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憋足了劲”——探访奥帆中心忙碌并快乐着的工作人员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8-06-27
字体大小: 打印
  昨天早上8:30,当记者佩戴奥帆委颁发的前期移入证,经三号门通过安检进入奥帆中心时,多辆黄色的电瓶车已经开始来回穿梭,预示着此间的忙碌。尽管规定的工作时间始于早上9时,但此时此刻,奥帆中心内所有的办公场所已“人丁兴旺”,许多工作人员早早便进入到工作状态之中。
  在行政管理中心四楼,记者随机敲开了一间办公室的房门,接待记者的是奥帆委竞赛部副部长刘卫。主要负责技术运行工作的刘卫今天早上7点多钟便来到了奥帆中心,在餐厅草草吃了早饭后,就匆匆赶至办公室开始处理一些“计划内”的工作。刘卫告诉记者,自从4月21日奥帆委工作团队开始场馆化运行以来,“早出晚归”便成为他们工作状态的最佳写照,“场馆化运行标志着奥帆赛筹办工作全面进入赛时运行状态,尽管两届青岛国际帆船赛运行得非常顺畅,但要办一届力求完美的奥帆赛,还要加倍努力,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憋足了劲。”
  果不其然,从9时起,对刘卫的采访便被固定电话、手机、对讲机乃至奥帆委内的OA系统搅得“支离破碎”。纷至沓来的电话,使采访多次被打断。原来,6月26日至6月28日,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将在奥帆赛场进行现场直播的演练,为了最大限度模拟比赛现场,刘卫必须带领团队在中午时就把赛场内的浮标设好。由于雾霭氤氲,能否如期进行演练成为BOB最担心的问题,刘卫也因此频繁与对方进行沟通。幸运的是,中午时分,雾气渐渐散去,刘卫在布标完毕后,还要负责在海上指挥参与航拍的直升机的飞行高度。太高,必然会影响拍摄质量,太低,飞机产生的气旋则会影响帆船比赛的正常进程,所以把握一个适当的度显得至关重要。下午5点,当记者与刘卫电话联系时,他还在海上奋战着。
  奥帆委前期志愿者的工作也是如此。竞赛部内部运行团队的志愿者李龙,早在2006年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便做过志愿者,去年6月从青岛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奥帆委担任前期志愿者。由于竞赛部目前每周都要培训一批奥帆赛志愿者,记者赶到时,李龙正在一丝不苟地整理这些志愿者的个人资料,以便制证中心给他们办理临时出入证件。为什么会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坚持在奥帆委志愿服务一年?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李龙表示:“奥帆委就像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虽然工作比较忙碌,但是很开心。而且整个奥帆委团队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在这里工作,可以同团队一起提升,而且感觉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随后,记者又分别走访了奥帆中心内的媒体运行中心、运动员中心等地,发现奥帆委的工作人员都在快节奏地工作,或是在接打电话联系工作事宜,抑或是三五人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工作。通过探营,记者充满了对奥帆赛的憧憬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