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制(修)订指导意见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4-09-13
字体大小: 打印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它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为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现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并修,深化“融合化、智慧化、国际化”三化发展战略,聚焦课堂教学,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践行“育训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构建具有青职特色的课程标准体系。

二、编制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课程标准应依托专业教学标准,参照职业岗位和技术等级、最新行业企业标准制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要手段,以技能大赛和X证书技能模块为抓手,立足课程体系,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设计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服从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与国家最新要求同频共振,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确保课程标准的前瞻性、时代性与权威性。

(二)思政育人原则

全面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不同专业(群)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思政、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元素融入在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全部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

(三)职业性原则

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应与时代的进步、产业专业的发展相结合,按照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最新需求,及时将职业能力、最新要求体现在课程标准中,确保课程目标始终与真实工作任务相匹配、相对应。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校企共育、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育特点,为学生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课程标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三、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可包括课程概况、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实施建议等五部分。

(一)课程概况:说明课程的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开设学期等基本信息,课程校企共建情况,取得的建设成果等。

(二)课程定位:说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明确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对实现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

(三)课程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描述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应具备知识、能力和职业情感,知识目标表述中以学科能力为主线,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力目标表述要明确,并且能够在培养目标和典型职业活动描述中找到相应能力的表述。素质目标中,职业情感的表述应紧密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贯穿于课程活动中,体现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服务。

(四)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说明为达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分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计划,双创元素、课程思政融入情况,分配教学学时及学分。通过对课程技能点分析表,明确课程支撑的岗位能力、对应职业证书、对应的技能大赛等内容。详细介绍课程所涵盖的技能点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围绕“技能证书内容”、“赛项标准”设计课程和教学项目(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五)课程实施建议: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学业评价、教材编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团队、教学设施等方面建议。

1.教学方法。描述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根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校课程改革先进理念及成果,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创设工作情境。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学业评价与考核。描述对本课程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法。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3.教材编写与选用。描述本课程教材及教辅编写与选用意见。教材编写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并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鼓励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型教材。教材选用原则上优先选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和优质精品教材。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描述支持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专业(技能)课程应积极引入典型生产案例,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团队。对任课课程教师的职称、专业经历、职业资格等提出要求。

6.教学设施。说明教学设备设施以及支持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条件。

四、编制要求

1.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课程均须制定符合规范的课程标准。思政、英语等已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课程标准的课程,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

2.坚持融合化教学,重视与时代进步、产业与专业的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要和新业态、新知识、新技术密切结合。每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选择适当的课程教学模式,遵循理念先进、设计合理的原则,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主流生产技术和服务标准,面向未来综合考虑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及其技术技能结构,不断调整和深化,把学生的发展潜能与获得技能结合在一起,体现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力求达到 “岗课赛证”融通。

3.课程标准要以全面数字化理念为支撑,聚焦课程数字化的资源建设、教学活动设计和学情分析。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丰富的数字资源体系;打造智慧课堂与高效课堂,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应在课程标准中详细描述教学实施过程,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含线上、线下考核比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情况要详实说明,可操作性强。

4.以国际化拓展全球视野,鼓励与德国、泰国、新西兰等海外合作院校及海尔、海信、酷特、赛轮、中誉等“走出去”中企,共同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课程标准,引进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5.课程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6.课程名称要规范,不能随意简写。每门课程原则上应编写一个课程标准,某些专业基础课程,若因教学目标学制、学情的差异,需编写不同的课程标准,可采用添加副标题的方式加以区分。公共必修课培养学生知识、素质的基本任务,厘清教学任务与学习结果;强化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列明工作任务、教学项目、职业能力、专门能力与素质、知识、通用能力等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课程设计、实施与考核应具较强的操作性,能把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便于任课教师执行。

7.课程标准严格按公共课、专业课编制模板分别编制、排版,内容以模板为参考进行编写,简明扼要、文字表述简洁清楚,用词严谨,注重体例,形成范式,能用于指导教学活动开展与教学效果评价。各部门可根据自身课程特点,对模板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但应注意保持基本框架,包含主要内容。

五、编制程序

(一)起草。课程标准由各课程归属二级学院组织相关教研室制定(修订),在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经过充分调研,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执笔起草。

(二)论证。教研室负责组织相关教师、合作企业专家等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二级学院组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教研室再次组织修改定稿,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同报送教务处。

(三)审批。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校级审核。

六、课程标准的执行和管理

(一)课程标准是学校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必须严肃认真执行。各教研室要认真依据课程标准,按要求选用教材或立项编写校本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学校各部门要为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各教学环节的进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任课教师应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任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各教研室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二级学院负责人和教务处报告,研究并妥善解决。

(三)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应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时,将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列入检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程标准的完善与优化须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和修正。随着时代的进步、产业专业的发展,要求适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各教研室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时,应向二级学院提出修订申请。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和程序与制定的要求相同。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2023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