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来,青岛市将发展“四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深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抓手,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四新”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迅猛崛起的蓬勃势头。2020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达到4041.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2.6%,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速达到17.78%,对全省“四新”经济贡献率达到19.32%,居全省第一位。
发展动能“从旧到新”。加快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意见等政策措施,发展壮大10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产业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深入落实推进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意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新零售、线上服务等18类新业态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新产品蓬勃发展,前三季度,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26.2%;快递业务量完成5.49亿件,同比增长38.9%,两年平均增长33.1%。
场景创新“从少到多”。推动“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着力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级场景成为新经济发展“试验田”。出台全省首个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首批认定5家创新应用实验室、10家场景应用实验室,为创业者搭建场景应用培育、验证和落地实验平台。深入实施场景赋能“千企千景”工程,发布涵盖智能应用、智能软件、工业大数据、系统集成等12大类、63小类1300个“工业赋能”场景清单,构建“综合型+行业级+企业级”场景矩阵。
生态赋能“从弱到强”。加快营造创新发展生态,构建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打造有利于新经济企业发展的生长环境。加快创投风投机构引进和培育,对2020年投资全市新兴产业领域,助力“四新”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做出较大贡献的11家创投风投机构兑现奖励资金。实施“青岛菁英”人才工程,以产业为主线引才育才聚才,建成1204家专家工作站、170个博士后站(基地)、1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化治理,发布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开放交通出行、市场监管等领域190个数据目录,市级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98.3%。
空间布局“从点到面”。在推动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基础上,注重打造主体类型多元、资源配置高效、体制机制活跃的产业空间布局。出台促进区(市)和经济功能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指导意见,每个区(市)和功能区重点布局3-5个或2-3个主导产业,加快差异化发展。市南区围绕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市北区围绕新媒体、直播经济,崂山区围绕发展独角兽企业,西海岸新区围绕跨境电商、5G高新视频,城阳区围绕轨道交通产业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经济园区(集聚区),环湾城区成为全市新经济发展“主战场”,2020年环胶州湾城区实现“四新”经济增加值3176.4亿元,占全市的78.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