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一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08-30
字体大小: 打印

本学期,学校深入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市教育局“作风能力提升年”有关部署,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谋划,积极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办学品质,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本学期,学校荣获局属学校 2020—2021学年度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筹备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第一批)、青岛市无烟学校、全国中学生国际象棋网络锦标赛团体冠军、山东省校园足球协会杯甲组比赛冠军、山东省青少年高中足球锦标赛亚军、青岛市中学生新闻联盟大赛团体一等奖等。中山大学、云南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学校建立优质生源基地。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五育并举,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多元探索,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加强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开展导师交流活动,用榜样引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指导。进一步深化实施“十自”德育管理方略,加强学生会团委会干部、学生处主任助理、社团负责人等队伍建设,搭建起学生自主管理活动平台。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并将各项主题活动与每周“学生发展指导课”紧密结合。加强班主任培训,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促进互相学习与借鉴。加强张磊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作用,组织全体班主任及部分教师开发学生发展主题班会课程和精品课程资源。做好对现役军警子女的帮扶,七一前夕召开现役军警子女座谈会。做好困难学生关爱帮扶工作,为困难学生积极争取各类帮扶政策。加强家校沟通和家长学校建设,我校五位家长入选青岛市智慧家长。认真落实市教育局“三长见面会”和“百万家长进校园”有关要求,邀请青岛理工大学刘启辉教授开设线上家长教育讲座。我校在市教育局优化提升家庭教育阵地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以课程为引导的家庭教育实施案例》获得2022年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优秀案例。创新举行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编印学生毕业画册《同窗故事》。家长和同学为母校捐赠镌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泰山石,1979届校友捐赠长征2号F、5号火箭模型,体现家长、学生、校友对母校的祝福与祝愿。

2.五育并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探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新途径,推进“十个一+N”项目品牌建设。积极组织参加各项比赛,合唱、器乐、戏剧三个节目获省一等奖,合唱节目将作为全市唯一合唱代表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七艺展现场比赛。针对疫情减少聚集的要求,将参加一次劳动、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等内容拆分到小组或个人,指导学生落实项目要求。印发《青岛一中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手册》,将“十个一”活动逐项分解并与学科作业相结合,确保“十个一”活动落地落细。秉承“创业先创社”的社团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多元社团活动舞台。第十五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1人获省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30人获三等奖,全国总决赛2人获一等奖、10人获三等奖。第十九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9人获省级一等奖,29人获二等奖,42人获三等奖,全国总决赛3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荣获优秀生源基地称号,29人获省级一等奖,21人获二等奖,32人获三等奖,全国总决赛2人获二等奖,7人获三等奖。中国日报社“二十一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5人获省一等奖,9人获省二等奖。第五届“燕园杯”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获优秀组织奖,1人获全国二等奖,15人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4人获省级一等奖,9人获省级二等奖,11人获省级三等奖,毛从越同学获全国金奖并入选国家代表队。第十五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29人获一等奖,68人获二等奖,56人获三等奖。2022年世界头脑奥林匹克选拔赛获三等奖。山东省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项获一等奖,1项被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赛荣获冠军等。加强艺体生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协同发展,邀请高校专家担任评委,对全体艺术生进行专业技能期末测评,2022年高考中众多学生被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顶尖艺术院校录取。

3.多元视角,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注重过程性评价手段,以“学业成绩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统一评价与差异评价”三结合的述评形式,形成“学业成绩+素质发展+评语”的发展性综合评价报告。围绕学校国防教育特色,鼓励学生参加特色鲜明的各类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

(二)精准施教,创新培养,推动教学高效益实施    4.课题引领,推动课程体系建设。

以省十四五规划课题为引领,推动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以学校国防教育特色高中申报为契机,优化《青岛一中国防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加强国防教育课程的研发,目前已启动27项。实施强组建设,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获评青岛市学科基地。人工智能实验室被评为青岛市首批中小学科技创新实验室。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学当中存在的难点重点,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攻关。积极参加山东省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做好青岛市教育改革成果和青岛市教育局教科研成果的申报工作。

5.加强研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加强“三新”研究,积极做好“双减”工作,落实“五项管理”要求,秉持“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内化,点拨升华”的理念,其中英语组大单元教学,化学组项目式学习、数学组错题本有效使用情况较为突出。教研组长例会坚持开展微理论学习,重点研究、实践学习任务单的编制、强基计划及“1145工程”。开展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数学组、物理组把个性化学习手册与学习任务单有机结合,增强课下自主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线上教学期间全程直播,每周至少2次集备、1次教研活动,每日召开教学管理者例会。在市教科院作了以“一二三四”暑期教学精致管理策略为主题的典型经验交流。“四精”策略(精致管理、精细教研、精准教学、精心辅导)入选山东省高中毕业年级教育教学创新工作典型案例。

6.动态跟踪,有效推进“1145”工程。

建立目标生成长档案,包干到人,高一年级优化学生选课走班制度,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序实施选课走班;高二年级持续开展后进生专题补弱和转化,开展综招辅导,高一高二年级共有22人开始日语学习。高三年级建立优生跟踪档案,实现一生一策,分层培养。2022年高考成绩再创佳绩,特招线达线率再创新高。

7.聚焦强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采取“集中与日常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学习方式,固定8个强基教室,李哲晖、迟迅宏、祖金莹、刘潇涵、石大山、宋佳玉、白杰、张萌、秦汉堃、韩德琛、李慧老师等担任教练,实行“双师课”,定期召开强基奥赛推进会、逐步建设强基课程。作为青岛市强基基地,历史强基团队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强基授课。高三年级高考后继续进行强基集中指导,高一高二年级暑期进行强基集训。各年级成立培优班,制定优生培养方案,持续开展培优工作。

