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研:迈出“数读”海洋的关键一步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06-26 来源 : 青岛日报
字体大小: 打印


深海藏有丰富的资源和无穷的潜力,但广袤的海洋就如同一处待开采的宝藏,需要人们不断探索。

我国海洋领域研究专家曾表示,200米以深的海域占地球海洋总面积超过90%,这些海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渔业矿产资源,同时对调控地球系统演变、探索人类生命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人类对深海世界的认识甚至要浅于对月球表面的了解,对深海的探索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盲人摸象”阶段。因此,我们向“深蓝”挺进的路还很长。

“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远不如对太空的了解。”在记者采访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温琦时,他亦如是说。

如果想认识海洋、了解海洋,那么首先要通过海洋观测获取数据——这是海洋安全保障、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保等实施的关键基础。海洋观测技术涉及海洋传感器、观测装备和观测网络等多方面关键技术。但与美欧相比,我国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起步较晚。

在青岛,青岛海研电子作为致力于海洋观测技术和装备的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获得7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围绕海洋立体观测监测方向,对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了专利覆盖。近年来,企业凭借核心技术,日益被“业内”所认可——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多个涉海院所、中国自然资源部下属海洋相关事业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涉海高校,中船重工、中国联通等多家央企合作。

多参数漂流观测浮标是海研电子的主打产品之一,在位于李沧区的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展厅,记者见到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波浪精灵”。作为浮标,其区别于大众印象中通过锚链固定在水底的大型浮标站,是一个高约80厘米、直径约80厘米的浮标“小精灵”,由316不锈钢浮标壳体、一次性储能单元、北斗或GPS定位系统以及通讯系统(北斗、4G、天通、铱星等多种方式可选)组成。浮标“搭载”近海定点观测海面波高、波周期、波向和水温监测的小型浮标测量系统,用于沿岸海洋环境监测站波浪观测工作和近岸环境监测工作,测量要素包括海浪的高度、周期、波向等特征值,并可依据测量数据估计海浪功率谱、方向谱等。

“以前,海洋设备偏向进口,这种小型浮标多是从国外购置。我们由算法和材料入手,着力于数据回传的实时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自主研发了这款设备,为国内首创。”温琦介绍,投入使用的设备最长已实现了18个月的有效观测并还在继续工作,设备最远到达太平洋夏威夷海域的北端。

温琦告诉记者,企业涉海领域设计推出的产品已有200余个。在这些产品中,既有全国首套能在水深6000米以内的海底长期连续工作的深海海底三脚架观测系统,此观测系统获得了山东省首台(套)关键技术装备,也有全国首台浮标用无人值守绞车。

“海洋给我们提供了最早成长的沃土,这里有足够稳定的成长空间。下一步,我们要寻求更大的市场去拓展,就要去向第一产业迈进。”温琦所说的更大空间和市场,指向的是耕海牧渔的“智慧水产”领域。

记者采访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的当天,温琦“迟到”了一会儿,作为青岛市人大代表的他,当日跟随市人大进行水产种业发展的调研。在温琦看来,企业致力于“智慧水产”将在更广大领域深耕海洋。

“我们的优势是传感器,这可以应用在海洋牧场等领域,为其进行相关数据的观测提供数据支撑。”温琦向记者介绍,比如企业研发的营养盐传感器产品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成果,由中科院与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以及时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在展厅,记者看到了这台仪器。以往监测营养盐数据,需要人工取水后到实验室进行试验。而这台设备完全模拟手工法操作,将其投放到监测水域,即可实现设备自动化试验,并同步传回试验数据。值得一提的是,仅1台仪器可同时高质量完成亚硝酸盐、氨氮、硅酸盐等5种营养盐的原位在线监测。

这些年,基于企业不断研发、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涉海产品,企业营业收入年增长率达到80%,去年营业收入近亿元。作为一家高成长性企业,时下,海研已入选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温琦为企业确定了5-6年时间上市的“小目标”。而其更为远大的目标,则是要做基于漂流浮标的数据服务。

温琦告诉记者,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普及,加之海研自主研发的传感器,企业计划通过逐年递增的方式,最终实现全球3万套以上漂流浮标的投放——这接近于在大洋上实现每150公里的网格观测,由此建立起漂流浮标观测网,为相关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助力其实现更精准的预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