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收藏
取消收藏
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10-31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  日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青岛总规》),这是青岛历史上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青岛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青岛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此次《实施意见》的发布,提出了《青岛总规》实施的总体要求、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明确了责任分工和路线图,是贯彻落实青岛总规的具体指引。

健全青岛“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放眼全国,如今“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基本批复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青岛也不例外。

《实施意见》中提到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青岛总规》为引领,全面推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健全青岛“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具体包括,完成市辖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推进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加大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差异化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探索自然保护地、有居民海岛等特定区域详细规划编制模式。严格落实青岛总规确定的约束指标和发展目标,准确传导重点任务和管控边界,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对此,《实施意见》明确,持续高标准推进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临空经济区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强化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作用。深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青岛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互联互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共治共保重要生态空间,协同建设邻界地区,培育成熟更具活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城市规划要“先布棋盘再落子”,而一个理想的空间格局就是城市规划中的棋盘。

展望2035年,“一区、两极、两城、多点”的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清晰地搭起了青岛城市未来生长的骨架。此外,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结合存量更新,培育打造不同中心节点。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合理安排创新空间,加快构筑滨海大道科技创新走廊。

保护陆海生态空间,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意见》提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山海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分类管控海岸线,加强海岛开发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协同海陆空间统筹利用。

与此同时,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方式,统筹优化耕地、林地空间布局,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到2035年,青岛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34.1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68.7万亩。

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意义重大。面向2035,青岛将构建更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落实《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优化“一港六区”功能布局,加强青岛港与黄渤海区域港口功能协同,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国际枢纽海港、山东世界级海洋港口群龙头。拓展铁路网络,加快潍宿高铁至青岛连接线建设,积极争取将青岛至连云港至盐城高速铁路(含胶州湾过海段)工程建设纳入上位规划布局;完善干线公路网络,构建环湾都市区骨架路网;加快轨道三期线路建设,推动城际铁路、城市轨道有机衔接,构筑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优化城市交通设施布局,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合理布局停车设施,有效治理停车难问题。

安全韧性,是现代化城市的鲜明底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实施意见》提到,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逐级划定城市黄线,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官路水库及输配水工程建设,配合做好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青岛段)建设。加快各类消防站建设,实现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全域覆盖。细化、优化洪涝风险控制线,严格城市河道蓝线管理,开展重要河流的河道治理等等。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否宜居考验的是“综合素质”。未来,青岛将进一步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落实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整社区建设理念,积极支持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重大公共设施的选址布局和规划建设。落实公园城市建设规划。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走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还要善于自我更新。《实施意见》明确,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严控总量、限定容量,严格按照城镇开发边界和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开展集中建设,科学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规划预留不低于105平方千米的战略留白用地并严格管控,切实提高工业用地亩均效益,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地处置力度,推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深化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