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学校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青岛市关于推进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秉承“以人为本、内涵发展、适切教育、多元育人”办学方略,以作风能力建设为抓手,落实学校五年规划,打造学校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和品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全面发展人才
1.坚持德育为先全员育人。修订《青岛一中全环境立德树人实施方案》,制定重点任务清单,选树全环境立德树人典型,推广其经验和榜样事迹。通过定点、定时、定人、定主题的导师育人活动,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促进全体教师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职责。
通过课程育人,推进“十个一”项目进课程,修订《追逐梦想的光——十个一手册》。深化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为教师参加思政“金课”等比赛提供支持。落实文化育人,办好读书节、班主任节、法治节等校园节日,探索将“正成”文化融入德育新途径。依托活动育人,通过“节、赛、会、展、演”和仪式教育,落实“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教育要求,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借助实践育人,挖掘校史资源,依托风云史学社等学生社团,开展红色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实现红色文化与国防科技特色深度融合。加强管理育人,修订青岛一中学生管理、日常品德和礼仪规范,提升学生文明素养;规范社团管理和评价,发挥学生“十自”管理模式效用。
开展校庆系列活动,让百年校庆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鼓励学生通过担任志愿者、参与文艺演出、举办校歌合唱比赛等,提升素养,展现风采。引导学生从校友论坛、校友回忆录等活动项目中,增强爱校荣校的使命感和光荣感,激发拼搏向上的动力。
2.加强五育融合全面育人。深化教体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体质提升指导,结合跑操、运动会、篮球赛等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实现体育素质抽测合格率100%,优良率50%的目标。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促进美育一体化协同发展,举办青岛一中艺术节、元旦汇报演出。结合音美鉴赏课落实学生艺术素养,在艺术素养抽测中确保优秀等级。找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切入点,开掘和整合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落实。深化“书香校园”建设,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规范书写、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扎实做好学生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继续汇编学生荣誉册,记录学生素养提升轨迹。开展规范“双姿”和明眸强脊行动,将近视防控工作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班级评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筛查和动态监测;持续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等。
3.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加强新时代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协同育人新机制。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团队建设,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措施。完善三级家委会工作体系,丰富“家长论坛”“家长大课堂”和校园开放日的内容与形式。完善“聚力育英”协同育人品牌,聘请专家充实育人团队,发挥法治、心理、科技副校长的作用,用好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本学年征集家庭教育优秀工作案例,凝练成果,争创家庭教育示范校。
(二)聚焦特色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4.完善特色课程体系。以省、市特色高中建设为契机,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体系化的探索与实践。一是深入学习研究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学习任务单、大单元教学为抓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二是整合多方资源,完善国防科技特色课程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全学段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开设好强基课程、校本课程,评选特色精品课程,以评促建。
5.创建优质学科基地。立足省市学科基地的经验总结,结合学科基地建设要求为标准,从发展基础、课程实施、育人管理、支持保障等四个方面加强教研组建设,制定学科建设年度清单,切实提高教研组建设实效,争创省市学科基地。一是深化大教研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多维度联合教研新形式,加强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跨区域的“贯通式一体化教研”“问题式教研”“主题式教研”,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二是深入推进教学成果孵化。优化《青岛一中教学成果培育方案》,聚焦突破教改项目,阶段性总结标志性成果。教科处牵头指导课题研究,每组至少申报一个教学成果并展示,通过科研引领教学变革。三是做好教学管理。落实听评课制度,优化课堂实施和评价,重点听心理、体育和艺术;常态化开展教材教辅排查和教学常规工作。
6.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素养课堂。一是集中攻坚大单元教学教改项目,联合省内外协同发展共同体学校开展省级经验交流暨成果研讨活动,对接特色名校开展前沿教育思想学习交流活动,实现我校特色成果汇编、推广、总结、提升,争创大单元教学省级示范样板校。二是开展情境化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针对我校学生自主学习、高阶思维培养等方面有待提升的现状,各年级以课时学习任务单为抓手,开展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强基课等不同课型的研究与展示。三是持续推进学习任务单成果汇编。通过学习任务单评选与展示,加强对学生精细化分层指导,同时深入分层作业的研究,为打造素养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7.探索创新人才培育路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复盘前期工作经验与不足,挖掘名校资源,持续开展强基与综招政策宣传与解读,探索分层分类强基竞赛教学模式,持续推动强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优化竞赛集训计划,备战奥赛省赛。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指导和评选工作,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同时以好题、难题带动营造浓厚的竞赛强基文化氛围。从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思维提升、学习管理四个维度进行全面培养,助力学生高位突破。
