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7年新年新思路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1-05 来源 :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字体大小: 打印
  2007年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扩大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基础、完善体系,健全制度、优化程序,规范服务、强化监督,提高能力、宣传品牌,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率的结合,更加注重公平与共享,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促进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实现新跨跃。
  重点工作目标是:
  ⒈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全年实现城乡就业20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安置率保持在90%以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失业人员3万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人;组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4万人;组织培训企业技术工人3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不少于2000人。
  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净增8万人;企业五项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6%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各项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7%以上;征缴企业社会保险费73亿元,其中清欠补缴及扩面增收3亿元;征缴机关事业单位保险费20亿元;五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万人;建立覆盖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⒋加大监督维权力度。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劳动监察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100%,人均主动监察用人单位100户;劳动争议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98%以上,调解结案率达到40%;信访案件按期处结率达到96%以上。
  ⒌提高管理服务效能。行政许可和政务事项按时办结率、办理准确率、服务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行政效能投诉按期处结率达到100%。
  主要工作思路是:
  ㈠创新和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调整就业工作方向,在工作重心上由城镇就业向城乡统筹就业转变;在工作重点上由就业困难群体向新成长劳动力转变;在工作措施上由帮扶就业向引导就业转变,组织实施“四项工程”,全力推进我市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工程,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促进体系。扩大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区域范围,将城阳区、崂山区及五市中的一个市纳入试点范围,加快推进资源管理、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就业政策“四个一体化”。  二是实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程,全力推进“充分就业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做实“ABCD”工作法,为社区内每一类人员量身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确保有求职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安置率达到90%以上,有求职要求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全市45%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标准。三是实施扩大就业工程,实现劳动者比较充分就业。 搞好用工需求预测,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增强岗位开发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加大政策落实督查力度,推动解决政策难点问题,确保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继续推进“1126”万人创业行动,开发服务业、餐饮业、加工业、农林牧等创业项目,发挥专家志愿团作用,加强税费减免、政策补贴、小额贷款和创业培训等扶持,引导失业人员、大学生、农民工及外来人员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四是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整合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研究探讨就业人员的分类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就业服务由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的延伸,积极培育发展以网络、短信、媒体平台为依托的无形就业市场,逐步形成就业信息广覆盖、资源配置多元化、全社会互动参与的大市场体系。
  ㈡创新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落实“人才兴市”战略,大力推进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一是加强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在完善现有公共实训基地运转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会展业公共实训基地,推进五市三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推进高级技校新校区建设,深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向市场化运作转变。按照培训市场化发展方向,全面引入培训竞争机制,将失业人员培训扩大到所有有培训能力和条件的培训机构。促进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实行培训抽查和效果评价制度,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建立职业培训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培训实体的投入,通过“以奖代补”、投入设施设备等方式,集中扶持一批骨干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的重点专业。加大政府对技校及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补贴力度,实行政府引导投资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四是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进一步扩大“1+X”鉴定模式实施范围。在职业院校普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制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开展预备技师考核试点,建立职业院校和企业分阶段培养和考核机制。
  ㈢创新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调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逐步统一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逐步统一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年金工作,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机制。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即征即保,有条件的可向其他农民延伸。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探讨城镇无保老年人养老保障办法。二是深化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建立社区退管协管员队伍,实现市内四区企业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无障碍认证。加快正常生产经营企业退休人员向街道社区移交工作,推动五市三区企业退休人员由社保经办机构管理向街道(镇)管理过渡。年内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8%以上,其中街道社区管理率达到85%以上。三是构建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适合各个群体不同经济收入、不同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模式。继续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扩大覆盖范围。继续开展社区医疗保险试点,深化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结合。探索实施药品、医疗器械联合采购试点工作,积极介入价格监管机制。探索单病种按临床治疗路径进行医保结算的办法,不断提高控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力推行医疗保险定岗医师制度,探索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实行网络监督的模式。四是规范完善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继续实施“平安计划”,加大农民工工伤保险扩面力度,开辟农民工工伤认定绿色通道。根据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推开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完善生育保险政策,适当调整提高生育诊疗水平,切实减轻生育职工的经济负担。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推进失业金申领进社区。五是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严格基金拨付程序,加强基金征缴、支付、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强化对经办机构的日常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掌握基金运行,动态地监督社保基金管理情况、风险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化解基金风险。做好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积极清理回收历年挤占挪用及其他违纪违规基金。
  ㈣创新和完善劳动保障维权体系。以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目标,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指导,创新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劳动信访运行模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完善劳动保障政策,强化执法监督与协调。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劳动保障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全面提升劳动保障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加强劳动合同基础管理,完善劳动合同文本体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劳动合同履约率。继续推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和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做好改制、破产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和清理企业欠薪工作。三是完善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指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职工工资适度合理增长。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引导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形成。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备案制度,强化对企业工资分配的监管。四是提高劳动监察综合执法效能。进一步完善劳动监察“两化”监管体系,改进信息采集方式,提高信息采集质量, 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电子档案,完善“两化”监管台帐。开展网格区达标和示范创建活动,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市412个网格区全部达标。改进劳动监察方式,积极推行网上年检、网上监察、网上办案、移动监察。五是建立咨询、培训、预防、调解、仲裁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的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推进劳动争议处理由“以裁为主”向“以调解为主”、“以预防为主”转变。做好中美试点项目有关工作,开发劳动争议调解技术培训教材,举办劳动争议调解技术培训,总结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委员会试点经验,实现对劳动争议的有效预防。探讨建立以劳动仲裁调解为依托,劳动关系、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机制,化解劳动纠纷,减轻职工群众诉累。六是健全劳动信访机制。坚持每月领导接访日制度,畅通职工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通过建立社情民意联系点、接访、处理信访问题等方法,定期进行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深入开展“访民意解民忧”活动,主动解决信访问题,形成主动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大信访”格局。七是建立农民工维权长效机制。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举报投诉,做到快立案、快调查、快处理、快结案;对农民工主张的劳动争议案件,缩短审限,放宽缓、减、免交仲裁费的条件和标准。
  ㈤创新和完善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一是加强街道、社区平台建设。市内四区重点完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功能,解决服务范围不广、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手段不活问题;五市三区重点加强镇、村级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解决人员、场地、经费不到位的问题。加快推进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联网,实现信息宣传、政策落实、就业服务、退管服务进社区。二是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劳动保障信息“同人同城同库”。优化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和软件代码,规范工作权限。强化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更好的发挥网站的功能和作用。 三是完善12333服务。拓宽12333服务范围,完成12333与省厅并网,提升服务水平,使我市12333建设、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居全省前列。四是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和加强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考核目标,加强行政效能监督,实现行政效能的全面提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强化窗口建设,精细化打造“真情相助”服务品牌,规范和统一品牌创建工作模式,争创国家级机关服务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