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80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106处)。我市的平度东岳石遗址、胶州三里河遗址、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万字会旧址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青岛德国建筑群被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中。
东岳石遗址资料
东岳石遗址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驻地西约1华里的东岳石村南,淄阳水库内东北侧台地上。东岳石遗址东为大泽山,北倚红山,南隔淄阳河、淄阳水库于天柱山、高望山、芝莱山相望,西接胶莱平原,北距莱州市辖区约10公里。
淄阳河,原名药石河、药石水,相传因河中产一种能够入药的石头而得名。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有“大泽万壑,雪瀑生金泉,葳蕤生幽谷,馥郁滋长川”的《药石水》诗传世。
东岳石村位于平(度)掖(县,今莱州市)古道上,其西南侧芝莱山下明代烽火台至今保存完好;村后著名的元代佛寺洪云院遗址仍依稀可辨;遗址东南的天柱山,更因其上的东汉中平刻石及北魏《郑文公碑》而闻名于世。东岳石村不仅建有工业园,还建有特色农业观光园。村中居民500余户,近2000人口,群众生活富足,村风良好,为东岳石遗址的保护和吸引游人参观创造了良好条件。
东岳石遗址东西长约245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4.9万平方米。
196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1993年青岛市文物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合作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两次发掘共出土石、骨、陶等文物近千件。东岳石遗址出土器物丰富,风格独特,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至1600年间。
遗址出土文物丰富,类别有石、骨、蚌、陶器等。陶器质料有夹砂和泥质两类,陶片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占少数;完整及可修复的器物中以泥质陶为主。陶器的色泽主要有褐、灰、红、黑4种。夹砂陶主要是灰褐色和红褐色,灰色也比较多,也有一定数量的黑色和红色。泥质陶器以灰色为主,黑色和褐色的也比较多,还有一定少量红色的。多数泥质陶器的表面经过磨光处理。陶器的制作工艺大致有手制和轮制两种。器体小的器物多用手捏制,或者用泥片贴筑法制作,内壁的泥片粘接痕迹清晰可见。大型的器物如大口罐、中口罐、瓮等,往往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并经慢轮修整。夹砂陶器的器表内、外多有篦状擦痕。泥质陶器则用快轮制作,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表往往有轮制痕迹。以素面为主,完整器物的表面大多有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弦纹、凸棱、几何纹等,刻划纹、戳刺纹、乳钉纹、连珠纹、网格纹等。主要器形有鼎、甗、罐、豆、尊形器、圈足尊、盒、蘑菇纽器盖、杯等。石器主要器形有刀、铲、斧、钺、锛、凿、镞、纺轮、石球、砍砸器、杵、磨棒、磨石、研磨器、圆形器和石楔等。骨器有刀、匕、铲、锥、笄。
岳石文化是东夷族创造的文化,东岳石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山东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空隙,为研究东夷土著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岳石遗址是我国考古学上“岳石文化”的命名地,出土文物丰富,风格独特,遗址影响大,保存完好。
东岳石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果,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空隙,并为东夷土著文化与夏商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