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莱西市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打造城市高点亮点强点,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预期主要指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
全市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8%,达到97亿元;规模企业新增120户,总数突破500户。
一是突出集群化发展。围绕六大主导产业,不断拓展招商区域,创新招商方式,扩大引资空间,着力引进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项目。年内实际利用内资58.5亿元,增长30%;合同利用外资7.2亿美元,完成外商直接投资3.5亿美元,确保实现外贸出口9.5亿美元。
二是突出集约化布局。三大组团和5个特色工业小区新开发“五通一平”面积13平方公里。抓好南部组团崂山、城阳、李沧、西班牙工业园的规划、配套。在西部组团开工建设九联工业园。树立经营园区理念,进一步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突出发展规模企业。抓好投资过1000万美元的18个外资项目和投资过亿元的56个内资项目。重点抓好即发工业园、好事中工业园、九联工业园等10个大项目。
四是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利用重组改造、上市融资、破产解困等方式抓好本地企业裂变,年内新发展民营企业2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2000户以上。
五是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土地经营上,坚持盘活存量、用活政策、放活增量的原则;在资本经营上,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集聚;在资源经营上,重点加大矿山的保护性开发。按照“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在规模以上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加大对万福集团循环经济经验的推广力度,培育一批样板。
六是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方法,组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活动。年内完成1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争取12个项目被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
七是突出深化改革。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工业企业改革,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对已严重资不抵债的“壳体”企业,加快退出市场。推进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建立城建、水利、卫生等行业和领域经营性国有资产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和运营方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公示制,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制、咨询制、论证制。
二、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试点先行,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实施“百村示范带动工程”。3月底前完成100个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加快后庄扶、东大寨、东庄头三个青岛市重点小康示范村建设改造步伐。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特色。在全市着力培育村企合一型、市场带动型、招商引资型、高效农业型、旧村改造型、专业加工型、合作经济组织拉动型、资源开发型、库区开发型、旅游带动型等十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培育一批不同类型的样板村。
三是坚持发展为重、富民为本,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着力推进“区域调特、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年内存栏奶牛达到8.5万头,出栏肉牛8万头、生猪78万头、肉食鸡720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8万吨。膨胀壮大六大产业链条,年内新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户以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个以上。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5个。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继续落实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补、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年内培训农民不少于4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
四是坚持统筹发展、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镇村道路建设,建成5条通村路,面积5.5万平方米。加快农村自来水化建设,完成135个村庄的自来水工程。实施“一库一规,一村一策”规划,加快库区村脱贫致富步伐。继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结报办法,提高结报比例。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建立起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农村低保分类救助制度,建立起以财政负担为主的五保供养机制。继续推进村级文明建设。以改变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庭院综合开发、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年内全市一类农村文化大院达到10%。继续推进村级民主管理。以创建示范镇、村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争创首批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
三、着力打造城市高点亮点强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河城市
年内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39项,总投资8.927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49%。
一是突出“三域”建设,打造城市亮点。区域建设,把市行政办公中心周边区域建成城区北部新型行政区、商务区、文教区和居住区,把月湖公园周边区域建成集商业、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繁华区。路域建设,重点抓好“三纵(青岛路、烟台路、沽河大道)三横(北京路、上海路、威海路)”路域管理与建设,建成城市景观带。流域建设,加快大沽河、洙河、沙岭河等城区水系改造治理步伐,突出抓好沙岭河景观公园建设和大沽河公园规划和建设。
二是突出“五湖联动”,培育城市特色。制定月湖、莱西湖、姜山湖、青山湖、龙泉湖“五湖联动”实施意见,逐步把莱西建成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新兴旅游城市。
三是突出繁荣发展,增强城市活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新型业种和现代服务业。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5亿元,增长18.4%。抓好物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构建面向山东半岛、辐射全省的商品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会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行业。着力培育四大商圈,即以利客来购物中心、粮贸大厦、月宫超市为主体的中部传统商业中心;以利群购物广场、新华大厦为主体的北部新兴商贸中心;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温州商贸城、裕隆汽摩配套广场和汽配商贸城为主体的西部市场商贸中心;以水沟头农贸市场、三木装饰材料市场、胶东建材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南部市场商贸中心。
四、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安定团结、文明有序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重大决策的程序,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群众参与、党委政府决定”的决策机制和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启动“五五”普法工程,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和办学布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开工建设市影视文化中心,完成4处镇文化中心改扩建工程,培育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示范点10个。不断完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三个体系。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快推进计划生育服务新机制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抓好重大活动、重大典型、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宣传报道。继续开展道德评议、“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道德实践活动,修订《村规民约》,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镇村创建活动。组织好重大节庆、“三下乡”、月湖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
四是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打、防、管、控”,保持对犯罪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社会治安防控及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四个机制,积极推进“平安社区”和“平安村庄”建设。继续坚持市级领导公开接访和政法“五长”联合接访的做法,完善镇(街道)综治、信访、司法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重视食品、药品安全。
五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建成为民服务大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行阳光服务、实行集中收费、创新代办服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完善企业设立、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企业后续服务三个体系,落实项目集中办理、快速办理、全程代办、政务公开、时效管理五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继续深化为民服务向生产、科技、流通及社区服务四个延伸,全面加强镇村为民服务代理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五、着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一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开展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扎扎实实开展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时健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抓好“三级联创”活动,突出抓好市级“创建高绩效机关”、镇级“三转一加强”和村级“三三制”。继续开展“治瘫、治乱、治穷”活动,选派工作队进驻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实行市直部门包帮库区村制度。
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示范岗”创建和验收复核工作,健全和完善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格落实“五个不许”规定。完善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加强对财政投资项目和土地、工程承包、政府采购等的全过程监督。纠正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查处教育收费、医药购销等领域的不正之风。坚持明查暗访和有诉必查,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行为。
五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坚持把发展落实到项目建设上,把稳定落实到案件处理上,把城市建设落实到精品工程上,把优化环境落实到提高干部素质和提高办事效率上,把转变作风落实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上,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人头上,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好事业的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