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 青岛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大平台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5-12-04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讯 2005年,将在青岛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因为在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不仅实现了新的跨越,而且为青岛现代农业的确立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称得上是承前启后的奠基之年。

  今年,全市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重点抓了四件大事:一是建设的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已完成投资8684万元,水利化、良种化、道路林网化、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五化”的步伐明显加快,20万亩核心区建设全部达到“吨粮田”标准。二是建成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并成功举办了2005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构建起“立足山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合作交流的大舞台。三是编制了农业“八大体系”建设规划,改变了全市农业的无序状况,为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四是启动了农业科技大厦工程,目的是加快提升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项目将在2008年前竣工投入使用。

  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是今年全市农业工作的一个新亮点。全市紧紧围绕把农业竞争力调强、把综合效益调高、把品种结构调优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抓好优势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今年异军突起,崂山茶叶、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北宅樱桃等一批地方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科技对青岛农业的支撑能力大大加强。在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中,“加工出口优质果蔬新品种研究”等16个项目被列入青岛市第一批农业科技攻关、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绿卡行动计划”等一批涉及环境污染整治和城镇人民生活健康的重大项目被列入财政科技专项;节水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等9个项目被列入市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市农委系统477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农技人员与520个农户、12处农业示范基地分别结成联系对子,加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农业机械化装备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98.8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分别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和第二位。今年,我市小麦机收率已达到97.5%,玉米机收率达到25%。同时,积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外出作业面积达400多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3亿元。

  今年,农业循环经济也浮出水面,迅速进入实施阶段。“白色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已在胶州市启动并取得明显效果,预计残膜回收率可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工程中,大力采取过腹还田、直接还田、秸秆气化等措施,推进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目前,我市农作物秸秆年综合利用量达到380万吨,占全市农作物秸秆总量的76%。全市农村新能源工程则重点实施了大中型沼气建设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太阳能———种植———养殖———沼气”“四位一体”生态能源建设项目,推动了农产品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深度加工,取得明显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