交头接耳、传纸条、玩手机等不良现象;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做好眼保健操与遵守最新防疫有关要求;合理处置课堂突发事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处理。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适用于全体教师,并将作为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如有贯彻落实不到位或出现有违师德师风问题,学校将启动调查与责任追究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