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等“放管服”改革,2021年“一窗受理”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07-25
字体大小: 打印

  2021年,以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服务窗口,优化工作流程,深入开展“一窗受理”改革,窗口布局更加合理、窗口功能更加丰富,企业群众的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是综合窗口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按照省政府全面推开无差别“一窗受理”改革工作要求,根据企业和办事群众的办事需求,不断优化青岛市民中心窗口设置,按照税务、公安、医保、社保、不动产、公积金、企业开办、综合受理、工程建设项目等领域设置综合窗口,全面提高企业和办事群众的办事便利度。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设置综合窗口817个,其中市级综合窗口209个,各区(市)综合窗口608个。

  二是“一窗受理”事项更加丰富多元。根据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及综合窗口业务承载力,不断扩大纳入“一窗受理”的事项范围和数量,事项范围由试点初期的企业开办、工程建设、社会事务逐渐扩大至目前的税务、公积金、不动产、车驾管、出入境、医保、社保等。2021年,全市“一窗受理”事项比例为94.2%,圆满的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一窗事项比例达到85%以上”的考核任务。其中,市级“一窗受理”事项比例为96.2%;各区(市)“一窗受理”事项平均比例为93.9%,企业群众办事“只找一扇窗”已基本实现。

  三是“一窗受理”团队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按照打造“三化一型”干部队伍要求,全市上下不断加强“一窗受理”团队建设,全方位提高团队服务能力。一方面从建章立制入手,不断完善队伍体系。团队管理层面,建立了《管理岗位轮值、轮岗制度》《现场管理制度》《服务团队日常工作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窗口服务层面,普遍实行窗口人员无否决权、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制、容缺受理等制定。另一方面从党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政策业务、党风廉政建设、政务礼仪培训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窗口服务团队。一年来,全市共受理审批报件941.36万件(线上523.87万件、线下417.49万件),提供窗口咨询服务746.39万次,延时服务3000余次,多次受到12345热线和群众表扬,为企业和办事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团队已经成为代表我市营商环境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四是“一窗受理”创新举措更加务实高效。市级层面,依托AI智能一窗受理平台,积极探索开展“AI智能一窗+跨域通办”工作,筛选部分事项实现跨市、跨省区域通办,与上海市普陀区签署跨域通办合作协议,已实现41项AI智能“跨域通办”事项可在上海普陀区办理;启用智能文件柜,打破了8小时内发证的时间限制,让取证像取快递一样简便,试运行阶段12类证照实现了智能发证;配备了文件配送机器人,压缩了前后台之间纸质档案材料的递送时间,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窗口工作效率。区(市)层面,市南区以市、区合署办公为契机,在原已构建的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步伐,构筑起市、区、街、社区“跨层级一窗受理”的四级全覆盖政务服务体系。市北区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多中心”建设。以“政务+RCEP”“政务+服务机构”“政务+产业园区”等模式,不断延伸政务服务触角,挂牌成立航运分中心、振青分中心、橡胶谷分中心等6个政务服务分中心。城阳区通过审批事项前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全面推进“跨层级一窗受理”,实现了15个大项30小项在7个驻街道便民服务大厅就近办理,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胶州市因地制宜,通过内部流转或线上申报等方式,用“四个一”打造“跨层级一窗”新模式。高新区为解决社会职能移交城阳区,部分审批职能无法在高新区实现的问题,与城阳区签署《实施行政审批一体化跨区联动工作机制备忘录》,梳理两批次50个事项实现“跨区联动审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