8.加强分层适切培养。根据市教育局“6153”、“1445”工程,实现2025年高考985高校录取人数提升20%,“双一流”录取人数提升10%,特招线保持高位,本科无忧的目标,重点探索各层次学生的多元发展。加强对多种高考录取方式尤其是对强基计划和综评招生的研究,借助承办青岛市综招强基面试的契机,结合学生生涯规划,建立个性化跟踪指导机制,深入研究“双一流”高校真题,帮助学生实现升学目标。探索优化选课走班以及强基班、补弱班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强艺体生、艺术班管理及文化课学习,提高各层次学生教学质量。
(三)激发内生动力,培养教育家型教师
9.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机制,结合全市中小学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六项行动,组织开展3月、9月师德建设月系列活动,开展“每月一讲”“每学期一测评”教师师德师风相关培训活动。结合百年校庆,创新教师节活动,选树师德标兵,加大宣传力度,隆重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重实干重实绩,优绩厚酬。修订《奖惩条例》,完善教师教科研保障和奖励机制;优化学校表彰奖励类型和标准,健全教师荣誉制度。
10.扎实推进强师计划。完善“双金字塔策略”和“领跑者培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青蓝计划、菁英计划、卓越计划、领航计划和尖兵计划。一是各教研组长引导教师将个人进步和学校发展相结合,依托信息化技术,可视化呈现“双金字塔”策略的发展要求,突出教师个体主动性和反思性发展,创新教师专业学习活动,教研组及时向教师反馈发展状态,并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助力学校在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二是以张磊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尚青鲁市名师工作室和校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平台,强化交流和反思,引导教师将考核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促进专业能力提升。三是开展研展结合,研赛结合,举行青岛一中优质课比赛、名师示范公开课、青年基本功比赛等。四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对校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进行督导,对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展示。
11.培育协作型尖兵教师。畅通优秀教师成长机制,落实《青岛一中强基计划尖兵教师培养方案及评价激励办法》,逐步建立尖兵教师动态评定机制,根据培训成绩、培养业绩、课程资源建设等情况进行尖兵教师认定,通过访问研学、高端讲座、双师课堂等途径,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和教研体系建设。本学年进一步完善各学科强基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实验教学设计不全面、实操不熟练、现象分析不深入的问题,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实验教学能力比赛,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机融合,搭建教师实验教学协作平台,打造跨学科、跨学段的实验教学教师团队,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四)优化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学校效能
12.构建学校大安全治理格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思想文化阵地管理,稳妥处置涉教育舆情。加强学校安全“三支队伍”建设,完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安全隐患排查机制,落实一岗双责,压实安全责任,常态化开展校园消防、交通、实验室、欺凌暴力、食品和饮用水卫生、防溺水、心理等检查及培训,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邀请市南区团岛消防救援队进校园对师生进行培训和场景消防演练,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意识和自救能力。强化校园安全基础和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全面提升技防、物防、人防建设水平,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13.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针对集团成员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同频现象,继续加强集团教师专业培训,提高育人意识;开展联合教研,提升成员校的教研集备水平;继续构建小初高贯通式课程,构建小初高贯通的“国防科技课程”体系;丰富德育活动,构建德育课程,围绕全方位育人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平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实施“强基计划”“筑基计划”和“学科营”等活动,探索实施“英才计划”“奇点计划”,完善小初高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尖兵教师的培训,打造一批胜任“拔尖人才”贯通执教培养的尖兵教师群体;积极探索教育集团内领导和教师交流模式,根据办学需要推进人员交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继续扩大集团的辐射带头作用,本学年继续扩容,拟吸纳融合性和聚合型成员学校。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友好学校开展访学交流活动。
14.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健全依法治校工作体系,做好章程的自评工作。根据全市中小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实施必备流程,做好新一轮学校管理权限清单的修订工作。本学年进行新一届校务委员会换届,深入开展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和法治体验系列活动,利用12月国家宪法日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加强食堂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发挥膳食委员会的作用,定期组织家长代表深入食堂,对食品安全、饭菜质量、价格等进行检查和监督,努力提高食堂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争创山东省星级食堂。协调上级主管部门,加快推进单县路42、44号的教育用地建设,对学校整体进行维修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空调系统,供暖系统的节能改造,实现校园智慧赋能。
15.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数字技术赋能行动,推动学校教学理念重塑、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评价重构,加强数字化能力培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智能研修平台等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探索数字校园应用,提高校园管理服务工作智慧化水平。推进学生基础数据在就餐、通讯、门禁、宿管等各系统之间的互通。完成教室课堂智能评估系统的采购安装,实验室设备更新项目的持续推进。对现有装备摸底,根据国家“信创”设备、IPv6网络设备使用推进部署制定信息装备更新计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