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创新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统筹城乡“一盘棋”建设新农村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11-13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讯  10月8日一大早,胶南宝山镇李家沟村农民刘坤就将一车新采摘的以色列西红柿运到城区的大哨头市场,仅仅2个多小时,就以1.5元/斤的价格批发完毕。今年的西红柿又逢“牛市”,零售价已经达到1.75元/斤。看着自己4个大棚里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刘坤动情地说:“这可多亏了政府的贴息贷款好政策,要不,我这4个西红柿大棚还在影里罩着呢!”建大棚种西红柿一直是刘坤的梦想,可建一个标准棚近3万元的高成本让他一度望而止步,是农民创业扶持基金圆了他的“大棚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民生。胶南统筹城乡“一盘棋”,将村容整治、创新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
  以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住整洁房”为重点,建立市、镇、村三级“六化”目标工作责任制,对农村街道硬化、沼气池建设及改水、改厕、排污进行统筹规划、一体推进。今年,再投资8708万元,对448个村庄主街道全部硬化,年底全市主街道硬化村将累计达到588个,占村庄总数的60.5%。明年,全市所有农村主街道都将得到全部硬化。今年完成主街道硬化的村,将筹措资金2亿元,对村内支街小巷配套建设,年内全部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标准。在具备条件的村先行按照“一池三改”要求实现沼气化,力争在两年内完成500个村全部“气化”,达到“六化”标准。
  农村腹地广阔,具备大规模发展产业集群的空间、物质和人力资源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胶南在全市选择了102个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作为示范村,以村庄环境集中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将发展现代农业和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作为主方向,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带动全市村庄一体发展。一直以来,资金是制约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胶南创造性地设立了农民创业扶持基金,对农民创业贷款进行90%的贴息补助。今年,该市又将市级贴息额度提高到2000万元,范围扩大到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可撬动社会资金4亿多元。截至目前,该市已为5482名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发放贴息贷款1.85亿元;全市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52个;建成各类农村超市和农家店693家。与此同时,统一规划建起集社区党建、文明创建、村民自治、双拥工作、便民服务、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22个;探索形成环境整治、拆旧建新、穿衣戴帽、村居改造、合村并点、农民新村等6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全市11处镇全部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
  “县域范围内建设新农村,民生问题更为突出。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只有有机统一,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效。”该市主要负责人这样说。社会保障是民生所依,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胶南不遗余力。从今年1月1日起,该市财政对农村卫生院在编职工工资进行工资总额50%的差额补助,重新建立起农村医务人员的工资保障体系,全市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首次由历史上的70%以上降到46%,“市镇村一体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与此相辉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镇级住院报销比例已提高到70%以上,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正得到缓解。
  今年,与农村医务人员一样,胶南农民杨艳艳的笑容同样灿烂——她已成为该市首批农民经济适用房的受益者。住在属于自己的8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杨艳艳漂泊多年的心里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对农民实施住房保障,开发建设农民经济适用房,力解城中村农民“住房难”,胶南在全省开了先河。目前,胶南农民经济适用房建设已完成25万平方米,可一次安置农民2800户。2010年,该市城中村农民“住房难”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廉租住房建设和职工公寓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工资同工同酬,在全省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每年帮助7000名左右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全市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6.1%。完善推行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5万失地农民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市慈善总会集中用于弱势群体救助的善款达3500万元……条条“民生线”密织起社会安全网,托起了胶南民众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