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困难压力加大的不寻常的一年,对各项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2009年全市工作总体思路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三个定位”,促增长、上水平、重民生、保稳定,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把全市上下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构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奋斗主题上来。2009年工作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持续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全力迈向拥湾发展新时代
坚定不移地把三大平台建设作为推动胶州跨越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重要抓手,集中全市之力抓推进。全面推进胶州湾产业新区和少海新城建设,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努力做到在“拥湾发展”各片区中抢先完成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最早具备项目落户条件,并加快海湾大桥连接线、滨海大道以及胶州湾高速营里路出口等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创区域交通新优势。在此基础上,选准部分区域重点突破,早创亮点、早出形象。少海新城以文化旅游业为起爆点,尽快完成南湖一期景观、体育旅游公园项目,确保“五·一”正式开园;胶州湾产业新区坚持以高端制造业项目为起爆点,确保汛期前出景观形象,部分区域满足项目落户条件,有关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加快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对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全方位搞好协调服务,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确保今年底投入运营,早日发挥陆上港口的辐射效应。
二、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定不移地把当前的金融危机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难得机遇,以总量扩张促结构调整,以存量优化促内涵提升,以产业联动促活力增强,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发挥优势,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外开放。一手抓大项目招商,瞄准大集团、大公司,强化产业招商、项目招商,突出抓好总投资191亿元的61个重点项目,提高招商质量;一手抓外贸优化,千方百计巩固国际市场份额,并开拓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保持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深化实践,纵深推进“企业发展年”活动。应对危机挑战,着力培育壮大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服装鞋帽、木器家具四大制造业集群。开展机关干部“携手企业千人行”活动,选派千名机关干部到千家重点企业挂职,着眼于深层次服务,突出企业战略重组、融资扶持、职工稳定三个重点,盘活优势资源,帮助企业做大优强、度过难关。三是突出重点,提升三产服务业水平。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强化一系列重大物流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城区南部生活资料、北部生产资料的物流发展格局;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加快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着力完善担保融资体系,突出发挥盛宇信用担保投资公司的融资能力,多渠道、多形式搭建银企交流平台。
三、持续推进城市功能建设,全力塑造城市发展新形象
抢抓上级财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难得机遇,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功能档次。一是全面抓好中心城区建设。坚持疏老城、建新城,突出抓好3.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一批功能性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区域改造建设水平。成立城区拆迁突出问题处理工作指挥部,集中全市力量,打响城区拆迁攻坚战,理顺城市开发建设秩序,以此为契机,统筹安排房地产开发计划,增强开发建设的持续性。二是突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路、电、热、水、港、站”加大改造建设力度,重点抓好11条市政道路综合整治、大唐电力、宁东输电等项目,切实增强基础承载功能。三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抓好水环境净化,把“三河”治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叫响“整治‘三河’,人水和谐”这一口号,按照“治污、美化、开发”的思路,以少海为龙头,以贯穿市区的三里河、云溪河、护城河为骨架,以“三河一湖”水网结构塑造城市特色,形成“河—湖—海”层次递进的滨海亲水型生态城市。
四、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全力释放农村发展新活力
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整合壮大强势板块。按照“一城四区两翼”的总体框架,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着力形成东部工业区、西部商贸区、北部物流产业区、南部滨海新区、东北翼李哥庄镇、西南翼三镇和朱诸路工业长廊七大板块,在全市形成“集中开发、集约发展,多点突破、板块推进,网状辐射、对接融合”的产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是全力打造强势镇村。抢抓机遇,全面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以李哥庄镇、铺集镇青岛市重点培育的两个中心镇为示范和样板,加快功能开发,推动人口、产业加速集聚,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在继续推进村庄“五化”建设同时,集中精力持之不懈地推进强村培育,打造一批带动周边发展的中心村。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广覆盖,解决制约村庄发展的环境问题。三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着眼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四个15万亩”为示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高效农业;抓好三大合作组织建设,大力推广胶北、马店、胶东等镇经验做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村集体与农民共同致富、双赢发展。
五、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力构筑共建共享新格局
以“保民生、保稳定”为重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面加大和谐社会建设力度。一是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服务,建设高标准公共实训基地,力争职业中心校启动招生,广泛开展创业培训,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二是着力提升保障水平。进一步抓好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生活,扎实开展慈善救助活动,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提高廉租房保障力度,确保广大群众生活有保障、利益不受损。三是着力抓好社会稳定。进一步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突出抓好城乡社区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化水平。加强社会治安动态监控和事前预防,超前研究应对措施,强化综合治理,对违法犯罪活动实施严打整治。进一步完善信访和联系群众活动长效机制,确保社会面总体平安稳定。四是着力优化社会风气。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总抓手,加快推进少海古码头博览区建设,新规划建设中国秧歌城,认真筹办好秧歌大赛和第六届全民运动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