本学期优秀集备组:

2019级:语文(袁春丽),生物(宁艳蓉),政治(孙雷),地理(张艳);

2020级:语文(马珺),英语(栾岚),生物(孙宁),地理(蔡文斌);

2021级:语文(刘敏),数学(李新萍),英语(柳叙慧),化学(刘国平);

先进教研组:

语文组(张华),英语组(王淑凤),生物组(宁艳蓉),地理组(邢爱丽),音乐组(张欣);

先进班级:

2019级:2班(石大山)、8班(姜婷)、9班(尹君杰)、10班(樊佳利);

2020级:1班(张磊)、2班(王晓丽)、6班(于慧云)、8班(邢爱丽);

2021级:1班(王淑凤)、2班(李青)、7班(刘敏)、9班(杜明坤);

艺术班:2019级11班(魏玫)、2021级13班(张永科)

先进年级:2019级

先进处室:教务处、办公室、卫生室   

(三)优化师资,依法办学,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8.师德引领,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丰富“家文化”党建品牌内涵,加强师德建设。十届五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青岛一中教师师德考核实施方案》、《青岛一中师德标兵评选办法》。《青岛一中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实施方案》、《青岛一中职称评审实施方案》经过几轮征求意见,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推进“青岛一中领跑者培育行动计划”,启动新教师培养工程及青年教师提升培养工程。启动山东省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互联网+专业发展远程研修培训、个性化培训等,丰富培训内容,以培训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继续推进“双金字塔”策略,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及培训。荣获2022年度青岛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市级优课一等奖老师有:吕卓雅、于贻丹、樊佳利、于慧敏、张萌、张一蕙、王银凤、厉彦妮、尚青鲁。开设青岛市公开课的老师有:韩凯璇、尚青鲁、李哲晖。开设青岛市名师开放课的老师有:刘丽丽、李青、张艳。进行经验交流或开设交流课的老师有:秦欣、戴彦、王孟妍、丁彦平、张萌、秦汉堃、杜春玲、尚青鲁、张磊、郑一斐、王小涵、宁艳蓉、张艳、于贻丹、迟迅宏、王晓丽、杨爱丽。举行校优质课比赛,曾雪娜、张一蕙、赵君、于慧敏老师获一等奖。举行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于慧敏、于浩淼、王小涵、李哲晖、祖金莹老师获一等奖。

于贻丹老师课例入选2021年部级精品课;曾雪娜老师教学设计获中央电教馆优秀课例;迟迅宏老师开设全国数学建模课堂优秀作品交流;王岩、于贻丹老师参加青岛市高中学科命题大赛获一等奖;常云龙老师入围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李青老师获评青岛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鞠振国老师获评青岛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尚妮娜老师获得2022年青岛市普通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王晓丽老师入选青岛市第十六期访学站学员。52人次获得国家、省、市优秀指导教师奖,其中蔡文斌老师荣获全国中学生地球奥赛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国家级一等奖。戴彦老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

本学期听课30节以上的老师有:祖金莹(68节)、刘潇涵(68节)、王银凤(57节)、袁郁文(54节)、于浩淼(54节)、迟迅宏(50节)、李哲晖(50节)、于慧敏(41节)、杜春玲(41节)、郑一斐(40节)、王小涵(40)、王笑寒(40节)、宋佳玉(40节)、于慧云(40节)、隋婧(40节)、王孟妍(38节)、张萌(32节)。

9.创新途径,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

本学期与成员校琴岛学校、青岛商务学校积极开展管理交流、举行教研组长和集备组长联席会、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及资源共享等活动二十余次,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和课改落实。与青岛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开办“普职融通”实验班,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普高”与“职教”间的立交桥。

10.抓好落实,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加强“三防”和“三支队伍”建设,落实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开展安全教育与演练,组织安全教育平台学习,特别是针对防溺水、防欺凌、预防网络诈骗、心理安全、食品安全等主题,通过微信公众号、下发致家长信、校会、班会等多种途径强化安全教育,多次组织安全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慎之又慎抓好疫情防控,确保师生健康。本学期共排查各类重点人群600多人次,科学处置发热情况近百人次,摸排数据逾5万条,开展校内全员核酸检测近20次,70多位老师参与到疫情防控体温三检、扫码检测、食堂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中,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师生平安。做好其他传染病的防控和预警工作。落实学生“阳光亮眼”计划,组织学生做好“亮眼操”和视力检测,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近视问题的综合防控。根据体质监测总体任务要求,按年级认真制定目标,逐层次推进学生体质健康。

11.创新宣传,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发挥媒体、自媒体的传播影响力,积极宣传我校优异的教学质量和招生政策。自招报名人数、中考报名人数和中考录取线均取得新突破。开展线上自招公益讲座4场,深入初中学校开展线上和线下自招辅导课百余节。开展面对面大型咨询专场两次、参加媒体组织网上探校两场、媒体招生访谈十余场,线上直播六次,组建微信家长群近百个。

12.强化意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强化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多渠道征求教职工意见,努力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完成部分教研组办公室整合改造。完成食堂劳务外包和物业公司招标,食堂做好自营准备。积极参与山东省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开展“三节”活动,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强化精致化管理意识,对学校各项设施设备定期检修,做好保养维修工作。完成了2021年基建维修项目的竣工结算和初审。

二、问题与建议

1.尖子生培养策略还需进一步优化,培养措施需更加科学有效;

2.学科发展不均衡,教研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3.家校社联合育人途径需更加多元,家校沟通、育人成效需进一步增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