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学校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本学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扎实落实“双减”政策,以青岛市教育局印发的《2021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依据学校第二个五年规划,秉承“以人为本,内涵发展,适切教育,多元育人”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以评价引领学校各项工作,锚定方向、深耕细作、求实求效、扩优提质,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
1.多元探索,以德育人。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断创新德育渠道,抓住课堂主阵地,开发开设德育校本课程,继续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等红色主题德育实践活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利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社会责任感。
2.“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进一步落实《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才艺广泛、崇尚劳动和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规范并加强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做好学校春季运动会的准备工作;研究制订新时代美育工作计划,构建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艺术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推广应用《劳动教育(实验)》教材,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法治教育,打造宪法教育和法治体验特色活动;加强学生生存教育、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积极开拓“十个一”网上活动途径。把人人参加“一个社团”、人人参加“一次演出”,作为“十个一”新的发展点,打造精品多元社团,提供多彩展示舞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三方联动,协同育人。完善“十自”德育管理策略,提升学生自律自立能力;紧抓德育常规教育,强化习惯养成;发挥青岛市示范家长学校与优秀家庭教育服务站的影响力,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培养青岛市家庭教育名师;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常态化开展“三长”见面活动和“优秀家长进课堂”活动,推进网上家长学校建设,落实教师家访制度;发挥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的育人作用,构建家校社三方合作体系。
二、围绕适切教育,实现教学改革“芯”突破
4.丰富课程,特色教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业质量标准转化落地等新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完善以课题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制度,开展主题教研、网络教研、联合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教研方式,健全教研组、备课组、个人三级教研体系。通过名师引领、专题培训、优质课比赛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各教研组聚焦研究单元式教学、项目式学习、专题式研讨等新课程教学方式,开展与本学科相对应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本学科阅读能力,建立并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包。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校本课程评价奖励机制;融汇校内外资源,以青岛市精品课程评选为抓手,在基础年级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开发国防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校本课程,充分用好航天科技实验室和人工智能机械臂实验室,开发航天科技教育和“人工智能+”等学校特色课程,打造教育特色。加强党史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着力“三新”,精准教学。聚焦“三新”,瞄准高考,按照“新课标研究到位、新教材挖掘到位、学生基础分析到位、学习过程设计到位、技术融合支持到位、作业布置反馈到位”六维要求,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基于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教学水平。实施“强课提质”行动,探索基于情境、问题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研究和学习方式改革,切实打造魅力高效课堂。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高效利用畅言智慧课堂系统,优化“大数据个性化学习服务中心”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实现智慧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和新授、复习、检测、讲评等环节的全覆盖应用,运用智课系统逐步形成完善涵盖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库,精准把握学情教情,实施一生一策,提质增效。 6.分层培养,个性教学。优化“选课走班”方案,准确把握学情、教情,坚持“一生一策”,优化分层作业布置,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探索建立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力度,做好对后进生的帮扶,进一步扩优提质;抓好艺体生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加强课堂管理。深入对高校“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的研究,落实《青岛市推进“强基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各学科特殊禀赋学生选拔培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强基辅导和研学活动。切实落实“领跑者计划”,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提高高考多元录取效益。
三、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四有教师“心”队伍
7.弘扬师德,严正师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青岛一中“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清廉从教”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青岛一中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将师德考核全面纳入教职工评价和评先评优。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师筑牢教育初心,做具有“三感”“四有”“五心”的新时代教师,杜绝有偿家教和信教传教。宣传“最美教师”典型,提升教师良好形象,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8.多元培养,新老并进。继续推进青岛一中教师队伍“双金字塔”策略,加强“青岛一中领跑者培育行动计划”的实施,以“三名工程”建设为契机,发挥“青岛市名师工作室”、“青岛市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启动名师领航工程,成立学校名师工作室,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岗前培训、师徒结对等促进新教师的迅速成长。做好各层级名师的遴选、培养和推荐工作,力争涌现更多的市级以上名师。
四、聚焦结构改革,挖掘办学发展“薪”动能
9.完善制度,依章办学。以《青岛一中章程》为核心,充分落实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教代会和学代会常态化运行,召开校务委员会例会;完善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实施清单管理和负面清单制度;修订《青岛一中综合治理手册》,积极拓展监督渠道,征集“金点子”,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开始推进实施学校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10.深化合作,共赢办学。加强与海军潜艇学院深度合作,开发国防教育课程,办好首届国防教育班。不断深化与海尔集团、城运控股交运集团的合作,继续打造“海尔创新班”“交运创新班”育人品牌;深化与超银教育集团和启元学校的“小初高一体化研究教育共同体”的交流,拓宽“青岛市中小学航天教育校际合作共同体”实践途径,落实“未来航天人才”合作培养计划。加强与商务学校、琴岛学校的合作,在教科研、教学管理和教师培养等方面给予对方最大的支持。同时,可根据学生需求与学校发展需要,利用商务学校的专业优势开展相关专业体验课程。
11.共谋发展,集团办学。高标准编制一中教育集团3年发展规划,制定集团章程及配套制度,逐步建立理事会、监事会、基金会,组建集团协同管理团队,积极开展管理互通、师资共配、研训互动、文化同建、资源共享和质量共提等活动,提高一中教育集团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社会声誉。
12.打造品牌,文化办学。巩固全国文明校园和青岛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的创建成果,发挥“正成”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广大师生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品牌的归属感和认同度。
13.联合高校,优质办学。充分发挥山大、海大、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大学等本地高校的资源优势,开展经常多样的高校研学、游学活动;加强与更多重点高校的交流,争取获得更多的优质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校,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五、夯实发展基础,提供优质服务“馨”保障
14.疫路相伴,慎终如始。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加强教育,提高警惕,规范操作,闭环管理,强化健康风险提示和校园管控,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常态化。
15.多重守护,心身健康。研究制订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做好学生近视防控;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继续用长效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师生保驾护航,继续打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16.多措并举,平安校园。健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与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网络安全、课堂安全、食品安全、法制、预防校园欺凌、防溺水、禁毒、防治管制刀具等专题教育,创新法制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师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切实加强“三防”,加强安全培训与演练,提高师生防范意识和避险逃生能力;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提高安全维护能力。
17.智慧赋能,质效管理。借助青岛市智慧校园平台,实现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推广新媒体智慧教学系统和智慧体育课系统的使用,为市教育局开展相关工作积累更多的实验数据。
18.追求卓越,服务为先。加强对后勤与教辅人员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食堂管理,提高饭菜和服务质量,于寒假期间实行学校食堂自营模式;加强对保洁公司的指导与管理,加强校园绿化,创造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做好水、电、物品、设备、设施等管理,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厉行节约,推进节能型学校和绿色学校建设;继续做好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将2 号学生公寓改造成艺术教学楼,内设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及艺术老师办公室,满足艺术教育教学要求。对实验楼线路重新敷设,对物化生实验室和准备室进行改造,提升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
附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校历
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学生报到
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正式上课
2022年1月26日(星期三)寒假开始
本学期共有21个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